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卢沟晓月宛平城

[游记]卢沟晓月宛平城

2008-05-22    sina.com.cn

今天陪父母到父亲当年在部队服役的良乡机场探访,顺路游览卢沟桥、宛平城和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卢沟桥又称芦沟桥。在丰台区永定河上。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

卢沟桥建于卢沟桥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完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这座古桥,不仅是

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见证,也是北京历史上拱卫京师三大桥之一(京南卢沟桥、京东永通桥、京北朝宗桥)。同时,它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艺术,也为世界桥梁史上所罕见。难怪曾在中国为官20多年的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评价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大桥”。直至1985年,卢沟桥还是北京西南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担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1985年后在旁边建了两座新桥后,旧桥才停止使用。

卢沟桥是根据永定河水流的特点设计的。桥身全部都用白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有11个桥拱,面宽7.5米,有栏板279块,左侧石栏雕柱140根,右侧141根,柱高1.4米,柱头均雕蹲伏的石狮。全桥的结构和桥墩、拱券的各部分,均使用腰铁固牢,用以加强石与石之间的拉联。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并且还在每个尖端安置了一根三角铁柱,以抗御春冰和洪水。

卢沟桥还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极富变化,是卢沟桥石刻艺术的精品。由于桥上石狮多得叫人无法数清楚,因而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据古书《从海记》中说:“桥柱刻狮六百二十有七”,现在共有大小石狮501个(也有一说502只)。

说起桥上的石狮子,800多年以来没有人能数清桥上到底有多少尊石狮。此话是否当真?人们只要观赏石栏望柱头上那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石狮子,就能真正体味到那狮子为什么数不清了。明摆着的是,每根望柱上有一只大狮子,总数是281只大狮子,可大狮子身上或现或隐、神出鬼没的小狮子,的确难以数清,那一只只小狮子,大的约10厘米,小的仅几厘米,调皮可爱极了,有的小狮子还相互抱作一团,亲昵而滑稽,有的小狮子或爬在大狮背上或伏在大狮背后,或躲在大狮胸前,有的仅露出眼睛,有的只伸出一张嘴,有的……真个令人难解难分。如若能把小狮子的数目搞清,那卢沟桥上的狮子就能数清。但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传说,公元1736年,乾隆出游来到卢沟桥时,对着桥上那可爱的石狮子赞不绝口。他询问左右,桥上共有多少石狮子,大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乾隆传问当地官员,众官皆面红耳赤,嗫嚅地说:“此桥自筑造以来,民间流传一句话: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乾隆不信,立即命几个太监去数,结果,太监们报来的数目各不相同,换了人再数,仍然各异,乾隆心中不快,训斥道:“区区一桩小事都办不好,酒囊饭袋!”说毕亲自去数,他从桥东数到桥西,是409只,唯恐有错,又从桥西数到桥东,总数是438只,乾隆倍感蹊跷,接着又数了一遍,这次是用马鞭逐一点数,结果是451只,他先后数了三遍,还是没有数清,只好怏怏而归。

那么,卢沟桥上究竟有多少石狮子呢?人们很想弄清这个问题,按理说这也不该成为什么难题。1961年,北京文物工作队在调查研究中,对全桥的狮子进行清点,总数为485只,并认为已经把“数不清”的狮子数清了。不料,后来再调人力和有关专家共同清点时,又发现“躲”在大狮子胯下甚至掌中的玲珑小狮子总数多达210只,加上数目无误的大狮子288只,总共是498只。

据北京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著文介绍说,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共有502尊,但他又说“确切的数目还有待人们重新调查”。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卢沟桥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两处景观:一处是卢沟桥的狮子,另一处则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卢沟哓月”碑。卢沟晓月
——
燕京八景之一。“明月西沉,水光幽幽,桥白如玉,良辰美景”便是“卢沟晓月

