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说说老北京天桥的那点事

[游记]说说老北京天桥的那点事

2008-05-22    sina.com.cn

说说老北京天桥的那点事——耍中幡

2007-09-18 09:22:45

大中小

标签:人文/历史

或许是对老北京天桥那些什么赵瘸子之杠子,怔米三之铁锤,程傻子的顶碗王小辫耍中幡等“天桥八怪”的兴趣,故业余大部分时间都游走于天桥附近,聆听那些老北京讲关于天桥的点点滴滴,也正是在无数老北京讲述中我了解到老北京天桥的“八大怪”逸闻趣事,了解到老天桥曾经是个三教九流云集之地,了解到最感兴趣的耍中幡,了解到王小辫,宝善林等耍中幡的“角”们。

昔日老北京天桥的绝技表演

老北京的天桥和现代北京的天桥有什么区别呢,现代北京天桥怎么找不到桥呢,老北京的天桥有什么特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谈谈老北京的天桥和天桥中耍中幡。

关于老北京天桥和天桥耍中幡的故事要说有很多很多,我们就从老北京天桥的故事说起。

这就是老北京天桥留下来撂地摔跤

老北京天桥历史算是悠久和曲折的,明嘉靖年间北京筑外城,此地成为外城的中心。那时,天坛、先农坛北墙外,有东西走向的一条河,是皇帝祭坛必经之路。明朝建汉白玉单孔高拱桥通“御路”。此桥只为天子所走,因此得名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挡。天桥在静静的呆了五六百年之后,也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桥遭受了灭顶之灾。因为要拓宽这条马路,天桥被拆除桥栏杆后,天桥便一点痕迹也没有了,但这地名确保存下来。桥下的河道,便变为后来的东西龙须沟。

老北京天桥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部,前门至永定门的中段,现今天桥南大街北口的十字路口处。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平民市场,天桥市场内,游艺、小吃、商业、医疗,五行八作,无所不包,集吃、喝、玩、乐、购物于一地,是广大平民活动和求生的场所,在北京民众生活中具有很大影响。

清初期,天桥出现了市场的雏形,清末民国初年天桥市场发展很快,各种曲艺杂耍遍布其中。尤以耍中幡、撂地摔跤等表演最受游客欢迎。

中幡起源于晋代皇家表演项目,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耍中幡是在行军或打猎休息期间,旗手们为给皇上解闷,挥舞耍动大旗以博皇上龙颜大悦,鼓舞三军斗志。

耍中幡需要很好的身体协调性
耍中幡要的是功夫

早期的耍中幡有“幢幡”、“担幡”的叫法,在清康熙年间,每到冬天北海公园还有“担幡滑冰”的表演。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因此又称标旗。中幡净重30多斤,它下粗上细,由两根竹竿拼成,竹竿的大小、柔韧性也有讲究。

幡按大小分为硕幡、中幡和小幡三类。硕幡一般比较重也比较高,一般要在12米以上;中幡一般在9米左右,多数表演者选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这一叫法也就传开了;而小幡则只有3-4米,一般是在小的场地表演,比如剧场、茶馆等。

从技艺角度来说,中幡包括手法(挑端云开垂)和腿法(踢抽盘跪过),不仅练的是人的胆量、力量和技巧,还需要文武兼备,此外中国式摔跤、气功等技艺也是练习中幡的基础。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动作有50多个。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ff88a010009qt.html65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