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秋雨雍和宫游记 |
[游记]秋雨雍和宫游记 |
2008-04-16 landaishu.com |
曾经,雍和宫在皇城的边上,而如今却是座落在都市的中央。 几道牌楼围成的前院,石板地依旧;不知道有多少皇子和皇母从这里穿过那道长长的林荫,进入雍和门。那些翩然的裙裾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时空既往就不会再来。 宫女、太监们的足印应该在无数场的秋雨之后荡然无存;纵然有几多的惊心动魄也应该是灰飞烟灭了吧。 初秋的一个上午,独自一人步入雍和宫的前院,细细的打量着这些被时间磨去棱角的灰白色的块垒,企图用视觉和触觉探寻历史的痕迹;而那些冷静的沉默只是让人心生敬畏。 雍和门前的林荫正好遮住了当空的骄阳,在绿叶的庇护下,地上的蚂蚁和我一样的安逸。种树的人不能够知道那树苗变化成今天的样子,也不知道数百年后的我会站在绿荫下发思古之幽情,而来自天边的老外们正三、五成群地出出进进。 确切地说,种树的人种下的只是一份希望、一种念想:要延续绿荫中、红墙里、黄色琉璃瓦下安之若素的智慧,并让那一道金色的翘檐永远与天空遥遥对接。我猜想着种树人的快乐:这些树一直在成就着他们的愿望,一种延续了几百年还将继续下去的愿望。 我不懂佛教,可是知道那里面有值得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造访的密籍;那种几千年都能脍炙人口的艰难曲折确实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由从尼泊尔进藏经四川,历时三年之久运至雍和宫的白檀树雕制而成的未来佛,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埋有八米),直径八米,全重约一百吨,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站在独木巨雕的佛像前,极尽全力的仰望还是不能看尽那种恢宏的气势、无边的坦荡;在盛大的佛光里,我只是一枚叶儿的飞翔。大与小的禅宗、宽与窄的悟性写满那流畅和飘逸的纹理,领悟一点便是今生的造化。 用透雕手法突出的九十九条立体金龙翻腾於云海之中,那形态逼真的飞龙游移在从地面直达楼顶,高约十几米的楠木佛龛上,很有呼风唤雨的皇家气派。用旃檀木按佛的形象制作的照佛(即照在水中的佛影)右手屈臂上伸,称「施无畏印」,表示佛能除众生苦;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佛能满众生愿。 寺前的香烟缭绕直达云霄,香炉前和庙宇里顶礼膜拜的人川流不息。铮亮的经桶不停地旋转着,大殿里的诵经声起伏着流畅的音韵。 我放下金碧辉煌,选择快乐与安康。 雍和宫,对智者是生命的玄机、对游人是庄严的文化、对朝拜者是普渡的神圣。而我只是个路人,心中满怀宁静的虔诚。 从雍和门进入雍和宫再逐一迈入各个殿堂,很有些周折和路程后才能到达祈福延寿的地方;看来福与寿是世间最最难得到的东西了。 正午时分的炎炎烈日到午后回转成了细雨丝丝。雨中的雍和宫透过绿树和秀竹又多了一份清幽恬淡。 我站在屋檐下,请教一位喇嘛关于佛教的问题。他告诉我,佛教主要是修行来世,当然也造化今生。 来世与今生对我这样的一般人来说太玄。但我相信生命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事情,父母恣意妄为必定央及子孙;前辈厚道勤奋必然惠及后人。雍和门前的绿荫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如果把代代相传理解为生生世世,那么修来世难道不是一种大智慧吗? 秋雨雍和宫,转眼又是一年。 注: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原为清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府邸。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为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雍和宫是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雍和宫殿、"四学殿"(药师殿、数学殿、密宗殿、讲经殿)及三个文物陈列室构成。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藏、蒙民族特色。 各殿内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喀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紫檀木雕刻的500罗汉山、金丝楠木雕刻的佛龛和18米的檀香木大佛。檀木大佛199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
转自:http://wenxinshe.landaishu.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2323528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