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南丽江自助游功略(续)

[游记]云南丽江自助游功略(续)

2007-07-26    sina.com.cn

D4: 4月4日“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丽江”

7:00我们7人划船前往湖中的骆驼岛看日出。清晨的泸沽湖颇有寒意,赶紧划桨增加热量。刚到骆驼岛的制高点,太阳就逐渐来了。此时的美景不用多言早餐后,大家约着往尼塞的方向走走,据说沿途风光很美。确实如此,只可惜时间问题,我们走了一小段就折回了。据房东说,从里格步行到尼塞约1小时。10:30 昨天的那部车到里格接我们。路途依旧,17:00左右到达丽江。泸沽湖绝对值得去!我只恨时间太短,不能多住一晚!回家看看拍的那些照片,欣慰呀。很多人在犹豫6-7小时单程的路,担心是否值得!其实车上不会那么难熬和辛苦了。除了总共一小时多的石头路稍微颠簸外(一离开石头路上了水泥路,“世界从此清静”,呵。。。。),其余均是水泥路。在车上可以欣赏沿途的景色,同车的人开心的聊天(千万都别闷着),累了可以睡觉(养精蓄锐),路上也有多次停车吃饭和休息。我们11位男男女女没有人觉得难熬。建议:泸沽湖没有必要参团,自助游最理想。参团通常只到“大落水”。而且当心一些小小的“局”:我们同车的一对广州夫妻参团,第二天告诉我们一个受骗经历,和网络上一位网友写的几乎一样:早晨导游安排去参观大落水的“祖母屋”,进去后有“喇嘛”递给你一些“开光的法器”,最后2个小小的所谓“玉观音”花了100元,而网络上那位则100元只拿一个。(1)、不要进经堂旁边的小房间;(2)、递给你的法器,如果不想要,一定要下狠心退回;很多人是因为不好意思或者怕拒绝“佛”的东西而不吉利,只能咬牙买下。其实,当这些人借“佛”的名义硬性推销商品,意味着他的行为已经与佛无关了。真正的佛徒不会这么做的,你到中甸的“松赞林寺”就明白了。到了丽江后,先在“大水车”附加的停车场租明天去玉龙雪山的车。北京的老白善侃(砍),很快谈妥一部车。按照一本书的介绍,我和北京的老白直奔当地典型四合院的民居去了:“三眼井”客栈(重点保护民居,光义街光碧巷58号,5125790)。标间60元(卫生间较大)。2个年轻的小伙子和房东搭伙吃饭(10-15元),很香。现在才能仔细端详丽江古城了。每个人心中会有不同的丽江。说实话,我很失望。还是一样的清澈河水,一样的光滑石板路,可古城已不是以前的古城。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想想黄金周会如何?!著名的四方街一带,都是店铺。而且商品种类集中在各种工艺品、服装、餐饮、土特产等等,实在雷同。丽江古城已经为过多的商业给渲染了,我来这里不是为了看人购物的。所幸当地人的纯朴依旧(治安特别好),一些较偏的街巷还是如此静谧。我很喜欢在一些较偏僻的小街小巷和LP漫步,有时侯会闪出几家蛮有特色的小店,价格比四方街便宜很多。带了个三脚架,一路拍夜景过去。

