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北京的敦煌”---云居寺 游“北京的敦煌”---云居寺 四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我参观了被赵朴初先生称为“北京敦煌”的云居寺。其位于北京房山区白带山。最早听到它的名字是从1999年9月9日关于石经(刻有经文的石板)回埋地下的媒体报道。那时就想一睹真颜,今日终于成行。 云居寺因珍藏有数以万计的石经,纸经,木版经而蜚声海内外。 石经历史最为悠久,从隋朝到明朝延续一千余年,完成刻有经文的石板多达一万四千多块。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了一些雕刻经文的背景---在南北朝时,道教被尊为国教,而佛教却遭遇了灭顶之灾,庙宇被拆除,佛经被焚烧,并要求僧人还俗,为了弘扬佛法,使佛经永驻人间,从云居寺的建寺住持静琬法师就已开始镌刻经文,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所以被称为“北京的敦煌”。 纸经的书写年代主要在明代。比较经典的有舌血经书和藏汉合壁经卷。 舌血经书是一个叫祖慧的和尚用舌尖血书写而成。据说舌血比指血的红颜色保持时间更长久。我毕恭毕敬地拜读了陈列在展室橱窗内的经书,右上角写着大方广佛华严经。字里行间溢出了对佛的虔诚,淡红的血色依然清晰可辨。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数年前游览五台山的小五台时看到的一幕,从山下到山上一共一千零八级台阶,一个小比丘尼每上一级台阶磕一个头,待我下山时在半山腰又看到了她,也是那么的虔诚。由此我”感悟”到了信仰这两个字的深邃意义。而如今恰恰是缺乏信仰的年代,小到我们每一个个体,大到一个民族都是很可悲的,也是很危险的。 木版经,始刻于清雍正年间,书上说现存七万余块,展室陈列的两块一米见方的木版上,密密麻麻的经文都是反写的字,因为只有这样印刷出来才是正字。此时此刻我也只有感慨的份儿了。 参观云居寺的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看了一幅古时云居寺的复原图。图中树茂可避雨,两股山泉绕寺而流,寺内南北二塔遥遥相映,嘉庆帝还在此建了行宫,您瞧,连皇上都相中的地方,一定错不了。可恨小日本鬼子在1942年几乎炸平了云居寺,仅尚存山门和北塔。上世纪八十年代方得以重建,现在也只能依稀可见原来的影子了…… 最后再说一下石经回埋的事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发掘出来到九十年代的四十余年间,石经风化问题十分严重,一部分石经面目全非;一部分石经字迹脱落,所以才有了前文提到的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石经回埋于地宫的历史一刻,也使我有幸知道了该寺,如今有幸造访了该寺,也有幸把它介绍给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