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坛 |
[游记]天坛 |
2008-05-22 sina.com.cn |
天坛是我在北京游玩的最后一站,景致相当不错。不过因为当时有非洲首脑会议,所以不少地方交通管制,而天坛离中关村比较远,所以我们先打车到了地铁站,再坐环线地铁到崇文门,又搭了两站公交车,到了天坛。一路上体验了北京的三种交通方式。感觉地铁比上海的旧(可能修得的早的缘故),但一条环线、一条直线,非常方便,又不用象打车那么堵,不过公交就不敢恭维了,遇到一位售票员大妈,相当凶,问她一下路,恶狠狠的,让人彻底感受了一下,“读城记”里对北京服务行业态度的描写,一点也没夸张过头。 “天坛”,是一座巨大的祭天神庙。总面积达270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大4倍。 天坛的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 除“天”之外,中国皇帝还有许多神祗需要祭祀,包括地神、水神、农业神、军事神、社会神、宗教神、市民神以及自己的祖宗牌位。因此,祭祀活动是皇帝的主要工作,一年四季不断,时间消耗甚多,而皇家的祭祀建筑也遍及京城各地且各有特色,成为北京的一道奇特风景。 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和古迹。天坛设计巧妙,色彩调和,建筑艺术高超,是中国非常出色的古建筑之一。 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整个天坛的中心建筑。它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大殿中央4根“龙井柱”代表一年四季,中层12根柱子象征12个月,外圈12根柱象征12个时辰,内外檐柱24根代表24个节气。殿内外的石柱、丹陛都用龙、凤作为装饰图案,极其华贵,是石雕艺术中的精品。 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祈谷坛内壝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朝嘉靖皇帝亲书。 燎炉是用于焚化供品的铁炉,这里的八座燎炉位于燔柴炉东北方,分别焚化祭祀配位即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陈放的供品。 丹陛桥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长360米、宽29.4米,因道下有一隧洞与其交叉,故名桥。桥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约4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象征皇帝步步登高,寓升天之意。由于是升天之路,所以又叫“神道”。神道两侧左为“御道”,右为“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皇穹宇:位于天坛圜丘坛的北面,是存放圜丘坛祭祀神牌的场所。正殿圆形以象征天。明嘉靖九年建,初起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改称皇穹宇。明代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改为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五间,存放圜丘配祀神牌。其正殿及东西配庑,共围于一墙内,由于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故称回音壁。另外,在皇穹宇南台阶前还有三块奇妙的三音石,站在石块上击掌可以听到回音,十分有趣。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33fb0010006wm.html27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