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过往北京之天坛 |
[游记]过往北京之天坛 |
2008-05-22 sina.com.cn |
文化遗产: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求丰年的地方,它始建于明初永乐18年,经乾隆年间的改建后,成为今天这一辉煌壮观的建筑群。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约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三倍。因为深绿色在古代表示崇敬和祈求之意,所以,在占地极少的建筑周围,种植着苍松翠柏,进入天坛,树木葱郁,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又叫“封禅”。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最初“封禅”活动只在泰山举行。但宋真宗以后,封建帝王在泰山的封禅活动基本上就废止了。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建成了北京天地坛,此后,天地坛取代了泰山,成为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 嘉靖二十四年,明世宗把荒废的南郊大祀殿改建成了现在的“祈年殿”,用以正月祈谷、夏日祈雨,冬天来的时候在圜丘上设坛祭天。这三项活动成为天坛的三大祭礼。到此,形成了今日天坛的规模和形制。 天坛实际上指的是“圜丘”,它和祈年殿,一个用来祭天,一个用来祈谷,是有区别的。但久而久之,人们把“天坛”当成了这组祭天建筑组群的统称。 清廷入关后,大都沿袭明朝旧制。乾隆12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经过改建后的天坛内外墙更加厚重,周长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 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两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像一个回家的“回”字。 从平面上看,天坛的内、外墙都是南部见方、北部呈圆的形状。这是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反映。 置身其间,使人时刻感受到“天”的存在。潜移默化地接受封建皇权“奉天承运”的说教,使老百姓把对上天的崇敬转化为对封建皇权的认同和服从。 从具体的建筑上看,天坛则受中国古人哲学观念和封建礼制的规范和影响。 祈年殿在天坛的建筑中,体积最大,高度最高,也是等级最高的主体建筑。因它象征着天,所以,它竟有三重殿顶,比金銮宝殿——太和殿,还多一重殿顶! 祈年殿的三重檐顶,所用琉璃瓦全部都是湛蓝色,这种与天的颜色相同的色彩用来象征皇天上帝。实际上,祈年殿初建时,三层殿顶的琉璃瓦是三种不同的颜色。上层蓝色琉璃瓦,代表着皇天上帝、代表天;中层黄色琉璃瓦,代表着人间天子;下层绿色琉璃瓦,代表着凡世臣民,代表着世间万物。 来自建筑艺术之乡的意大利人马拉法里耶,在参观祈年殿后称赞道:“完美的形式和光辉的色彩,令人瞩目。” 一条360米长、30米宽、4米高的丹陛桥,把一南一北、一高一低两个祭坛,通过过渡建筑——皇乾殿、皇穹宇,连成一体。 行走在笔直、宽阔的丹陛桥上,左右都是蓊蓊郁郁的林木,面对苍松翠柏环抱中圣洁的圜丘,人们如同亲临古人“林中埽地祭天”的场景。 圜丘坛是完全按照《周礼》的要求营建的。三层叠起的平台,用北京房山特产的、坚固耐磨的艾叶青石铺砌;三道回环的石栏,由雕龙刻凤的汉白玉雕凿而成;坛心是一块圆形的“天心石”。 在圜丘,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座祭天台石材的尺寸和数量,都是阳数九或九的倍数。 皇穹宇的回音壁、三音石,加上圜丘坛的天心石,都有着奇妙的声学现象,但更为奇特的是皇穹宇的“对话石”声学现象。站在“对话石”上,即使是相隔很远的两个人,彼此对话的声音也会十分清晰。声音的传播靠的正是皇穹宇的回音壁。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天坛的祭天文化是通过典章制度来严格规范的,它是封建礼制的具体体现。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447a001008xhd.html20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