在新华街上,就是喧闹的“酒吧街”。第一次见识了很有名气的“对歌”:隔着小河的两岸边酒吧。一边唱1-2句,以“啊嗬、啊嗬、啊啊嗬”结尾,另一边也如此。歌声此起彼伏,流行的、民族的、革命的。。。。。大杂烩!不少人会喜欢的。我和LP则更喜欢安静。D5:4月5日
之前9人一致约定去牦牛坪看玉龙雪山,就没有去大索道。 8:30 到停车场集合。同样是“云杉旅游车公司”的12座金杯车,往返牦牛坪,在我们游玩时,司机在山下等我们。一位藏族司机,人很好。淡季的价格真便宜,100元。老白又找了3位北京MM同车,12人,相当于每人8.5元,要知道单程就是1个半小时的山路呀。“人多力量大”!9:00出发。玉龙雪山的费用:40元(大研古城维护费)+ 80元(进山费)1个半小时到达牦牛坪索道口,途中在“甘海子”下车拍照。60元/人的索道费(听说大索道是160元,前两天因天气不好而停止开放了一天)。衣服带的不够的话,可以到下面租衣服,好象是10元/件吧。山下也有租氧气的,我认为用不上。牦牛坪海拔大约3500米,据说是观看玉龙雪山十三峰的最佳点。我们
一行人均没有高原反应。下了索道,一条木板铺成的栈道弯弯曲曲向前蔓延。远处就是美丽的玉龙雪山,沿途有藏民邀请你和骑牦牛、骑马、买工艺品、买小吃等等。第一次亲眼见到牦牛,真漂亮,白白的长毛垂着,眼神很温顺,有一头我们靠近它时还往后退。LP很快化妆成了藏族“卓玛”,在蓝天白云下,远衬美丽的玉龙雪山,灿烂的阳光,LP笑颜如花。。。。。(租藏衣5元/件,开价10元,甚至有人4元就换了2套,淡季的价格就是好商量)途中经过了一个藏族的寺庙,不大,好象叫“香巴拉神殿”吧。不需要门票。一位可爱的藏族小女孩在她他*的铺前唱歌吸引客人,于是品尝了烤牦牛肉,真是美味!特便宜,0.5元/串。应该是最实惠的商品了。店主说牦牛是每天杀的,又不能久放,因此就便宜了。强烈推荐。还有牦牛奶,2元/杯。有一个“高原姐妹花”的小吃铺,二姐妹的大幅照片就挂在店前,看看本人,确实漂亮,当属藏族中的美女。一路走,一路拍照,玉龙雪山如此近的在眼前,感觉非同一般。天气非常好,阳光下居然还有小雪粒下来。唯一遗憾是草原的草要6月才开始长起,现在是一片苍黄。逛了近3个小时,回到索道下山,确实有流连忘返的味道。原以为山上会很冷,所以特意带了毛衣。结果没用上,因为走走就发热了。
请注意:下来时,千万别想抄近路,离开栈道走草坪。有2位游客被罚了10元/人。坐车回去时,经过了白水河,逗留了一会。河水清澈见底,一层层流下,很漂亮。同样有牦牛让你骑,还可以骑着在河里走一圈。回到丽江已近3点。北京的朋友们要去吃“黑山羊”,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安排,共同度过了3天愉快的时间,就此分别。租了一辆自行车去“束河古镇”。遗憾没有租到双人骑的那种。租完后走到另一个街道,就有多辆双人车在“笑”我的急躁。(10元/天,古城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租)。载着LP奔向束河,多年来缺乏运动,居然累得够呛。去束河的路非常好走。我从“白马龙潭”出发,很快上了“香格里大道”。沿着这条路一直往下,到底就是束河古镇。4点15出发,1小时后到达。束河古镇17:00后就不收门票了,省了!正常门票是30元/人。据说在门口有当地人主动要带你进去,只需要10元/人,也不错呀。束河外围是新城,刚开发用来做商业区的,大家千万别被迷惑了而失望而回。谢谢一位当地人的主动提醒,虽然我们没有骑她的马,民风纯朴可见一斑。一直往里面走,大约1公里,就是真正的古城了,依山傍水。就一个字:“棒”!建筑物多数是明代的,包括那座大石桥。桥上看去,绿柳垂條,古屋隐约,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好景色!我们先往“九鼎龙潭”的方向闲逛,没有丽江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商铺。当地人悠闲的做着自己的事情。河水一样的清澈冰凉,我看到当地人把啤酒饮料和西瓜装在篮子里泡在水中,天然的冰箱。一个小院里,电视台正在拍摄一个似乎是讲述丽江古老传说的节目,我
们悄悄的旁观。有家“星期八客栈”,看起来不错,门口有个秋千,和2张木桌,朋友们聊天的好地方。路过一家“绿缘”酒吧,主人热情的邀请我们去二楼看看新装修的房间。

