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过卢沟桥(中) |
[游记]走过卢沟桥(中) |
2008-05-22 sina.com.cn |
我们是花了十元一张的门票才拐上卢沟桥的。说“拐”是因为我们是从侧面登桥的。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三年(1192)建成,敕名广利,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石质联拱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1254—1324)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而在卢沟桥的东头,也就是我们“拐”上桥时的左侧,有一重檐的城门,虽然远不如顺治门那样“高深”,但“宛平城”三个大字却赫然醒目。据介绍,宛平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初名拱极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是华北地区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卫城,至今城墙上仍保存着“七七事变”中日军炮轰的弹痕。就是那次“炮轰”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而宛平城的中国(国民党)驻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吉星文团予以奋起反击,从而点燃了中国八年抗战的熊熊烈火,从而使中华民国政府首脑蒋介石先生被迫于7月17日在庐山宣布对日抗战。 因此,卢沟桥和宛平城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也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念地。而且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有些遗憾,宛平城只剩下刚才提及的两处城门了,而绝大多数城垣已荡然无存。同时,我还有些疑惑:写着“宛平城”的城门既然是西城门,那么“顺治门”就应当是东城门,但我总感到二者之间的距离似乎不足六百多米,而况抗战纪念馆前的卢沟桥路在北京市交通游览图上分明又标的是“城内街”字样。 走过卢沟桥,那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桥面因整修不久大都平整,但为了证明岁月沧桑,也故意留下了一、二十块充满“波浪”的石板,我是第一次见识如此之明显的人类和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大都“身体健康”或“比较健康”,但有的也已风化到只要用手一敲便会掉渣的程度。尤其是一百四十根望柱的柱头上雕有大小石狮498个,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造型,真的令我不由地发出“巧夺天工”的感叹。 走过卢沟桥,我难得滋生闲情逸致,也难得抒发山水赞美,即便过目着几百年前的古迹,眼前也总是晃动着弥漫的硝烟,拼杀的战场,血腥的屠刀,愤怒的民众。 我认为,卢沟桥事变,其实只是一个中国人民抗日的导火索。因为,在这之前的多少年里,日本鬼子(恕我用这个“不雅”的称谓)在中国就犯了滔天大罪: 1923年6月1日,湖南工团联合会等发起的“湖南外交后援会”调查员在长沙湘江码头检查日货,遭到了日本水兵的殴打,引起群众义愤……日舰水兵居然开枪,打死两人,打伤数十人,史称“六一惨案”;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1ad450100043r.html3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