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多多云居寺游记 |
[游记]多多云居寺游记 |
2007-08-05 |
这星期多多复习进入最后阶段,今天北京还在下雷阵雨,于是只好继续发一些多多的老照片。“中华佛法城,祈福迎祥地”的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因珍藏着15000余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房山云居寺的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历经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千余年,绵延1039年,篆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相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云居寺于1999年9月9日9分9秒将10082块辽、金石经全部回藏到恒温、恒湿、密闭、充氮气的地宫中。石经回藏的时间是“八九连珠”,千年等一回的日子,这个日子是赵朴老选定的,为什么要选这个时间回藏石经呢?“九”是佛教中最大的数字,八个九连在一起更是千年罕见,非常吉祥的。 在云居寺周围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一大宝库。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东朝西而建筑规模非常宏伟。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 云居寺有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占地7万多平方米,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历史悠久,饱经沧桑。解放后,云居寺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重现庄严。云居寺古时亦有"碑海塔林"之称,现存碑20余块、塔10余座,是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云居寺五院六殿,山门天王殿即为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奉弥勒佛,弥勒佛背后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伫立两旁。出天王殿进入第一进院落,正殿毗卢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为主佛。毗卢遮那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光明普照”,所以又叫做“大日如来”,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来佛祖。第三进正殿释迦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为佛教的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著名王族甘蔗王的后裔,父亲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释迦殿又称大雄宝殿,多为汉传佛教寺庙中的主殿。第四进正殿药王殿,供奉药师佛。第五进正殿弥陀殿,供奉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修行前是一位国王,学佛后,觉得佛法有种种好处,而在世上做人却有种种苦恼,因此抛弃王位,出家修行,法名法藏。法藏发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若诚心相信,并愿往极乐世界,只要念我的名号就可以去了”于是乎,“阿弥陀佛”成为人所众知、老少皆宜的佛家用语。其地位相当于藏传佛教里的六字真言。最后一进正殿大悲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民间流诵着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道出了观世音与大悲殿的关系。游览至此,突然生得疑问:为何最后一座殿宇不是大雄宝殿?再一琢磨,竟然发现大悲殿也并非云居寺的主殿,也就是说,云居寺没有主殿! 据考,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05年),僧人静琬为维护正法,镌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分藏于石经山9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穴之中,规模之大,历时之长,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闻名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至南北朝时期空前兴盛起来,凿窟造像,建塔筑寺,僧侣急剧增多。但是,佛教的无限制发展,也给社会造成某些不良后果,甚至影响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佛教便受排斥打击,佛教徒称之为“法难”。南北朝时期曾发生过两次法难,令佛教徒刻骨铭心:一次是在北魏太武帝时,一次在北周武帝时期。“诸有佛图形象及佛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灭佛废佛,在佛教徒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担心法难再起,考虑如何保护佛经,使其历法难而不毁,长存于世。