另一个方向是“石莲寺”,沿着小路走到底就是。我们登上,可以看到整个束河古城。晚饭在一家“台餐厅”,一位台湾人和他美丽的安徽妻子开的。因为喜欢束河的幽静,他们放弃了上海的工作来到这里。边吃边和他们聊天,听听他们的经历,这里的“香草皮蛋”真不错。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热心的老板帮我们叫了一辆小面包返回丽江。本来15元就可以了,因为要架自行车,就付了20元。顺道在一家摩梭族姑娘开的店里,买了一条手工织的围巾,她一条只能织一条。关门价,30元,很不错。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束河古镇”,难得在喧闹的社会中保持了自己的宁静和超脱。下次我一定会到里面住,建议大家也可以考虑。我祈祷商业开发仅仅局限在新城,不要越过这条河和大石桥。回到“白马龙潭”客栈,赶紧向李江山请教第二天徒步虎跳峡的事宜。江山是虎跳峡人,他父亲在虎跳峡中开的“纳西雅阁”客栈,在网络上是大名鼎鼎。他以前很多次组织或者带着游客去徒步虎跳峡,后来开了这家客栈后,才把精力转移到经营客栈上来了。江山给了我一张详细的徒步地图。后来证明,我们的时间和地图是比较吻合的。每个环节要注意的事项、HalfwayTina’s的电话、还有香格里拉的一些情况。。。。。。。不厌其烦的细心告诉我。

