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北京游记—游游八达岭看看明定陵—同程旅游博客 |
[游记]北京北京游记—游游八达岭看看明定陵—同程旅游博客 |
2007-08-05 17u.com |
一个炎热的早晨, 我回京一个月来第一次出游, 心情有些兴奋. 来到前门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买票, 票价160元. 听妈妈讲, 一周前还是190元. 价格下降这么快, 难道是因为现在是淡季还是旅游业竞争激烈而不得不如此, 不得而知. 我来到旅游巴士上, 只有5人就座, 包括司机. 买票时, 售票员说人满发车, 看情形, 一半会儿不会满. 我看了看表, 8:25, 时间还早, 等等吧! 这时司机走下车, 跑到另一辆空调巴士上与司机聊天.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 已经9:00了, 还是我们5个人. 照这样下去, 恐怕没等车上52个客座坐满, 天就已经黑了. 难道这就是降价的原因? 司机仍在聊天, 导游至今不见踪影, 我们5人象被人遗弃似的, 坐在这既无座位好, 也无车号的洁净的空调巴士上, 默默祈祷上苍快送些人来将车填满. 无法忍受车中的闷热(空调车未开空调), 我打算下车透透气. 微风让我心情为之一爽, 见远处许多人坐在太阳伞下就象车上的我们一样无所是是. 我心中一动, 难道他们也是游客? 上前向其中一人一问, 果然, 八达岭长城-明定陵一日游, 票价160元, 和我的一模一样. “你们还等什么?! 车就在那边.” 我焦急地说. 那人和同伴马上站起, “没人通知我们啊!” 说完就跟随我向空调巴士走去, 边走边问, “您是导游吗?” 我一回头, 乖乖! 竟然有三四十人, 心中一喜, 这下可以走喽! “我不是. 我也是游客.” 多数人上车后, 司机才回到车上, 导游才出现, 大约又等了10分钟, 满座, 出发. 空调一开, 凉爽了许多, 一时的焦急烦闷也烟消云散. 一路上, 导游小姐介绍北京滔滔不绝, 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来北京必游的五处景点: 故宫博物院, 颐和园, 天坛, 八达岭长城和十三陵. 北京四绝: 雍和宫的佛, 白云观的道士, 恭王府的器和天寿山的玉. 一边听一边观赏车窗外的景色, 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长城已遥遥在望了. 八达岭长城坐落在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上, 因其北至延庆, 东去永定, 西达宣化, 大同, 南到昌平, 北京四通八达而得名. 这里山峦重叠, 地势险要, 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元代, 这里称“北口”, 是与南口相对而言. 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县境内, 从南口到北口, 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 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 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 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 这里, 两峰夹峙, 一道中开, 居高临下, 形势极其险要. 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 如建瓴, 如窥井. “古人有居庸之险, 不在关城, 而在八达岭”之说. 我们的车路过居庸关. 它建在叠翠山上, 有 “天下第一关”的美称. 我们很快就到了八达岭长城脚下. 已经有很多辆旅游巴士先我们而到, 来自不同的旅游公司. 导游小姐发给我们胸牌并让我们记下车牌号, 以防走失. 还说乘客可坐缆车直达长城顶部. 毛主席有句名言: 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想他老人家的意思可不是要我们坐缆车上长城. 要想当好汉, 就要靠自己. 往山上走, 首先到了瓮城. 它是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组成. 在瓮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在明代遇有战事, 一旦被敌围困, 可成为堡垒, 四面拒敌. 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士的围歼, 敌人如落瓮中. 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 八达岭的瓮城也不例外, 建在山脊上, 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 东低西高, 东窄西宽, 仅有5000平方米. 瓮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 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 北门指的是京师的北大门, 锁钥说长城的坚固和险要, 像一把牢不可破的大锁, 锁在这里, 只要守住此关, 京城就可万无一失. 城门洞上, 古时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 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 平时, 大门敞开, 行人商旅自由出入; 战时城门紧闭, 严实坚固; 一旦发出反击号令, 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 瓮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镇”, 意指此处为居庸关的外大门. 