前朝儒家刻在石头上的“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经典给佛教徒以启示。 白带山一带有储量丰富的汉白玉矿藏,能够为刻经提供取之不尽的绝好材料。于是隋炀帝大业年间,慧思的弟子智泉寺僧静琬秉承师训,在白带山开创了石经刊刻事业。那时刻经的有佛寺僧人,也有俗人工匠。僧人刻经属宗教职责,俗人工匠,需花钱雇佣。当时雇佣的工匠民夫很多,加之静琬所率僧人,早上从山外的住处进入山间,荒山野岭中采石刻经劳作,晚上再出山返回住处。徒劳往返,很不方便,实在有必要营建寺院。但是,由于刻经的经费有限,没有余财,静琬只好作罢。直到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六月,山洪暴发,杖引溪上游西山处的两岸崩塌,将山林上千棵巨大的松柏抛入溪中,又随溪流漂到白带山下,静琬这才如愿以偿,创建了云居寺。后来由于刻经和皇家建筑对汉白玉的持续大量开采,云居寺显然已不足以满足采石营宿和管理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石窝村取而代之,云居寺才真正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佛寺。 悠悠千余年。云居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贯串一线的石经刊刻文化。其石经不仅成为了研究我国佛教典籍和佛教历史的重要文物,也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以及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物。云居寺因此而得盛名。 “山门不倒寺必重修”是云居寺方圆数十里流传已久的一句佳话。从中不难体味出人们对古刹的无限眷恋和对古刹重光的热切期盼。这句话虽不知出自哪位“预言家”之口,但早已被今天的事实所验证:云居寺经过1985年和1999年两期工程的修复,如今已重现神采。尤其是那座历千年而不毁,经战火而不倒的山门,因为挂着弹痕而愈发显得沧桑和庄严。 这是由11块汉白玉石组成的拱形山门。在日军侵华战争时,云居寺曾于1937年秋后、1939年秋后和1942年相继遭到三次大规模轰炸。战火后的云居寺,主体建筑大部分都被毁,仅残留下这座孤零零的山门和几座佛塔。当时,山门被炸得伤痕累累,正面有弹痕10多处,尤其是山门右下端的两块起支撑作用的石料被炸得仅剩下三分之一,石料的连接处仅有10公分左右,仿佛随时有倒塌的可能。但奇怪的是它险而不倒,从40年代到80年代,山门顽强地支撑着、屹立着,等待着“寺必重修”这一机缘的到来。这座受伤的山门好像接受了人们的重托,有了灵性一般,经历43年的风雨、变迁仍旧巍然挺立。古老的云居寺也在无限的荒凉和沉寂中度过了43个春秋。虔诚的人们只有透过山门那简单粗广的线条依稀找寻寺院往日的壮观之景,憧憬寺院未来的辉煌之象。 石经地宫是在原来石经出土的原址上修建的,它的构造分为石经主储藏室和参观廊,地宫内部恒温、恒湿、全密闭,为了延缓石经的风化,还填充了99氮气;地宫中辽、金石经的摆放形式是按出土时的先后顺序摆放的,依然是分六层二十一列,并且层与层之间有沙垫相隔起均压作用,块与块之间有宣纸相隔以防摩擦。 为了便于游客参观在经,地宫内部设有9个观察窗口,可以直接观察到10082块辽、金石经的壮观景象。 房山石经既然已经出土,为什么要回藏呢?如果通过拓片的比较就很容易理解,有张拓片是1957年石经刚出土时拓印的,可以看到字迹非常清晰。另一张拓片是40年后拓印的,可以看到字迹已模糊不清,严重的甚至字迹已经脱落了,由于大气污染等因素石经出现了风化现象。我们怎能看着国宝石经日渐侵蚀呢?为了防止石经风化,使其传于子孙, 后代;石经出土后四十余年后,文物界、政界、佛教界和社会大众共同支持下,经专家多方论证,采取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保护方法——空分制氮的方法,来延缓石经的衰老,所以才有了石经回藏的壮举。石经回藏可以说是功在当代,义在千秋的事业。 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居寺这方佛门净土也曾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也没能躲过战争的灾难。寺院的建筑不是被日军的飞机炸毁,就是被日军下令拆毁,庄严的寺院遭到了日军铁蹄无情地践踏。寺内的南塔就曾两度遇难,先是遭到了日军飞机地轰炸,当时塔尖部分被炸毁,后来又在日军建造岗楼时被拆毁。就在拆南塔的过程中发生了一段让人倍感神奇的故事。 当年,日寇为封锁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通道,在云居寺东南边建立了三道封锁线,为严密监视平西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的老百姓,还在封锁线外兴建起岗楼。为筹集修建岗楼的砖料,日军到处搜刮掠抢,神圣的南塔也成为了他们的“猎物”。 为修建岗楼,日军抽调了附近村子里年轻力壮的村民充当民夫,强迫他们到寺里拆南塔。南塔建于辽代,为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造型优美,雄伟壮观。民夫们望着高大的宝塔不禁摇头叹息。在日军的强迫下,他们极不情愿地开始拆塔。塔建造的十分牢固,他们只能从塔基上找砖缝用杠子橇,用镐刨,把砖一块一块地抠下来。几天后,塔基和底下一至三层周围的砖已被抠掉,只剩孤零零的塔心支撑着上边的十多层塔身。拆塔的人都很担心,不知它哪会儿倒塌。 一天中午,拆塔的人们都吃饭去了。只有塔旁柳树上的知了还在一声声鸣叫着。就在大家刚刚端起饭碗的时候,只听“轰隆”一声,南塔顷刻间倒塌了。