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东交民巷的前世今生 |
[游记]东交民巷的前世今生 |
2008-05-22 live.com |
2月9日 不得不承认,和大多数人一样,之所以熟悉“东交民巷”这个字眼,全在于20世纪初发生在紫禁城畔的两次运动——义和团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然而很多关于这条北京城最长胡同的故事,却知之甚少。趁着正好住在这里的酒店,怀着简单的心情,在这个寒冷的季节,慢慢地走在这条古老的胡同上,抬头一看,满树的乌鸦,静立在高高的枝头 ,心里涌起莫名的伤感。边走边在心里翻看起这东交民巷的前世今生…… 这条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马可波罗来中国的那个时期,也就是元大都甫建成之际,当时还没有现今的紫禁城,更加没有天安门广场,东交民巷与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原为一条街道,名曰“江米巷”,全长6.5公里,是中国商贾聚集和驻留的主要地段。而“江米巷”这个名称的由来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得名于当时这里是南粮北运的交通要道,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原本这里是有河流的哦,恐怕还应该与大运河相连接吧,现如今据说还有一座“江米桥”埋在东交民巷的东口处,如果你有心去那里看看的话,还可以看到路面的隆起);另一种说法是得名于街道两侧众多贮藏江米的仓库,这个江米可不是我们吃的东东,它又名汉白玉,为构筑皇宫之用。两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已不可考,但“江米巷”当时的繁华却是不容置疑的。 明成祖迁都北京,修紫禁城,建棋盘界,把“江米巷”从中截断,故而在明清的老地图上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东西江米巷”。明朝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这些大概就相当于现如今的外交部,不过当时仅仅是用来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自此,“江米巷”名不符实,而开始了几百年来中国外交的历史记忆。 清朝年间,会同馆改名“四译馆”,接待的也就不仅仅是藩属国的使节了,而是来自各国的使节和商务人员。当时这些住在四译馆的外国人是不允许与中国老百姓接触的,并有兵卒把守,“严禁该夷人擅自出入”,天朝大国,可见一斑。 东江米巷建立外国使馆区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俄、英、美、法、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荷兰等国在这里中国衙门的空地上建起了各国的使馆,成为集中的使馆区。不过当时这里还居住着很多中国官员和老百姓,也没有和老北京的其它街区有多大的区别。 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之后,老外们开始在使馆区设禁,修建炮台,进驻军队,并贴出了:“往来居民,切勿过境,如有不遵,枪毙尔命。”的告示,这个告示在后来的《辛丑条约》中也成为中国官方承认的条约,唉……唯叹而已。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正式出现了“东交民巷”的谐音称谓,官名使馆街(Legation Street)。原有的中国居民被全部迁出,中国式建筑或焚或拆,代之而起的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西式使馆建筑群。 东交民巷作为外交使馆驻地,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9年,各国使馆开始陆续迁往三里屯使馆区。历史沧桑,几多变幻。从明朝的会同馆,直到解放初期东德、匈牙利等国的沿用使馆,东交民巷记载来太多的中国外交,或感叹、或辛酸,它的历史我们不应忘记。
|
转自:http://vincent918101.spaces.live.com/Blog/cns%21405D8962EB87C205%21365.entry23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