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丽江云上的日子(转自北京青年报) |
[游记]丽江云上的日子(转自北京青年报) |
2007-08-31 ctrip.com |
一些古老偏远的地方正在以各种方式和青春连接起来,走在丽江大研古城上就会产生这种感受。我们主要是通过道听途说了解丽江,知道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年轻行者,他们给这个地方带来了灵魂。缺乏青春的古迹是没有蛊惑力的,要了解丽江到底有着怎样的蛊惑力,有必要在大研古城的石板路和小桥流水中间走上一天,不,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进入这个地方。不过会有一些极其偶然的瞬间帮助你进入,就像我对达达娃咖啡馆的探访,这里显然有点什么不同的东西,也许就是被称为生活方式的东西在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丽江新华街上,有着无数的小酒吧和咖啡馆。我无意间进入了达达娃咖啡馆,从玻璃门外可以看见很多西藏的图片和一个硕大的书架,一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倚着吧台,听到极其低缓的马友友的大提琴。姑且称他为达达娃,这是他在网上的名字,同时他也算是一个有知名度的网虫,在新浪的旅游论坛里算是资深老驴。因为我不是通过网络广告进入咖啡馆的,所以我们之间有了一些并非店主和客人之间客套的漫谈。 他原来在成都有一个比较上规模的网吧。那次经稻城到丽江古城,从此使他校正了生活方向。回成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十分红火的网吧转手,独自一人重回丽江,在新华街盘下了两间店面,因喜欢朱哲琴的歌,店名就叫了DADAWA咖啡馆。 ■达达娃:自己的故事 九月还是雨季的丽江。我们几个在稻城认识的背包客来到了这里,十几天的藏区行程已经让我们每个人疲惫不堪。 当晚我们住在四方客栈,房价已是够便宜的了,我随便对老板说了一句:老板,我们已经没有多少钱了,可不可以再少一点?20块怎么样?没想到漂亮的女老板很爽快地同意了,这是我来到丽江的第一印象:人与人之间很好说话。 我走在古城的每条街道上,因为小雨过后,石头铺的街道是湿湿的,印象最深的是大石桥过去一点点的五一街,这里全是低矮、陈旧,甚至可以说是腐朽的木楼。我停留在一个毫不起眼的手工作坊,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工专注地弄着他手下的木头。一些牙签、烟斗、木手镯乱乱地放在一个台子上,好像这东西你爱买不买一样。这是丽江给我的第二个印象:生活和工作是如此的写意,认真着却又散漫着。 第二天我们包车去了玉龙雪山,可是一整天的行程中,我总是有点无精打采,古城总是让我心神不定,有一种和丽江恋爱上了的感觉,分别总是让人牵挂。下午的时候我们去了白沙,我一个人去了壁画后面的古镇,古镇的街、楼房和大研镇是相似的,只是更加破败不堪,一家挨着一家的全是手工作坊,仿佛时光倒流了很多年。这条街上没怎么看到年轻的当地人,穿着七星戴月的少数民族服装的中老年妇女在这条街上来回忙碌地穿梭着,只要走在稍稍大一点的院子里就可以看见一群妇女在欢快地唱着歌,跳着用脚踩出的节奏舞蹈。这是丽江给我的第三个印象:人原本是应该这样快乐生活的。 当晚我去听了古乐,买的是最便宜的门票却是位置最好的,音乐开始了,因为太多的心理准备,我没有被那些老艺人们吓着,但他们实在是太老了。音乐嘛我还是喜欢现代一点的、流行一点的。我在想无论如何我要耐着性子听完这场音乐会,不要在丽江这个文化弥漫的城市里显得太没教养。音乐会开篇的八卦鼓声擂动,直直地震荡着我的心灵,这些老人完全是神了,他们是在玩着音乐,如此古老的传统又如此让人感动,一种和重金属不同的感动,更多来自于心灵。第二天我去听了第二场音乐会。丽江又给我留下了一个印象:所有都是可以失去颜色的,只有音乐是美好的。 于是乎我每天在丽江兴奋着,心跳加速着,如此的身不由己。 每天我闲逛在丽江的小桥古街,看着流水经过的人家,远远望去的雪山。 一个月后,我来到了丽江。 丽江的一个月后,DADAWACAFE悄然在新华街出现了。 二月底是丽江的淡季,这条街上冷清清、静悄悄,要用李清照的声声慢来形容。可是在旺季的时候几天就能把一年的房钱挣出来。