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07 年-2020 年)》(2) 第三十七条 十三陵陵寝文化景观规划 1、保护规划 规划通过多层次、分级别对十三陵景区各景观要素进行整体保护。主要包括山水风貌整体格局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特色村庄保护等措施。 ①山水风貌整体格局保护 山水风貌格局是十三陵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十三陵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十三陵进行整体保护,首先就要保护好其山水环境。加强对十三陵景区内山体的保护,严禁一切破坏山体、破坏山体自然景观的建设形为,加强山林植被的培育、养护,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加强对十三陵景区内水体水系的保护。恢复历史水系,疏通整理溪流河道,恢复自然水体景观,展现历史风水格局。 ②文物古迹保护 十三陵景区内的文物古迹包括:陵寝十三座、妃子坟七座、太监墓一座、主神道、各陵监监墙、陵区十口处的陵墙、九龙池、至各陵寝的分神道及神道上的古桥、以及陵区内所有石雕碑刻、围栏等。规划按照国家文物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不仅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其所依托的整体环境,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不被破坏。 ③特色村庄保护 十三陵景区内大部分村庄都由陵监、陵园演变而成,是景区重要的景观元素,是十三陵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历史及风貌进行保护。 2、展示规划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在充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交通以及游览组织方式,整体展示陵寝景观 。 ①充分挖掘各景点特色,提供多样化的游览内容 针对目前存在的游览过于集中,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的问题,规划中充分挖掘各景点的特色,进行系统展示。如长陵是十三陵陵区内建造最早的陵寝,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陵寝;而景陵规模最小;定陵及永陵最为奢华;而献陵最简朴等。规划在现有开放景点的基础上,逐步选择开放其它陵寝,满足人们不同观景需求。 ②合理组织交通及游览方式,充分展示十三陵完整景观序列 -- 调整过境交通昌赤路线位,降低道路等级,最大限度减少其对主游览线、主景区的影响。 -- 在景区南入口处,结合新镇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景区内根据不同车辆提出相应管理措施。通过分时段、分车型等方式严格控制过境交通车流量及行车路线。 景区内居民生活交通车辆定期核发出入证,并加强对农用车的管理。景区旅游交通全部采用旅游巴士,景区内设停靠站,不设停车场。 -- 设置旅游环线,满足至各个景点的交通需求,避免单一游线和往返交通,全面展示十三陵景观特色。 -- 提供多样化的特色游览方式。结合游览线路沿线绿化带的设置,规划林下自行车游览线,形成深度自行车游。结合十三陵风水特色,形成陵寝风水探源游。结合十三陵陵寝建筑特色,形成陵寝建筑科考游。结合景区南部保留村庄及果园,组织田园风情体验游。 ③ 规划将石碑坊及龙山、虎山作为整体进行视线影响分析,对景区入口地区以及外围相邻地区提出建设控制、环境整治等要求。 -- 景区入口地区 清理整顿村庄及各类与风景名胜区保护无关的建设,加强绿化建设,营造陵区肃穆、庄严的氛围。结合村庄及各项建设的搬迁,对该地区进行重点绿化建设,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沿京张公路两侧各设100 米绿化隔离带,减少过境交通对景区的影响。沿神道两侧各项100 米重点绿化保护区,通过绿化种植营造陵区氛围。100 米以外至山前主要进行生态环境恢复。 -- 外围地区控制 新镇区的建设尤其是虎峪沟以东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景区入口的整体环境景观,对该地区的建筑高度、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应当进行严格控制。 