。作为人间胜景,曾赢得历代许多文人雅士的赞美。但真正使“卢沟晓月”名噪海内外的还应归功于清朝乾隆皇帝。 传说乾隆十六年(公元
1751
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驾临卢沟桥,想欣赏一下“卢沟晓月”的景色。因为据说在这个时间,只有童男童女和“大命之人”才得见“卢沟晓月”。乾隆皇帝是否看到了此时的“卢沟晓月”景色,后人不得而知,但现桥东碑亭内仍立有其御笔亲书的“卢沟晓月”碑,却是实实在在。正面是乾隆御笔“卢沟晓月”
4
个遒劲大字,苍劲有力,古朴中不乏飘逸。背面阴刻乾隆所作卢沟诗。碑的诗文是:“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钓留照三秋淡,一炼分波夹镜明。入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两道,触景那忘黯尔情。”经过历代支士们的咏叹吟诵,“卢沟晓月”遐迩闻名,广为传扬。
在“卢沟晓月”碑的东边有康熙八年(公元
1669
年)重修卢沟桥碑。此碑加龟座(又称“赑屃”,传说也是龙的九子之一)高达
5.78 米 ,是现存 4 座碑中最高大的。仅碑身净高就有 4.53 米 ,宽 1.17
米 ,厚度为0.57
米,碑首为双龙纹脊顶,极是高大壮观!碑文是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御笔,记载了康熙七年河水泛滥,冲坏桥东部分结构,当时进行修缮的情况,并在支中充分肯定了卢沟桥的重要地位,是研究卢沟桥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在今卢沟桥西端的雁翅北侧,也有两座石碑。—为康熙察永定河碑,碑高
3.79 米,下为须弥座,雕刻有二龙戏珠等装饰图案,最底下刻圭脚。碑身高
3.3 米,宽 0.96 米 ,厚度 0.33
米,碑首为双龙纹脊顶。此碑现存有碑亭,碑亭的平面为正方形,即:面宽进深都是
3.64
米台基以石砌成,周铺阶条石,为保持基台的地面为水平,东西方向高度随雁翅桥面的高度作了调整。
观其碑文,刻于康熙四十年十一月的《察永定河诗》诗云:“源从自马邑,流转人桑乾,混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表达了康熙皇帝勤于政务,关心国家社稷和百姓疾苦的雄才伟略。
另一座碑是乾隆皇帝重葺卢沟桥碑。此碑原来建有碑亭,今已毁,只余台基、踏步和四周柱础的榫眼。碑连龟趺共高5.5米,龟趺下的水漫及鱼鳖虾蟹等雕刻仍然完好。碑身高4.4米,宽1.18
米,厚 0.58
米,碑首同康熙碑,这座碑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四面都刻有碑文。碑文记载了乾隆五十年修葺卢沟桥的经过,特别重要的是,在碑文中详细地回顾了以前多次对卢沟桥修葺的大致过程,“……以及我朝皆重葺桥面而已,非重修桥身也。推之则历来之葺或石面或桥之堤……”并得出结论:卢沟桥从未进行原结构的变动,历次修葺只不过是对桥的表面结构进行替换修补罢了。为了再现古桥风貌,1986-1987年修复卢沟桥时,特意保留了一段凹凸不平的桥面。

卢沟桥也是古时出京送别的地方,有如西安的灞桥。因此,留下了“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的诗句。令人遗憾的是,卢沟桥下的永定河已然干涸无水,河床虽有绿草,但已成荒滩,再也反映不出当年“卢沟晓月”的诗情意境了!

桥的东头是宛平县城,这是一座建于明末拱卫京都的拱极城。1937年7月7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城墙上至今还留着累累弹痕。现在,宛平县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城内北侧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东侧辟为“抗日战争烈士陵园”。宛平,自古即为京南门户,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明王朝为防御李自成进京,建此城以屯兵守卫京城。御马监太监武俊主持修建,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二月,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八月竣工。《日下旧闻考》曾记载:"卢沟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又需筑城以卫兵。""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原名拱北城。清改称拱极城。民国十七年
( 公元 1928 年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0f1070100079c.html51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