众人赶忙跑去观看,南塔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遍地的砖石瓦砾,并且倒塌的砖体没有一块是完好的,都成了小碎块,再不能做建筑用的砖料。更让人们吃惊的是他们在砖石中还发现了一块完整的汉白玉小碑,碑文铭刻着“午时修,午时倒”的文字,原来南塔是于当年的某天中午建成,而今天倒塌的时辰也正好是午时,恰恰应验了碑上的话。并且塔倒的时间是人们停工吃饭的时间,塔倒时没伤到一人。民夫们情不自禁的朝宝塔遗址处虔诚地跪拜着,以示他们的忏悔和惋惜之情。 “午时修,午时倒”,塔倒砖石碎,塔倒不伤人。南塔“牺牲”时的这种种奇异现象,处处却向人们透示着佛门的神秘玄机,佛祖的无限慈悲,云居寺的灵光瑞气。 北塔是云居寺的标志性建筑,建于辽代,造型独特,俗称钟鼓楼。在塔身的下半部镶有176块佛偈砖,砖上刻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做如是说”的法身舍利偈。这首偈语讲的是佛教中有关缘起的教义。佛教上讲“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些佛偈砖有着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是北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9年党和政府拨专款修复北塔,修塔工程从上至下进展顺利,但快修完时遇到了难题。因塔座一米处的佛偈砖大部分已脱落和残缺,为使北塔修旧如旧需重新镶嵌佛偈砖。到哪里去找这百余块佛偈砖呢?施工人员跑遍了周边几十家砖场,但是没有一家能生产出同等规格、版式和密度的佛偈砖。施工人员被难住了,修塔工程无法进行,只能暂时停工。为了不耽误时间,施工人员开始修周边的围墙。修墙需要淋灰,施工人员就在距北塔东南约10米处的地方挖了一个淋灰坑,收工前投入石灰,注满水后待明天使用。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满满一池子水一夜之间全流失了,顺着流失的方向出现了凹陷,一直延伸到距北塔基不足2米的唐太极元年小唐塔附近。施工人员在惊诧之余立即把情况报告给管理处,后经北京市文物局专家来寺进行实地勘测,专家推测塔基下可能有藏宝的洞穴,于是立即动手挖宝。人们挖着挖着奇迹出现了,在太极元年小唐塔附近的塌陷处,发现了寻觅已久的修塔急需的辽代佛偈砖。经观察,这些宝砖的文字内容、板式、规格和北塔上镶嵌的砖一模一样,并且过数后还惊奇地发现正好是急需的数目:177块,在补足塔砖后还余1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施工人员象见到了救命草一样,高兴的欢呼雀跃。不久,北塔四周佛偈砖全部镶齐,北塔修复工程如期完工。 北塔佛偈砖的偶然发现,应机出土,正是在向人们生动地讲述着缘起教义中所说的因缘相生之理。这是佛祖的开示,还是冥冥之中的指引,可想当年先人们在建塔时便备下了未来修塔时所需的佛偈语砖,正是“因缘相生宝砖重现,前人积业后人得果”。 浴佛节又称佛诞节,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是佛教的重要节日,浴佛的意义在于洗涤罪恶,灌入智慧,此节的由来是根据相传佛祖诞生时,有九龙吐水为其沐浴而建立的。云居寺自1987年开放以来,一直沿袭着举办浴佛法会的传统。历年来活动举办时间大约5-7天,其场面不在辽代浴佛法会之下,值得称奇的是在这十几年的活动中,每到初七或初八都会下雨。佛诞之时,云居寺上下焕然一新,七彩祥瑞高悬,主殿之内更有高僧大德庄严地为松香莲花盆内的千年太子像洗浴金身。整个云居寺香客云集,佛号声声,香烟缭绕,仿佛那缕缕青烟已把人们的虔诚之心传递给了佛祖,人们沉浸在浴佛法会的无限喜庆之中。俗话说“好雨知时节”,也许上天也被浴佛法会欢乐祥和的气氛所感染,每逢浴佛法会必会普降甘露。有时是狂风大作,大雨滂沱;有时是微风习习,细雨绵绵;有时则是由晴空万里偶变乌云密布雨洒万物。就这样虽然每次降雨量多少不等,但十余年来浴佛节下雨的现象从未间断过。更离奇的是,有时只有云居寺下,其它地方一点不下。无形中,云居寺浴佛节成了下雨的先兆,天气预报。每年佛诞节,无论天气多麽晴朗,来寺人们的行囊中也总忘不了带上的雨具。 难道是人们的虔诚动容了天地,动容了佛祖,还是纯属巧合?如果是巧合,那这连续十多年的巧合总不免让人们有几分疑问。浴佛节的法雨让记载中九龙吐水为佛祖沐浴的传说更显真实,让欢乐祥和的浴佛节更具诗情画意,它滋润了这块宝地,滋润了人们的心田,更让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的千年古刹又凭添了几许神秘……。 房山石经精神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丝不苟、默默奉献”。千年之间,朝代更迭,数代先人,面对荒山,背靠茫野,铿锵釜斫,创造人间奇迹;14278块石经精工雕就,疑似鬼斧神工。这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龙乡儿女为伟大的理想而奋斗。如果说“愚公移山”是一个神化故事,那么千年刻经史则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具体体现。房山石经刊刻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所刻佛经数量之多,佛教经籍之完备冠古绝今。它不仅是一座世界上巨大的经籍宝库,而且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因此,被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称赞为“北京的敦煌”。 评论 (1) | |
原始链接:http://wshddm.blog.sohu.com/53023921.html |
转自:49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