不是每个客栈的老板都能对虎跳峡如此清楚的。如果您打算去徒步虎跳峡,建议住在“白马龙潭”客栈。D6:4月6日徒步虎跳峡“我们刚刚坐上汽车,你们又开始徒步了”—摩梭司机吉克语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选择了桥头徒步到中虎跳,然后从中虎跳坐车经过桥头前往中甸的路线。徒步中最美丽的风光就是在这段,下虎跳据说风景一般,多数人去下虎跳,是为了完成心愿:我徒步了整个虎跳峡。丽江客运站每天有2班车去虎跳峡:8:30和13:00。8:30直接到上虎跳,13:00只到桥头。票价到桥头好象是15元。7:45出门。“白马龙潭”客栈离客运站特别近,走路5分钟,这也是住这里的一个好处。大行李都寄存在客栈,这点在丽江是可以放心的,而且都是免费的。除非自己体力不错,否则建议一定轻装上阵!呵…..我庆幸自己只背了一个小背包,简单的行李。正在排队买票时,我们遇到了新朋友:来自成都的夫妻--老包和小赖,后面的3天我们一直在一起。他们打招呼问我们是否前往虎跳峡,建议一起包车。“昌河”小面包,100元送到桥头的虎跳峡售票处。价格公道,而且可以节省时间。(后来了解到,班车9:00才开,11:30左右到桥头,比我们慢了1个小时)同样是“云杉旅游车公司”的车,师傅是束河的纳西族人,挺健谈的,沿途向我们介绍风景特产,不错。我留下他的电话13987042610,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他。大家总担心徒步没有同伴。其实很容易,每天丽江客运站8:30的班车,大多数都是去徒步的。只要你多问,多数情况下是一拍即合。在徒步的路上,你也决不孤单。老包和小赖本来是只打算坐车去看看上虎跳的,路上了解到徒步的好处,立即改变主意,和我们一起徒步。在途中的一个“香巴拉雄古神殿”逗留一会。非常幸运,路上我们见到了难得的“玉带云”。昨晚的一场小雨,使白云象一条腰带一样绕在山腰中,远处的玉龙雪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远眺了一会“长江第一弯”,不能看到全貌;路上有非常棒的草莓卖,别忘了停车呀。徒步虎跳峡的门票是50元/人。一到门口,一群当地人围过来,嚷嚷着以低于50元的价钱带你进去。怕有诈,我们还是买了正规门票。后来在路上遇到的朋友说,他们是20元/人由当地人带进来的,给的票是旧票(没有验票联)。从桥头到中虎跳是不查票的,据说下虎跳可能会查票。根据李江山给我的地图:桥头---纳西雅阁(长胜村),7公里,需2小时---顶峰(海拔2670米),途中经过28道拐,约2-3公里,需2小时---Halfway(中途客栈),途中经过茶马客栈,需3
小时---中虎跳,Tina’s(中峡客栈),需1.5小时---下到中虎跳峡谷亲近金沙江,需
3-4小时。这张地图,据说是老外以前手绘的,后来中国人翻译成中文,再流传开。上面的时间,是按一般人体力而言。基本上我们是按这个时间表完成的。1、 从售票处进入,原来可穿过“香格里拉第三中学”上山,现在不行了。继续往前走,大约 500米,有条小路上山,就正式开始了徒步行程了;小路很好找,当地人会有几匹马在路口,因为其中会有1-2匹马一直跟着你;10:45开始,13:00左右我们4人到达“纳西雅阁(13087422492)。2位当地人一直牵马跟着我们,希望我们骑马,虽然我们一直拒绝,他们也是笑眯眯的不紧不慢跟着。也不错,可以和他们聊天,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一些岔路口,不用我们分辨,他们就告诉了正确方向。“纳西雅阁”中餐,炒干巴牛肉的味道真不错。大多数人会在此吃中饭。2、13:50继续赶路。考虑到“28道拐”的艰苦,担心二位女孩子的体力不支,我们雇了一匹马,60元一直上到顶峰,让二位女孩子轮流骑和驮行李。“28道拐”果然名不虚传,每道拐短的十几二十米,长的三四十米,坡度很陡,在海拔2400-2500米的高度,真不容易。这里要表扬我LP。她坚决不骑马,爬山速度比我和老包快多了。基本上,我和老包2-3道拐要休息一下(感觉血在沸腾,脸红红的,要平静一下才能继续),我LP 5-6道拐才歇下,常常是把我们甩得不见影,步伐能跟上本地人,甚至越爬越精神了呵…….3、 约15:30 登顶。悬崖上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当地人做了一个大木牌“虎跳峡”。居高临下看金沙江和峡谷中的风光,呼呼的大风吹着,有点惊心动魄!上石头拍照居然要收费!侃价,4个人10元。4、顶峰到Halfway全是下坡路,轻松很多,马队在此都掉头了。途中经过“茶马客栈”,稍作休息。4位韩国人决定不走了,留宿一晚。5、19:20左右,到达Halfway。很多欧美的老外已经到了。房间紧张,冯老板也奇怪今天的生意如此好,前两天不是。最后,让2位女同胞住双人间,我和老包,还有路上认识的一位来自北京的刘老大哥,住了4人间。15元/人,无标间。(正在盖标间,冯老板说五一左右可用)。客栈所在的位置极好,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一前一后,下面是金沙江。“天下第一厕”果然名不虚传,如厕时还可欣赏玉龙雪山的风光。这里特别要说一下刘老大哥,55岁,一个人背了个55L的大行囊就徒步了。他是坐班车到桥头的,比我们晚一小时上山,却和我们一起到Halfway,而且没有借助外力。他也曾一个人徒步陕北,十余天,佩服!生意如此之好,以至我在厨房看到掌勺小姑娘一人照看3个锅,在做不同的食品。在我们吃饭时,还来了几拨客人,房间全满,还有人住不上。(前行15分钟还有一个"五指山客栈")洗澡水的温度低了些,尽管有太阳能和电热水器。我洗时,水温从29度降到了26度,冲了一下了事。老外太多(占了80),而且精力旺盛,把好位置全占了在喝啤酒聊天。只能去睡觉了,确实也需要足够的睡眠补充体力。21:30,觉觉。半夜被老外吵醒多次,就在我们窗口大声聊天。徒步虎跳峡,基本是沿着玉龙雪山和金沙江在走,还可以看到哈巴雪山,风光确实非同一般,绝非沿公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3903679010005r550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