人们热爱求生容易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人人都可以做白居易。他似乎并不像绝大多数投资者一样很在意投资收回周期什么的,能将税费缴齐,再开得出伙计的工资,似乎已经满足。每天的事就是在他那看得见玉龙雪山的咖啡馆前的桌子旁写他的丽江日记,或者在电脑上更新主页、上旅游类的网站,有时也在QQ上聊会儿天,甚至晒着太阳,什么也不做。我的疑问是这样一种生活会不会带来寂寞和无聊的感觉?这就引起了另外一个话题和他生活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在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做义工,给孩子们教电脑。他感到这些孩子给予他的比他能教给他们的东西更多,他们是这么淳朴、热爱知识和热情友善,这对他是一种震动。正如丽江所带给他的零零总总的印象一样,这正是他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感觉。无法形容的一种感受,说出来会显得很小资情调,但是直击心灵。他说准备在这呆上两到三年。下一步,我就到西藏去。 通过达达娃,我又在网上认识了任点,一个在政府机关工作、自己在古城里开着小店的丽江人,他也不过30多岁吧,在网上人气很旺,老是被JJMM们亲昵地称作大哥。不过他很喜欢舞文弄墨,所以在旅游论坛里可以看到很多他写的关于丽江的有趣文章。 ■任点:Goto88的故事 Goto88显然不是真名。但我们以网络相识,所以我一直以这个网名相称,至今不知道他的真名。他原来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在辞职出来旅行时就和我联系,说将在丽江呆上三个月或更多的时间,所以想在丽江古城的学校中做一份义工。报酬什么都可以不要,对方能提供一个住处最好,不行也没关系。但目前的情况是学校的教师都在轮岗,所以我无法为他找到这样的学校。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在后来的一段时间,他似乎漂在尼泊尔、西藏、稻城这类美好的地方,很少在网上露面。直到某一天,他出现在丽江古城我老婆开的小店中。我根据他留的纸条找到了他住的客栈。见到他时,他极惬意地在二楼回廊上靠着看书。他告诉我已经在这个客栈中包了三个月,吃住全包一月500大元,并且告诉我工作已经有了眉目,就是在城外的民族孤儿学校教孩子们电脑。对方不负担他任何东西,唯一的要求是对方安排课程时尽量隔日,让他有空在丽江古城头逛。一切就按计划进行着。经常看到他背个小包在古城走来走去,和一些逐渐熟起来的店主们聊天。在后来聊天时,他告诉我原来他有计划到版纳、越南一游的,只是已经答应人家要教到寒假结束就不能爽约。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Goto88的脸上染满了丽江阳光的颜色。在学期结束前的一个星期,他家里有了急事必须赶回,就由另一个网友,也是旅行者的“右脚”接了他的班。据后来“右脚”发到新浪旅游论坛的帖子看,孩子们对杨老师(Goto88的姓)极为怀念。他的回帖是请“右脚”代问孩子们好,还说让孩子们努力学习,以后考到北京读书。丽江古城中有许多外地人生活着,只是,也少不了是来谋生的,更有投机者。这些,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地区无法避免的,而谋生者、投机者的故事就显得与其他地方没什么两样。 一家杂志曾经用飘一代来定义这种生活,“生活在别处”已经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创意的理由。不过让我来说,我会说这是一种轻盈的生活,我所热爱的作家纳博科夫终身都在追寻蝴蝶的行迹,这种昆虫美丽的翅膀的振动有时候会引起一场暴雨。谁能想象蝴蝶和暴雨有什么关系?不过轻盈的和滞重的生活之间还是有微妙的可以导致互相转换的可能性,我们也不妨偶尔从沉重的生活逃逸出去,享受一下云上的日子。 《北京青年报》 2001年4月10日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6524392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