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丽江三看之三:丽江和宣科

[游记]丽江三看之三:丽江和宣科

2007-08-31    3608.com

有人说,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造就了宣科,其实,我觉得应该是宣科拯救了纳西古乐。人们到丽江,看完了店铺,听完了水声,住过了纳西族人家,还有一个必然的项目,就是去听听纳西古乐。因为那里有一位人称怪才的纳西族老人主持,他虽然已经年逾古稀,可风流倜傥不减当年,狂傲豪放也不减当年。人们花钱聚集在那里,尤其说是去听古乐,还不如说是看宣科。宣科随心所欲的主持风格,不仅折服了年轻人,而且也吸引了年纪大的人。
很小的时候,就有伟人兼哲人地教导:“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相信宣科先生也接受过这样的教诲,并因为没有好好实践付出过代价。可是,沉痛的教训似乎丝毫没有改变这个颇有傲骨的纳西人,至今,他给人的印象还是一切都不在话下,一切都在他的指点和评说之中。他很骄傲,但他确实又在不断进步,在这里,宣科使得名言有点不准确了。
等到观众落座,纷纷嚷嚷的声音渐渐平息下来,演出时间到了,人们期待宣科出场。等到麦克风响起,观众才知道早就站在前台一角的那个其貌不扬,已经开始唠唠叨叨的中年人就是宣科。从介绍中,人们犹如撩开沉重的大幕,才慢慢熟悉这个已经属于古稀老人的宣科,有21年在狱中度过。翻开现在的法典,中国最长的有期徒刑都没有超过20年的,当年的宣科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关押了,直到出来,他也没弄清自己的罪名。他人生最精华的年月,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消磨在囹圄之中,等到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宣科已经步入了老年。
宣科没有描绘他当年的监狱生活,如此坎坷也似乎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照样是神采飞扬,照样是才华横溢,照样是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如今,在丽江古城,很容易看到纳西古乐的招徕广告,每一个广告都告诉游客,晚上8点,纳西才子宣科在现场主持。宣科本人毫不谦虚将自己突出,并作为晚会的卖点。他知道,尽管自己只穿一身灰色的长衫,但只要他一开口,就会调动起满场观众的情绪。确实,晚会就在他漫不经心的解说中开始,又在他信口开河的调侃中结束。如果计时,宣科的解说和古乐演奏,大概是各占一半。可人们似乎并不觉得演出和解说有什么不同之处。分析原因,也许宣科的解说近似于小品,看与听,反正只要没闲着就行。
在宣科的嘴里,大概没有什么忌讳了。当今中国乐坛,尤其是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包括一些名人,没有不被他灵机一动拿来开涮甚至嘲弄一番的。有时候,观众未免为之捏一把汗,万一有一两个认真的主儿,以捍卫自己名誉的理由,和老头在法庭上理论一回,宣科可就麻烦了。不过,尽管宣科在自己的家门口指点江山这么久,好像就没谁来和他较真过。宣科劝慰大家,不要担心有人会上门找麻烦,因为他家离这里很远。
宽大的舞台上,端坐着宣科的演出班子,前排位置的几位老人,身着唐装一样的演出服,正襟危坐,鬓须雪白,看那弱不禁风的样子似乎随时会倒下,给人一种错过这座村就没有这个店的感觉。宣科告诉大家,他最担心的就是纳西古乐后继乏人。眼前的这套班子,以每年1.4人的平均速度,由台上坐着变成了墙上挂着。果然,在舞台的上方,一字排开挂着先后离去老人的遗像,数一数,有30位。按照这个速度,大约过不了几年,这舞台就难以凑齐一套演出班子了。