第八章 风景游赏规划 第三十八条 景区规划 1、景区划分 规划确定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包括八达岭长城景区、居庸关长城景区、十三陵景区、银山塔林景区、黄土梁景区、沟崖自然景区、虎峪自然景区、双龙山自然景区、碓臼峪自然景区、蟒山森林公园、大岭沟自然景区等十一个游览景区。规划确定八达岭长城景区、居庸关长城景区、十三陵景区、银山塔林景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与文物古迹的完美结合为主要特色,游览内容突出历史文化展示;黄土梁景区、沟崖自然景区、虎峪自然景区、双龙山自然景区、碓臼峪自然景区、蟒山森林公园、大岭沟自然景区等七处自然景区以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特色,以生态旅游、休闲游憩为主要功能,除黄土梁景区可为八达岭景区游览者提供主题舞台剧及音乐表演等,其余景区主要针对北京市本地居民及周边地区。 2、景区规划 八达岭长城景区:包括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残长城、土边长城及两侧山体区域,总占地55.02 平方公里。以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残长城等人文景观、原生性地带植物群落和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以长城观光、历史教育、领略文化、科学考察、登高览胜、山林游憩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在现状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提升,清理改善景区入口及周边环境,严格保护现有历史人文古迹和山林、地形,对游览体系加以完善,恢复部分历史景点。 ②将景区的入口(滚天沟)调整至黑龙潭,在黑龙潭建设交通枢纽和服务点,外部机动交通禁止进入景区,景区内现有停车场及商业设施逐步外迁至黑龙潭,拆迁后建设用地改造为风景绿地。通过黑龙潭设施景区专用游览车辆首末站运输游客至各主要景点,在关城南北设置公共交通停靠站,禁止机动交通穿越关城。 ③新增土边长城游览线路,道路建设在原有小路基础上改善条件,不得硬化,除特殊情况外,严禁机动车辆进入。 ④规划严格保护岔道城——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等现有主要景点,在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体环境和游览设施,改善并重新组织游览路线,突出步行游览,创造怡人的观赏环境。逐步拆除熊乐园、野生动物园、滑道、索道等影响长城风貌的设施。 ⑤规划改善残长城——八达岭森林公园——关沟等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培育原有植被,创造良好自然景观。将林场场部迁出风景名胜区,拆除残长城地区的蒙古包,改善地区环境。 居庸关长城景区:包括居庸关长城、上关城,南口城及关沟两侧山体区域,总占地36.02 平方公里。以长城人文景观及关沟两侧山景(居庸叠翠)、水景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以长城观光、遗址怀古、领略文化、登高览胜、山林溪水游憩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改善居庸关的游览环境,逐步取消现有全部停车场,在南口设置交通枢纽,禁止过境机动车通进入,机动车原则上不得进入关内,保护关内文物景观,保证游人安全。结合北关停车场的改造,复建北察院、旗纛庙、北总衙门、隆庆卫衙门,恢复关内古道景观,建设步行街,设置餐饮、茶座、小卖等服务设施。 ②恢复关沟地区山青水秀的历史景观风貌,改善植物景观,突出“居庸叠翠”的自然美景。 ③恢复上关城、南口城等历史景点,以观城为主要游览方式,设置观城点和局部登城点。 十三陵景区:以十三座帝王陵寝为主的景区,景区范围以陵寝为中心,与原陵墙相结合局部向南扩展,包括天寿山、虎峪山、蟒山、龙山、虎山及其所包围的平原地区,总占地83.60 平方公里。以世界文化遗产十三陵的规模宏大、布局独特、保存完整、环境优美为主要景观特色,以陵寝观光、科学考察、农家体验、生态休闲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继续完善修葺陵寝建筑;全面清整神道、碑亭石刻、陵区水系和防洪设施及桥涵等,根据清整修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保护与展示方式,全面展示陵区整体环境与文化风貌。 ②恢复12 座陵监建制,保留陵监内部分居民,适当发展为景区服务的民俗游览、住宿接待等,陵监内各项建设应统一管理,与十三陵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③陵监外的居民除泰陵园村外全部外迁至新镇区,原村址通过植物造景和工程修复等手段恢复自然风貌。 ④拆除明皇度假山庄、小人国大酒店等位于文物保护范围以及核心景区范围内的非文物古迹建筑。 ⑤取消景区范围内所有的停车场,统一规划设置在镇中心区服务基地内,恢复陵寝周边肃穆、庄严、宁静的景观氛围。景区内游览交通通过设置多条专用游览巴士环线以及沿线游览停靠点予以解决。 ⑥通过开辟新线分流、时段控制、发放居民专用通行证以及设置标志标线等多种方式严格控制过境车辆穿越核心景区,保护陵区整体环境。 ⑦对核心景区以及主要道路两侧进行全面环境绿化建设,其它地区进行山林绿化、农田果园等。恢复陵寝周边林木葱茏的景观特点,营造陵区独特氛围。 银山塔林景区:由古墓塔、寺庙遗址以及银山构成的景区,总占地3.61 平方公里。以群塔林立、怪石突兀、林木葱茏为主要景观特色。以古塔欣赏、休闲游览、登高远眺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整治入口区,拆除不协调的简易建筑和设施,加强停车场的绿化环境建设,种植高大乔木,改善入口景观环境,避免登高远眺的视觉污染。 ②合理组织游览路线,在景观较好的地方设置观景、休息设施。 ③加强道路两侧植物景观的营造。 ④在琢磨顶修建观景亭,为游人提供休憩观赏、蔽日挡雨的场所。 黄土梁景区:总占地面积3.19 平方公里。以音乐文化展示、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特色,以自然观光、休闲、娱乐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规划结合观景点组织游览路线,在景观较好的地方设置观景、休息设施。 ②地区内的建筑应通过采用本地天然材料,控制建筑高度等方式,充分考虑对长城景观及自然景观的尊重。 ③加强对游览区域的管理,避免游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及地区环境造成破坏。 ④设置防火路及防火塔等设施,保证森林安全。 沟崖自然景区:由德胜口水库、沟谷及玉虚观遗址等组成,总占地4.19 平方公里。以山高、景美、路险、庙多形成其自然风景与道教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景观,以游览自然山水,探寻道家文化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加强对玉虚观、斗姥宫、碧霞宫等遗址的保护,对周边环境进行适当整理,强化道家文化特色。 ②加强游览道路建设。改造沟谷简易路,采用石块等天然材料铺砌,同时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建设,多种植乔木,注重林相改造和树种搭配,力求塑造出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开辟多条山林游览线,强化道路系统,丰富游览内容,减少重复线路。 ③加强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沟谷及山林游览线路,沿途设置必要的休息场所、观景平台。将沟谷中现有服务建筑进行适当改造,设置茶室、小买等配套设施。 虎峪自然景区:是以沟谷、水库为主的景区,以虎峪沟谷两侧山脊线围合而成,总占地面积9.43 平方公里。以奇峰峭壁、潭池湖泊、洞景深遂为主要景观特色。以徒步山野探险、观赏风景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强化其沟谷自然风光,结合奇峰潭湖,加强植物景观建设,突出山野、沟谷景观特色。 碓臼峪自然景区:位于十三陵西北约4 公里处,以碓臼峪沟两侧山脊线围合而成,总占地面积2.87 平方公里。以峻峰怪石、山石壁立、溪水淙淙为主要景观特色,有京北“小三峡”之称。以游览山水风光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对景区入口处进行综合整治,拆除与环境不协调的设施与构筑物,保留必要的游览服务设施。 ②突出景区自然特色,改造局部简单粗放的人工化处理方式,拆除破坏自然景观的设施。 双龙山自然景区:位于长陵镇,与碓臼峪自然景区毗邻,总占地面积3.56 平方公里。以森林繁茂,瓜果飘香,奇花异草为主要景观特色,以采摘、赏花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结合森林培育,丰富树种,增加阔叶林比例,改造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增加必要的游览服务设施。 ②结合采摘、观光开展民俗游览,为城市居民提供游览休闲等活动。 蟒山森林公园:位于十三陵水库东侧,是北京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3.48 平方公里。以山林美景、高山天池、石雕大佛为主要景观特色,以登山探险、自然观光、游湖飞舟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设置入口服务区、景观植被观赏区、特色橡树林观赏区、登高揽胜区4 个功能区,开展森林游览、登山、娱乐等活动。 ②对景区内的植物景观进行逐步更替,形成秋观叶春赏花的自然景色。 大岭沟自然景区:位于长陵镇大岭沟村北部,总占地面积1.83 平方公里。以桃林野果、溪泉瀑布、抗战遗迹为主要景观特色。以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红色游览为主要游赏内容。 第三十九条 景点规划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景点共计144 处。各景点具体规划内容按下表要求控制(略)。 第四十条 游览项目组织与游线规划 1、游览项目组织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游览项目组织包括了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城郊假日休闲旅游、体育建设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多方面内容。 2、游线规划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游览规划组织了多种游览线路,主要包括半日游、一日游、两日游等游线。各种游览线路应按照以下要求组织: 半日游线路 (1)黑龙潭停车场——八达岭长城——好汉碑——望京石——长城博物馆——黑龙潭停车场 (2)林场停车场——八达岭长城——好汉碑——望京石——天险石刻——林场停车场 (3)水关停车场——八达岭水关长城——石佛寺——长城碑林——水关停车场 (4)居庸关停车场——居庸关长城——云台——城隍庙——白凤冢——半宫——居庸关停车场 (5)十三陵停车场——石牌坊——大红门——神路——长陵——定陵——十三陵停车场 (6)银山塔林停车场——懿行塔——晦堂塔——佛觉塔——圆通塔——虚静塔——无铭密檐式塔——无铭覆钵密檐式塔——其他11 塔——琢磨顶——银山塔林停车场 (7)虎峪停车场——虎峪山秀——天桥石洞——握云洞——亮阴洞——中国百仙神洞——通天池——羊尾巴湖瀑布——红房子——虎峪停车场 (8)碓臼峪停车场——琴曲迎宾——高峡平流——金峡盛景——龙潭幽谷——碓臼峪停车场 (9)沟崖停车场——古刹遗址——玉虚观——碧霞宫——斗姥宫——瑞峰庵——中国百仙洞——沟崖停车场 一日游线路 (1)黑龙潭停车场——八达岭长城——好汉碑——望京石——长城博物馆——分界碑——岔道古城——土边长城——黑龙潭停车场 (2)林场停车场——八达岭长城——好汉碑——望京石——詹天佑像——天险石刻——金牛洞——猴面壁——六郎影——林场停车场 (3)十三陵停车场——石牌坊——大红门——神路——德陵监——东井——德陵——永陵——永陵监——景陵监——长陵监——景陵——长陵——定陵——昭陵监——昭陵——九龙池——万娘坟——神宗五妃坟——贤妃坟——世宗妃太子坟——悼陵监——悼陵——王承恩墓——西山口——榨子口——十三陵停车场 (4)银山塔林——琢磨顶——石牌坊——大红门——神路——长陵——定陵——明皇蜡像馆 (5)石牌坊——大红门——神路——长陵——定陵——居庸关长城——云台——城隍庙——白凤冢——半宫 (6)石牌坊——大红门——神路——长陵——定陵——居庸关长城——八达岭长城 二日游线路 (1)林场停车场——詹天佑像——天险石刻——望京石——八达岭长城——好汉碑——长城博物馆——分界碑——岔道古城——和平论坛——黄土梁——(第二日)土边长城——古砖窑——采石场遗址——八达岭残长城——黑龙潭停车场 (2)银山塔林——琢磨顶——石牌坊——大红门——神路——长陵——定陵——(第二日)居庸关长城——云台——城隍庙——白凤冢——半宫——八达岭长城 (3)十三陵停车场——石牌坊——大红门——神路——德陵监——东井——德陵——永陵——永陵监——景陵监——长陵监——景陵——长陵——定陵——昭陵监——昭陵——九龙池——万娘坟——神宗五妃坟——贤妃坟——世宗妃太子坟——悼陵监——悼陵——王承恩墓——西山口——榨子口——(第二日)银山塔林——琢磨顶 第九章 游览设施规划 第四十一条 游览设施规划原则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必须服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有利于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和环境,遵循“依托城镇,区域共享;景区游览,区外住宿;以需定量、渐进调整;合理布局、绿色高效”的基本原则。 