从瓮城平台分南北两峰, 北峰可到北12楼, 南峰可至南7楼. 北峰较长, 因时间关系, 我选择登南峰. 所谓 “楼”, 指的是敌楼, 即城台. 长城隔一段便有一个城台, 城台(敌楼)之间是用墙体连接而成的, 长城外侧的高墙叫垛墙, 高1.7米~2米, 可以护身. 上部有30厘米大小的方洞, 叫瞭望孔, 是用来观察敌情的. 下端较大的方洞, 宽40厘米, 高65厘米, 叫射孔, 当敌方兵临城下或搭梯登城时, 从这个孔用石块, 火球阻击敌人. 内侧的小墙称为女儿墙, 高约1米, 起栏杆的作用. 在垛墙和女儿墙的墙根处, 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小水沟, 在雨天城墙上的水可以通过小水沟排到女儿墙外的吐水嘴, 以免冲刷墙基. 墙体的顶面, 平坦宽阔, 宽处可以“五马并骑, 十人并进”. 八达岭长城的墙体平均高7.8米, 墙底宽6.5米至7.5米, 顶宽4.5米. 墙体两面都包砌有耐风化, 硬度高的花岗岩石条, 在石条的各层立缝中灌以灰浆. 墙体内部填泥土, 石块, 用夯筑实. 墙体顶用3至4层方砖每层之间用石灰膏粘结, 顶层灌缝. 这样, 城墙表面风雨不透, 不生杂草, 坚固耐用. 这就是八达岭长城坚固的原因. 今天游客很多, 有中国人, 也有外国人. 有些外国人由中国翻译相伴, 有些没有. 一路上到处是小贩, 在兜售T恤衫, 太阳帽, 小纪念品, 照相等. 他们几乎都是附近村的农民, 有些人可以说几句英文, 便于他们向外国游客兜售物品. 从南3楼到南4楼这一段城墙是最陡的, 有将近80度, 归途中从上向下看似乎墙体从此截断, 令人心生恐惧. 南4楼为南峰最高处, 骑墙而建, 外侧突出于墙体之外, 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即底部, 中部和顶部. 中部可以住人, 储存粮食, 弹药之用, 顶部用来瞭望和射击之用. 这种空心敌台是戚继光发明的, 为解决守城兵力太分散, 风雨难庇以及军事物资不便贮备等问题, 修建这种敌台, 使长城的防御体系更臻于坚固严密, 这是军事防御工程的一次重要创造. 另外在其下面, 有一个登城口, 我们称为券门, 券门内有石阶通墙体顶面, 这是古代守城将士上下城的通道. 在八达岭长城上, 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券门. 其他敌台的设计大同小异. 由于长城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因此, 它不仅有用以防御的工程即关城(瓮城), 城墙和敌楼, 而且还有传报军情的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 它是古代的通讯设施, 用以传递军情, 如遇敌情, 白天燃烟称燧, 夜间点火叫烽. 到了明代又增加了放炮, 各个朝代的烽燧制度不完全一样, 明代的具体规定是: 来敌在100到200时, 燃眉之急一烽放一炮; 敌人在一万人以上, 燃5烽放5炮. 几千里的军情不出一个时辰, 就能传到京城. 烽火台的历史比长城还古老.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 就是用烽火开了个杀身之祸的大玩笑. 从此处向长城外侧南北3楼相对的地方望, 就可以看到两座用砖石垒筑的烽火台. 我一直走到南7楼, 这是南峰的尽头, 之后的城墙并未修复, 只能照相留念了. 登山的缆车直到南5楼, 一些人纷纷乘车下山, 而我自觉体力充沛, 时间也足够, 就步行下山, 终于准时回到车上, 已经下午1:00了, 我们向下一站-定陵进发. 很快就进入了十三陵景区. 先后经过了石牌坊, 大红门(又称大宫门), 石碑亭, 神道, 最后到达定陵. 我们先参观了十三陵微缩景观, 了解了十三陵的概况. 十三陵埋葬着明朝十三位皇帝, 二十三位皇后和一位皇妃. 它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 背山依水, 三面环山, 左青龙, 右白虎, 背靠天寿, 座北朝南, 这真是风水宝地. 十三陵以长陵为主, 定陵是其中唯一一座开放地下宫殿的皇陵. 地上陵宫由宝城、明楼、棱[礻旁](下同)恩殿(重檐7间)、棱恩门(5间)左右廊庑(各7间)及外罗城内外的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组成,占地约18万平方米。因战乱棱恩殿、棱恩门等多数建筑被毁, 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明楼前有5供: 一个香炉, 一对烛台和一对花瓶. 明楼是建在方城上的, 重檐, 两檐之间置一匾额, 上书 “定陵”. 楼内供一石碑, 上书楷书 “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 过明楼就是地下宫殿的入口. 当年万历皇帝及皇后的棺梓就从这里送入地宫. 此处也是当年考古工作者挖掘地下宫殿的第三条探沟. 此处本应是地下宫殿的入口, 但现在却成为游客游览地下宫殿的出口. 地宫分5殿: 前, 中, 左, 右, 后. 后室乘放帝后的棺梓及随葬品. 中室有帝后的宝座. 左室只有棺床, 按照正常的情况下,皇后的陵寝应该从中间抬进来,但是后来经过这个门的时候,棺寝太大了,过不来,所以皇帝和皇后的棺寝都放在后边了。” 而此殿就只见棺床, 不见棺木. 右室对游客关闭. 出了地下宫殿, 匆匆赶回旅游巴士, 踏上归途.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30619.html2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