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之行的最后一天,看过天坛,去了“东来顺” |
[游记]北京之行的最后一天,看过天坛,去了“东来顺” |
2008-03-17 sina.com.cn |
大中小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北京之行已经到了最后一天了,这天的行程安排得很松,景点就剩下天坛了。 去天坛不用起个大早,因为我们住的地方就在天坛附近,记得第一天到北京找宾馆的时候我们就是因为找错了方向,还看到过天坛公园的东门还是西门,我忘了,反正就是那里。 那天的天气依然是阳光火辣辣的,就是因为这样,这座皇家祭坛,就显得更加的气势恢宏了。刚走进这个公园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建筑,周围的景致就像是平时的公园,但是不同于上海的一些公园,这是在北京,又是皇家祭坛的所在地,周围的建筑还是依旧是那样古色古香,一看就知道,这是皇家的园子。 亲眼看到天坛,那种感觉和电视上、画册上看到的不一样,它的主体建筑几乎全是用青蓝色的琉璃瓦铺顶,这种视觉效果令我对“天”的感觉又加深了许多。其实这正是当年设计者所追求的。因为他们完全是按当时人们对“天”的想象与理解来设计和建筑天坛的。天坛的历史:“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的天坛原始名称‘天地坛’,最早时它是供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场所。明嘉靖九年时,因在京城北郊另建方泽祭地(地坛),此处才专为祭天祈谷之用,并更名为‘天坛’。在那个时代,皇帝每年都会在农历的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亲临天坛举行大祭活动,届时除祭天、祈谷和祈雨外,还配祭帝王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双重坛墙使其有内、外坛之分。俯视全坛,发现它南部呈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这一构思正好印证了古老的‘天圆地方’之说。实事上现在人们所称天坛主要是指内坛,它是圜丘和祈谷两坛的总称。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而连接南北两坛的轴线是一座砖石台,这座台基称作‘神道’,又名‘海墁大道’或‘丹陛桥’,它寓意上天庭是要经过一段遥远而漫长的路程。 祈年殿是祈谷坛的主大殿,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天坛的“主心骨”。它在天坛北半部,是明永乐十八年创建的有鎏金宝顶及三层檐亭式的尖顶圆形建筑。最初时,其三层檐从上至下依次为蓝色、黄色和绿色琉璃瓦,它们分别代表昊天、皇帝及庶民。清乾隆十七年才将三层檐统一改用成蓝色琉璃瓦。 光绪十五年时,此殿曾遭雷击焚毁,次年重建,1970年又重修至今。大殿内的九龙藻井十分精致,当中的四根龙柱全是“龙凤和玺”彩画,它代表了一年有四季,中层的十二金柱象征了一年十二月,最外层的十二檐柱则表明一日中的十二时辰。每年的正月上辛日,皇帝均会率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来此叩头礼拜,祈祷丰年。如遇天旱,还会来此祈雨。在两旁的陈列馆里,我还看到了,这个“祈年殿”的演变过程,来看看我拍下来的照片吧。“祈年殿”外的层层台阶,以及周围的石栏雕刻的排水口都是有讲究的。 位于南部的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它又被称作拜天台、祭台等等。最上层石坛正中有一圆形石板俗称“天心石”,站立其上高声说话或发出敲击之声,即刻会起宏亮的回音。 皇穹宇在圜丘坛以北,是圜丘坛放置神牌的地方。它的周围是一圆墙,这个圆墙内侧墙面十分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故而人称“回音壁”,此壁一直以来就被誉为天坛奇观之一,我和沐沐试过了,回音效果真得不错。 在天坛的主体建筑中,斋宫亦算作一席,它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宿之处。可惜的是,我们看到的斋宫被围了起来,他也在修葺,只有等下次来的时候再好好看看了。 天坛公园很大,想要短时间的看鸽子吸纳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也就是挑了几个重点地方看了一看,剩下因为时间关系和在休息的原因而没有看到的,只能等下次有机会再来一看究竟了。 从天坛公园出来,我们再次去了王府井,这次我们是为了北京有一个有名的小吃而去的,那就是“东来顺”的火锅。那里的环境不错,主要就是吃“唰羊肉”的,说实在的,我不是个美食家,吃不出什么地道不地道,就知道,东西挺新鲜,味道不错,有机会去北京的朋友可以去尝一尝。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58c3701000c80.html5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