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旅行游记 历史洗礼的长城(一) |
[游记]旅行游记 历史洗礼的长城(一) |
2008-06-27 sina.com.cn |
2002年10月,十一长假期间,我和女友去北京旅游时专门去了趟长城。 一大早,穿上运动装,背上行囊,直奔长城高速专线停车场,首都专门在西直门设立了旅游集散中心,无数豪华空调大巴临时组团,来回接送去各个旅游点的旅客,去八达岭长城的高速专线在德胜门,空调快客还有临时改为直达长城的豪华大车,15分钟一辆,每人都有座,一个小时到达目的地。一个小时的高速运行,就能到达八达岭。 中国被称作长城之国。在国外,长城已成为中国的象征和文化标志。在中国,长城已变得家喻户晓,老幼皆知。长城属于军防工程,是战争的产物,出现于战国时期。 “过尽重关更上山,上山又过一重关,从来漫说金城险,到此休说蜀道难。”带着对万里长城的向往,我们来到了八达岭长城。八达岭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八达岭长城位于京郊延庆县境内关沟北口,距北京65公里。因此地是古代的交通要冲,南到北京,北往延庆州,东抵永宁,西往宣城。因为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 八达岭是关山最高峰,其海拔1000米,山岭入口处两座高峰对恃,夹击山下通道,正如自古以来所传说的那样,"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关沟北口也即入口的八达岭长城就成了位于关沟中段的居庸关的前阵。八达岭长城是明代长城保存得较完整的一段。其关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东窄西宽,呈梯形,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为居庸外镇,西门名为北门锁钥,两门相距约44米,都是砖石结构。瓮城面积达5000平方米,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券洞上为平台,南北两面各开一豁口,接连关城城墙,台上四周有砖砌垛口。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是故墙身高大坚固。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的垛口之下有射洞。城墙依山势而筑,山势陡峭处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墙转角或险要处则筑有堡垒式城台、敌台或墙台。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 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只是眼前的八达岭已见不到持枪的兵士,听不见呜呜的号角,更望不到滚滚的狼烟,有的只是盛世的繁华,宽阔的马路,锃亮的汽车,高大的关城,如流的人群……城楼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彩旗招摇,长城随山就势,援峰而上,灰色的城砖,白色的缝线,绵延不绝,密集的人流随之形成人的长城。 沿城而上,游人摩肩接踵,形形色色的红男绿女都洋溢着同样的快乐与兴奋,发散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快感。但是,长城消失了,眼前的已经是悠哉游哉的旅游胜地,而不是攻守杀伐的古战场。古老的长城自然还在,低下头来看,新砌的墙砖下那古老的墙基,苍凉的褐灰色似乎透着隐隐的血迹;还有那墙基下的岩石,它们有的在树木的衬托下显得灰败而脆弱,有的却在游人无意的摩蹭下显得洁白、坚硬,触手冰凉----那才是长城的本色和本质。 “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终于登上心仪已久的长城。山好险,树好青,城墙虽破,但掩饰不住他的雄伟和壮观。那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城墙上残留着多少人的泪,残留着多少人的血,残留着多少战士的足迹,残留着多少中华民族的历史…… 站在山顶,幽幽的风从头梢、从脸颊、从衣角上掠过,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嘶嘶地透出惬意,满身的燥热随之飘落在长城内外。看关外峰峦起伏,山花烂漫,看关内车水马龙,游人如织,这就是长城吗?这么伟大的长城是如何建成的,地球人都知道。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连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大,时间之久远,以及动用人力之众多,堪称世界之最。秦始皇修筑长城,发兵30万,强征民工30万,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死在长城之下,埋骨之处尚不可得,孟姜女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撞墙而死。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长城之下,不知埋葬着多少孤魂野鬼;长城之上,也不知挥洒了多少明血暗泪,那一砖一石,都是用森森白骨堆积而成!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4b034010003p7.html2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