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5)天坛 |
[游记]游记(5)天坛 |
2008-06-25 sina.com.cn |
去北京之前,徒儿就提醒我说天坛比地坛好玩,天坛是一定要去的。 因此在第5天(5月10日)上午我们的行程定在了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祈年门 是祈年殿院落的正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该建筑系明初原物。 跟祈年殿模型来一张合影。显得我人好大哈~ 内部构造气势满宏伟的 皇乾殿 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天库”。大典时祈年殿所供奉的“皇上天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平日在殿内供奉。祁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后,才由太常寺官员将神版以龙亭恭请至祈年殿内务神位陈放。该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五间庑殿顶,上覆兰色琉璃瓦的大殿,殿匾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笔。 我旁边的是一株500余岁的古老的柏树。树干挺拔粗壮、形象奇特,树干表面遍布纵向沟壑,并随着主干的升高而扭曲上升,状如九条蟠龙盘旋腾飞,故称“九龙柏”。 皇穹宇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初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嘉靖十七年(1538)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为今式。 皇穹宇殿高19.2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盖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 我对着这个回音壁,大声地叫(忽略我的大嘴巴~~) 我脚下踩着的是“天心石”。 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 为了站在这块天心石上拍照留念,大家还是要依次排队的哦~~ 燎炉 是焚化供品的铁炉。此处的八座燎炉分别用于焚化配位即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陈放的供品。 燔柴炉 是以绿琉璃砌筑的巨大圆形砖炉。祀天大典开始时,先置一刳净牛犊于炉上,用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版,祝帛均恭运炉内焚化,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视,称“望燎”。 大约12点多,我们离开了天坛。去了北京最著名的王府井大街。 觉不觉得有点像上海的南京路?!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7636701009pl3.html38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