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卢沟桥游记功略

[游记]卢沟桥游记功略

2007-07-16    

"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数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游人。尤其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镌碑建亭,将乾隆御书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刻在碑上之后,更加闻名遐迩。1987年古桥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名列第十四位,从此古桥将显示出它的新风姿。

(一)历史简述

拥有"前挹九河,后拱万山"之势的北京湾,在其出口处有一条长河,自西北向东南滚滚而下,即今永定河。该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北之雷山,古时曾叫过漯水、浑河、小黄河、墨水河、桑乾河、无定河等名称。因其水质浑浊,泛滥无常,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帝为镇治水患而"金口玉言",将无定河改为永定河。此河自唐代始又叫卢沟。一是因其流经京西卢师山下;一是古代京师人把黑浑色称"卢",故名。南北旅客,无论从华北大平原北上,还是从东北松辽平原、西北内蒙高原南下,均须横渡卢沟。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卢沟渡口的发展。 从燕国的蓟城,到辽代的南京,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卢沟渡口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与日俱增。但是"卢沟河水非常浑浊而湍急,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要根据水位深浅,选择地点搭临时桥梁。后来官家在河两岸造了一座浮桥……"。这是宋朝使臣许亢宗在公元1125年出使北国时所写《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有关卢沟渡口的一段描写。公元1153年,金主完颜亮扩建了辽南京城,迁都后改为中都。作为北方中国的政治中心,进出都城的惟一门户--卢沟渡口,仍用临时木桥或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当时之形势。于是,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至明昌三年(1192),在卢沟渡口建造了一座永久性的大石桥,名广利桥,即中外驰名的卢沟桥。 卢沟桥至京城30余里,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罢FDBE--元代《卢沟伐木图》把当时卢沟河畔茶肆酒馆、招商旅店之繁华及策马驱车、步行担担、风尘仆仆客人之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已鸡鸣三遍,洗漱登程,首先感觉到的是晓月当空,道路明亮好走。于是策马扬鞭,伴随着马蹄碎步敲击桥面的得得声,悠然上桥。举头遥望,东方露出鱼肚白色,天空残月倒挂,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此时方可真正体会到"卢沟晓月"之意境。 卢沟桥自建成后,承受着金、元、明、清各代繁重的给养输送任务,至今已有800高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对古桥进行大规模修缮。并于1961年3月4日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40年来,市政建设发展神速,古桥已不能胜任首都现代化的重型运输任务,于是在古桥之南建了一座长500余米,宽14米的卢沟新桥。国家决定让古桥光荣退休。1987年修缮后,开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卢沟桥管理处,专门出版了文集,介绍这处古迹。

(二)建筑特色 "卢沟晓月"的意境是由远山、近水、晓月、美桥之情趣,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而构成的。古桥本身是构成这一意境的主体。元世祖时代,在中国做了20多年官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对卢沟桥有精彩的描写:"河上有一美丽的大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1

美丽的石桥宛如一带长虹,横跨两岸,11个拱券洞门悠然卧在波澜之上,每个桥墩前的分水尖,像把利剑伸向兴风作浪的孽蛟,迫使它驯服地从洞门流过。此即卢沟桥上著名的"斩龙剑"(或称斩凌剑)。桥东西两端有四根高465米的华表亭亭玉立。桥上两侧共有14米高的望柱281根。两柱之间由刻着花纹的栏板相连。每个望柱顶端都有一个大狮,大狮身上雕着许多姿态各异的小狮。由于雕刻艺术高超,小狮不易被发现。经考古工作队勘察,桥上的石狮(包括桥东端代替抱鼓石的两个大狮,华表莲座上4个坐狮,281根望柱顶端的大狮及198个大狮身上的小狮)总数为485个。桥,伟丽壮观。桥全长266米余,宽8米。桥西端代替抱鼓石者则是两只大象,造型极为生动。

2"卢沟晓月"碑

桥东端有碑亭,石碑正面为乾隆书"卢沟晓月"四字,背面为乾隆书卢沟桥诗。碑总高452米,碑身366米,宽127米,厚84厘米。 桥西端为康熙题咏永定河诗石碑,碑总高379米,碑身303米,宽096米,厚033米。