第四十二条 游览设施分级规划及布局 规划确定旅游镇2 处,分别为八达岭镇旅游综合服务区及长陵镇及定陵镇行政调整后的镇中心。旅游村19 个,分别为岔道城、石佛寺村、长陵村、泰陵村、康陵村、昭陵村、永陵村、德陵村、庆陵村、悼陵村、德胜口村、上口村、下口村、花果山村、望宝川村、果庄村、碓臼峪村、居庸关村、湖门村等。服务点17 处,分别位于滚天沟、八达岭关城、水关、残长城、帮水峪、居庸关、长陵、定陵、胡庄、银山塔林景区、八达岭森林公园、沟崖自然景区、虎峪自然景区、碓臼峪自然景区、蟒山森林公园、双龙山自然景区、大岭沟自然景区等主要景区及景点的入口附近。此外,还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非固定服务站分别位于一些重要的游览点及游览线附近,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住宿床位主要设置位于风景名胜区外围的旅游镇内,规划住宿床位2000 床,其中每个旅游镇设置床位1000 床。 第十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四十三条 交通发展目标 建立大众运输方式主导、内外分离、层次清晰、选择多样的风景名胜区综合交通系统。区内区外无缝衔接;对外联系畅通;区内相对独立、生态环保、景色宜人。提升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的形象,促进风景名胜区的永续利用。以“高效便捷、公平有序、安全舒适、节能环保”为发展方向,增加旅览全过程的舒适性、安全性、可观赏性以及可选择性。 第四十四条 交通发展策略 (1)隔离风景名胜区内区外交通,避免过境交通对风景名胜区环境的影响。 (2)在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外围建立新的交通通道,引导过境交通避开核心景区。 (3)提升铁路列车和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降低使用费用,建立与风景名胜区内交通良好的接驳换乘环境,提高换乘效率,增强大众运输方式的吸引力,以铁路、公路为基础建立多元化的对外旅游交通体系。 (4)严格禁止在核心景区内新建或改建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类交通设施;拆除风景名胜区内社会停车设施,在核心景区外围建立适当规模的停车设施,调整风景名胜区内社会道路功能,建立相对独立的风景名胜区内部环保游览交通系统,净化风景名胜区内交通。 (5)提供丰富的、选择多样的游览线路,关注游线与景点的视线关系,尽量避免折返线路,提高游线的可观赏性和吸引力。 第四十五条 交通近期改善措施 (1)在核心景区外围建设京包高速公路并将其作为北京西北方向主要货运通道,减少核心景区内八达岭高速公路、京张公路等公路的过境货运交通。 (2)增加八达岭过境线,引导机动车交通完全避开八达岭关城。 (3)改善京包铁路运输服务水平,建立京包铁路沿线各车站与景区内部旅游系统的联系,增强铁路运输吸引力,减少风景名胜区旅游对于公路资源的依赖,降低公路交通对核心景区环境的影响。 (4)逐步拆除核心景区内停车场,减少核心景区内停车场数量和规模。长城景区内压缩滚天沟停车规模;取缔长城博物馆停车场、八达岭关城停车场、熊乐园停车场;保留林场、水关、居庸关等停车场;改扩建黑龙潭停车场。依托黑龙潭、林场停车场在八达岭关城的南、北两侧分别设置环保型的内部旅游交通系统。压缩十三陵核心景区内停车场数量和规模,在景区南侧入口处新建停车场,依托停车场在景区内设置环保型的内部旅游交通系统。 (5)保留风景名胜区内所有现状道路。消除八达岭路黑龙潭至林场停车场路段、原昌赤路十三陵路段等道路局部路段过境交通功能。取消核心景区内八达岭路关城段机动车行功能,改为旅游步行专用路。 第四十六条 交通远期改善措施 (1)根据景区发展情况,进一步研究风景区内封闭管理的可能性,择机取缔核心景区内所有停车场,将停车场设置于核心景区之外。长城景区北端设置于黑龙潭,南端设置于南口镇镇中心区。依托南北两个停车场分别在景区内八达岭关城的北侧和南侧设置环保型的内部旅游交通系统。取缔十三陵景区内所有停车场,将停车场设置于景区南侧入口,依托停车场在景区内设置环保型的内部旅游交通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