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行走纳西日记之初入丽江(... |
[游记]行走纳西日记之初入丽江(... |
2007-07-21 live.com |
September 13 行走纳西日记之初入丽江(9月2日) 9月2日 星期五 昆明 晴 丽江 小雨 从昆明到丽江的飞机,远远的将茶马古道扔在连绵的横断山脉上。尽管舷窗的能见度并不好,但高空的云层和午后阳光的配合仍然将我的目光和相机镜头吸引着:炫目的蓝天已经让我遐想高原山谷中的丽江了。冷暖气流的对冲,从机翼边缘拉出一道汽雾,飞机在下降,而阳光和蓝天却留在了云层上端。机场大巴不是很多人,因为淡季,所以在这个时节碰头丽江的就是同道中的同道,看着一个个都把登山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就知道,他们,也不只是为了丽江而来。 拉面的行前功课做的很好,一上车就说“到白马龙潭下”,而我和小Z都只能假寐:阴雨天实在看不出什么特别的景致,况且我们俩把行程安排都扔在了上海,只带着无思考的大脑上路。机场大巴颠悠着,一路的七弯八拐加重了瞌睡虫的聚集,不过这和后来去泸沽湖路上著名的18弯相比简直要差好几个等级。 丽江,对于很多旅游者来说都是他们在旅行地图上圈了又圈的地方,或是证明自己的决心,或是表露自己痛恨繁华喧嚣的空无心态,发呆,晒太阳,睡猪觉亦或漫无边际的闲逛成为涌入丽江的那些朝圣者“柔软”的理由。我们或许也是这样一群人,过来朝圣丽江,朝圣虎跳峡、雪山和那个传说中的女儿国。然而丽江对于我们,已经不是800年的滇西重镇,我们对于丽江也只不过是每年300多万朝圣者中的几个过客。 进了白马龙潭的大门,和纳西族的老板李打了个招呼就径直上楼了。狠狠地放下背包,然后舒缓的呼吸起略带潮湿的丽江空气:白墙黛瓦,让我想起江南,想不到地处滇川藏要道的丽江也是这幅细软的品相,或许是细雨绵绵的错觉吧,我不想浇灭心中的朝圣姿态,赶紧招呼拉面和小Z放弃整理行装,拎起相机就去丈量古城。 清新,夹杂着一点点闷热,没走几步,阳光便从云缝里钻出几缕。我们苦笑,从对面超市刚买的“天堂”伞显然已经转变职能。老板李的客栈在古城的边缘,这其实是一个极好的风水宝地,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不喜欢太热闹的人来说。距离丽江车站很近,出门路口有一个挺大的超市,而且被我们发现一家便宜且好吃的早点摊,更重要的是,离古城中心比较远,安静得让你害怕睡觉。沿途的“铁牛”、“嘲风”都是一个地段,风格类似,最末的几天我们在里面各小住了两日,“打一枪换个地方”,却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黄金地段。 从木府的后院走过,本来是一处油漆未干的整新楼阁,却不知怎的掏出相机来对着他来取角度。也许是雕梁画栋,也许是层层的椽檐,或者是整片楼阁本身的错落和层进,让我们感到即便是现代新造的建筑仍然不失其国韵的精神吧。但我也仅限于纪录他本身的外表,一种空间的美而不是精神的美。随着丽江的游人越来越多,对古城的破坏事实上有甚于过去的800年间。远处几栋正在上梁的民居虽然也采用木柱翘檐,但里面的韵味已经没有了。就如同世界上大多数的古城一样,丽江也正在流失他的人文。而说我们幸运,只是因为赶上品尝最后的一点点滋味,一点点需要你耐心细心用心去体味的纳西生活。 兴许是刚刚下过雨的缘故,路上的行人很少。五彩石铺就的街道重新显现她的斑斓和明亮,有的地方已经磨得如镜面般光滑,不小心便会滑倒。这就是历史的见证吧。历经800年的繁忙,三川四省的物质集散地,让你忍不住地架起相机来记录这马蹄声碎和响铃叮当。 烦人且避之不及的小黄旗终于还是出现了,就像学生做操上操场一样,转眼间填满了古城的各色街道。第一天的丽江仅仅让我感觉了20分钟便索然,行走于各色团队之间,全当是熟悉地形,偶尔看到几个店面挂着的东西,不诚心的盘问着价格,因为拉面告诉我们,几公里外的束河古镇应该比这里更便宜。 打发着夕阳余辉下最后的一点时光,直到8点才把最后一抹晚霞送走。忘记了这里是云南,是滇西,比上海更低的纬度和更西的经度,哦,开始倒时差吧!华灯璀璨的酒吧街就是一个红灯区,确实的红灯区,串联的红灯笼从二楼垂下,和门口套着纳西服装的帅哥靓女一起招引着路过的每一个犹豫不决的人。始终还是没有去SAKULA体验人潮涌动和心跳价格,就近钻进了对门的二楼,凭栏倚窗不也是一种境界么,何况淡季的丽江确实可以让你发发呆,看看美女飘过。这是第一次居然也是最后一 |
转自:http://stevenxuhua1978.spaces.live.com/blog/cns!39F5C36AE31D592!178.entry?_c=BlogPart19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