(三)古桥颂歌

"卢沟晓月"这处极富诗情画意的地方之所以名传遐迩,是与历代文人的吟诵分不开的。这些诗词不仅赞颂了卢沟古桥之美,也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如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的一首卢沟诗: "河分桥柱如瓜蔓,路入都门似犬牙; 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这是一首较早的卢沟送别诗,说明当时卢沟桥是出入京都,迎送客人的门户。明代杨荣诗: "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 远树依稀云影淡,疏星廖落曙光寒。"与杨诗媲美的有明正统年间礼部尚书王英诗: "浑河东去日悠悠,斜月偏直入早秋; 曙色微涵波影动,残光犹带浪花流……"两首诗一首侧重岸上景色,一首侧重河内流水,都突出了"晓月"的特点。作者中也有心情沉重者。他们或仕途不得意,或思乡念友,深秋来此,再见到"晓月"的寒光,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明代张元芳的《卢沟晓月》诗很有代表性: "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残; 天没长河宫树晓,月明芒草戍楼寒。 参差阙角双龙迫,迤逦卢沟匹马看, 万户鸡鸣茅舍冷,遥瞻北极在云端。"顾起元诗中的: "最是征夫望乡处,卢沟桥上月如霜。"亦堪称佳句。有些诗是专赞石桥的,如元代卢亘诗: "万里南来太行远,苍龙北峙飞云低。"同时代张野的《满江红》: "凡几度,马蹄平踏,卧虹千尺。"有的诗是专说河水的。如宋荦诗: "不道乡心南去急,只疑波浪似黄河。"有的诗不仅说河水和石桥,还顾及到桥上狮子: "沙浑石涩夹山椒,苦束桑乾水一条; 流出卢沟成大镜,石桥狮影浸拳毛。"虽没有直接写"晓月",然而"狮影"一句,已把月光点出,不仅暗托晓月,还写活了狮子,可谓别致。还有一种过桥人,他们饱经沧桑,资历颇深,一生仕宦沉浮,深知世态炎凉。如明隆庆进士于慎行,官至礼部尚书,因惹怒了皇帝,被遣返回乡。这种心情过桥,不用说赏月,连在桥畔住一宿的心情也没有。傍晚来此,急切过河,坐在车中,不想往外看,听到水声,又勾起满腹牢骚: "束发承恩禁苑游,乡心今夕渡卢沟。 千峰过雨官桥暮,廿载飞尘客兵秋。 驿路行分三辅界,宫云回见五城楼。 车中却听浑河水,阅尽归骖日夜流。"还有一种过桥人的心情,正与上述相反,大多是公子哥儿。他们有的自南方而来,吃喝玩乐兴尽而返。出城30余里,还回味着城中花天酒地的生活。骑马过桥,洋洋得意: "燕姬歌处啭萦喉,燕酒春来滑似油。 自有五陵少年在,平明骑马过卢沟。"一位悠然自得的纨

(四)抗日纪念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卢沟桥又以新的战斗姿态进入了人们脑际。"七·七"事变的炮声再次大振了卢沟桥的威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此揭开了神圣的抗日战争序幕。 1937年7月7日晚,日寇以一名日军失踪为借口,要过桥进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了廿九军守桥部队的拒绝。后来日寇用大炮、机枪向县城轰击。廿九军与日寇展开了激战。守桥部队以桥上的望柱、栏板为掩体,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战士们愈战愈勇,抡起大刀展开白刃战。最后切断了1000多日寇的联系,分片包围,等待一声令下,即可全歼。可是等来国民党执政府的命令却是:"不要扩大事态",把被围的日寇放走了。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团结对敌,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历史过去了,古桥是历史的见证。现在在桥头修建了卢沟桥史料陈列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人民政府不仅有计划地修复古桥,还开发附近的绿化区及一些必要的旅游设施。而今已从"燕京八景"之一,成为"北京十六景"之一,以其新的姿态迎接着游人。

原始链接:http://www.91trip.com/chinatrip/chinaregioncontent.asp?provinceid=10®ionid=36
转自:63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