平心而论,宣科班子演奏的纳西古乐,其水平很难说有什么突出之处。看宣科自己撰写的介绍,这些纳西古乐是元朝士兵南侵时带入的,至今有近千年历史。这告诉人们,纳西古乐来自中原乃至北方地区,其中的代表作“白沙细乐”就是其中在阵亡将士的安魂时演奏的。如今,在长江流域,一些用唢呐、二胡、锣鼓等乐器拼凑的民间班子,也常常应丧家演奏一种名为“细乐”的葬礼曲,其缓慢的节奏和呜咽的音调与之相近。在丽江这么一个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却不太方便的地方,人们在吃饱喝足后,沿袭祖辈的习惯,保存下来这么一种乐谱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没有宣科,古乐也许存在,但肯定难得登大雅之堂。宣科将其继承下来,并宣传出去,带着他垂垂老也的演出班子,走遍世界,其功不可没。
说宣科是怪才,除了他对古乐的发掘、整理和推介外,大概还得益于他解说时一口流利的英语。一个土里土气的本地老头,能这么插科打诨地谈天说地,已经令人耳目一新,突然这老头还说起口音地道的英语,英语也照样是诙谐风趣,这就更使人找到新的兴奋点了。不管听得懂还是听不懂的,对都对宣科的英语主持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当然,宣科自己也知道怎么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引起人们高兴的地方,当他解说翻译词牌“菩萨蛮”的时候,只好译成“野蛮的菩萨”;“山坡羊”则译成了“在山坡放羊”,“江上风”则成了“一阵风吹过长长的河”,常常惹得观众哈哈大笑。行家知道,宣科利用自己对汉语和英语的精通长处,把两种语言的表述差别也玩到位了。
就这样,宣科宣泄一阵,舞台上再热闹一阵,节目单上的内容居然一条不拉地延续下来了。尽管宣科在那里杞人忧天,说他的纳西古乐青黄不接,可在舞台上,还是搀杂了几位年轻乐手。其中三位村姑打扮得姑娘,唱起了石破天惊地民歌,这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已经离古乐的主题很远,但粗心的观众居然就这么接受,并显露出乐滋滋地很陶醉的样子。宣科在偷梁换柱,也许,有一日台上的老汉们都挂到了墙上,只要他在,这场票价越来越高的纳西古乐会就会演下去。
在演出剧场,张贴着很多照片,大都是宣科和党和国家要人的合影,还有宣科和他的演出班子在世界各地的剧照。应该承认,宣科确属怪才。中国都在混乱的时候,他去坐牢了;等到人们惊醒过来,他开始显露出自己的满腹才华;如今,经商已经成为时髦,他又得心应手地将精神文明转化为物质文明,使得他的纳西古乐成为丽江的一景,也成为他掌握的一大财源。有消息说,宣科带着队伍在港岛演出,香港的要人都出席捧场。这样的场合,是不能有什么商业活动的。但是,宣科居然在台前摆开了3个箱子,他介绍,这里面一个装着他著写的书,一个是录音盒带,都是与纳西古乐有关。这些都不是卖的,是送给到场的大家做个纪念。至于另一个箱子则是空的,如果各位有什么心意,那就用它来装吧。结果,两个装满的箱子空了,另一个空着的箱子满了。最后清点,超出卖价的一倍多。
每天的例行演出结束,宣科的经商意识就开始发挥,推介门口有卖光碟和书籍的,都是原版。他本来很看不起现场签名售书,但看到很多没文化的三流明星都在玩,他也只好忍痛下海了,一幅不得不同流合污很不情愿的样子。只是,他的光碟和书定价都很昂贵,光碟一张50元,书接近百元。听一场古乐,好一点的位置是100元,边缘放一把椅子,也可以卖50元。这样,保守估算,宣科每天这么折腾一把,可以进账万元之多。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宣科把辩证法玩得团团转。
走出有些简陋的纳西古乐会剧场,隐隐为纳西古乐的前景担忧起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纳西古乐大概不会失传了。但像宣科这样的怪才,不仅需要天份的支撑,而且需要文化的熏陶,厚积薄发,多少年才出这么一个。即使他看起来还年轻,在现场他让人猜他的年龄,甚至有人最小猜到只有30出头,但真正的年龄是不可逆转的。一旦没了宣科,纳西古乐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么?
丽江和宣科,相互辉映,互成一景。但丽江可以永恒,宣科只是匆匆过客……

转自:http://www.3608.com/Article/2007-2-27/10372897.html21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