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家院的第二天一大早,个个睡眼朦胧,好像都没有睡醒似的。八点半,我们吃完早餐就收拾东西,告别了这个“白大姐农家小院”,向我们期待已久“青龙峡”挺进。 车上,大家非常兴奋,小胡同志还扮演导游的角色,给我们讲解青龙峡的一些景观来历,说起话来还真有点导游的意思。由于他本身姓胡,我们称他“胡导(捣)”。呵呵,还真有人问他,“胡导,给我们介绍一下青龙峡的长城为什么叫‘野长城’?”他不假思索的就到:“野长城就是没有纳入到国家保护的范围”,弄的我们一车人狂笑不止。 实际上,青龙峡是一处集青山、绿水、古长城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青龙峡的长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明、清两代京师通往大阁及热河地区的交通要塞。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墙和十几个城楼,未经修复过,故而称为“野长城”。 我们最先到达的是青龙峡的停车场,在停车场边上,偶尔会遇到卖特色小吃的,红色的小西红柿制作的郭璞,好甜啊,头一次知道西红柿还有这种吃法,还有金黄色的小水果,带把儿的,只知道是甜的,到现在我还没有搞清楚是用什么原材料制作而成。 穿过停车场,就是进入青龙峡的“n”型大门了。中间门比较高大,两边的门矮小一些。走进青龙峡的大门,里面有一个广场,专门用来停放游览车。我们的大部队都在广场上集合,我们将要在12:30的时候到这个地方集合。穿过这个广场,站在桥上,映入眼帘就是景色俊秀峡谷,一条狭长的河道从上游下来,两侧都是峻峭的峡壁,峡谷里的水清澈见底,还有小鱼在里面嬉戏,水面上飘的一排船只,供游览的人使用,水面的另一侧是条3米多宽蜿蜒曲折的水泥小路,与水面平行。路边上种的有垂柳,风轻轻地吹,柳枝随风轻轻摆动,长一点儿的枝条掉在水里,分不清是倒映还是掉在水里的柳枝。河面慢慢的变宽,水面到处飘的是竹筏,游览的人们穿着橘红色的救生衣,手里拿着长长的株高,在水面上轻轻的自由划动,这种画面我只在电视里看到过。沿着狭长的小道继续走,就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看到的是青龙峡滑雪场,小道和滑雪场之间是一座桥连接,两边有铁栏杆和人工喷泉,N多股大拇指粗的水柱在栏杆附近成70度角蹦出,在空中画着美丽的弧线。小道的尽头就是青龙水潭,水潭的比较宽阔,主要是一些竹排和手划船,在水潭中有一块石雕,石雕下面刻字“青龙出水”。水潭对面,就是雄伟的龙峡湖大坝,远远就能看到三个暗红色的大字——青龙峡,特别醒目,与昨日的没有名的堤坝比起来,雄伟壮观100倍。 过了桥,沿着路走,就见老大一座大坝耸立在眼前,下面还有一股水缸粗的水,从青龙峡的水库口直往外冲,水沫喷的老远,站在栏杆边上,还能感觉到,像是毛毛的细雨。在这里说话根本就听不清,只看到对方的嘴动。仰头看,“青龙峡”三个大字浑厚有力,字体向外突出。想要从坝底到坝顶,必须靠这一步步的台阶,台阶不太宽,并排能走三个人。沿着这个台阶向上走,便听人说这个大坝于1969年修建,1972年竣工。整个坝高59米,长283米,宽4米。 到了坝顶,又是另外一种景象,青龙峡水库面积大约0.6平方公里,蓄水量大约在1480万立方米,跟大坝下游的风景大有不同,宽阔的水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快艇、豪华游船,还有蹦极等。在这里,我们的队伍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蹦极去了,另外的一个小分队去爬索道了。 我们顺着指示牌开始,看看时间,已经快十点半了。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都有,下山的人有说山势很险,有些害怕;有人却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众说纷纭。我们开始慢慢地往上爬,开始是一步步的石台阶,有的成“之”字。越往上,山势越来越陡,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都是用钢管和铁板组成“天梯”,有些地段不借助这些“天梯”,根本就就上不去。我们一路走一路歇,路旁每隔一段距离都会出现不同的激励人的语言,上面写的一些激励人的话语“加油啊,我们为你骄傲”等等,跟这座陡峭山崖增添了几分人情味儿。双手抚着铁栏杆,朝大坝的方向望向,才知道我们已经离大坝很远了,但大坝的恢宏气势丝毫没有减弱,还是那么壮观,只是看得全了些。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觉得自己真了不起,仰头朝上望,还有更高更陡的索道等着我们,由于山峡曲折,反而望不见“长城”了。 不知道爬了多长的索道,一步又一步,心扑腾扑腾的跳,腿不停的发抖,我们到底还是上了来了。每当提起长城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八达岭的长城,和上面雄伟城墙。青龙峡的长城至今未经修复过,这才是原汁原味、没有雕琢、没被后人包装成商品的长城。她原貌依存,每一块都是历史的文物。沿着断垣残壁,踏着先人的足迹,可以探访每一个饱经风霜的城楼。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长城特有的苍凉,远望,她就像一条纽带蜿蜒在山脉之间。站在山顶向下看,整个峡谷的风光尽收眼底。大坝横贯于峡谷中央,把整个青龙峡从中间切成了南北两部分,南面(就是下游,也是我们沿路上来的那条线)水比较浅,最深的地方才不过2米,北边(也就是大坝的上游)水比较深,最深处达50米。 再走上一小段,就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催我们下山的手机响了好几回,说青龙峡门口的豪华大巴车已经在门口等我们了,在上面匆匆的照了几张照片。要不是催我们好几次的话,我想我们也会走下山去,那将有什么什么样的景象呢? 再见了,青龙峡! 2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