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该相机参数性能] 知道莲花池庙会有奇人绝活后,就很想去看看。果然不负我望,让我一饱眼福,还参与了其中一项活动。 到主舞台时,已经围得水泄不通,只好站在快靠近舞台幕布的一侧观看了。最先看到的是一个“武师”,先表演了一个单拳鼎立:右手握拳,把整个身体支撑起来;继而表演了三个高难度情况下写字的节目;最后是单掌旋转:用右掌把整个身体支撑起来,利用掌下的器具,快速旋转。 第二个出场的是个身轻如燕的小伙子,一开始表演的是嘴活:用嘴巴咬住一个长凳,在上面放一桶水,然后脚踩木板,木板下放了一个圆柱,难得的是,他还能保持平衡。接着,加到三桶水了!然后,在靠近他嘴巴的位置在横放一块木板,加到五桶水了!他还要挑战自己,邀请一位观众上台。上来了一位女孩,被请坐到他肩膀上,同时嘴巴咬住的木板承受着五桶水,然后依然脚踩圆柱上的木板,成功了!观众卸下担心,热烈地鼓起掌来。接着,他又表演了轻功,先是在四个灯泡上放置木板,纵身一跃,灯泡安然无恙。接着换成鸡蛋,之前拿给观众检查,并当场打破一个鸡蛋。同样是纵身一跃,四个鸡蛋碎了两个,大家有些遗憾;估计跟鸡蛋的高度有关系,他又换了两个,起跳……,大家都为他捏把汗。好,成功了! 第三个出场的是一个七十左右的“吹气王”,后来得知叫坐李春甲,出持人邀请两位观众上场,与他比赛,看谁最先把轮胎弄鼓起来。我自告奋勇地上去了,不仅是参与,也想看看是不是有猫腻。我跟另一位通过特制的打气筒,用手打气;吹气王用嘴巴吹气。时间一分分过去,看到他那轮胎比我们的鼓得更多,我们两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怀疑我们的气筒或者轮胎是不是有漏气,总觉得打气时碰到的阻力不大,不像以前给自行车打气时那么费劲。于是,我停了下来,用手探了探几个接缝处,但没感受到漏气。我俩都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了,在出持人的提示下,脱下衣服继续战斗,还是比不过他。无论是否漏气,他能在短时间内将一个瘪轮胎吹鼓起来,就已经很厉害了。更绝的还在后面,在轮胎上放置一块格子木板,再邀请了一人,请我们三人站在木板上,他继续吹气;加到七人;加到十人;加到十五人;到最后都数不清上来了多少人,估计二十左右。此时,我注意看了下,他依然在吹气,也许轮胎的鼓起难以察觉,但是轮胎接缝处的变形可以看见,至少他堵住了气息的外流。真不简单!后来我抓住机会邀了他合影。 第四个出场的是“袁世凯”,其实就是前几场的出持人。一开始表演的是钢刀入胃,说实在的,这个我不太信,因为以前曾听说过,这种刀其实有机关的,可以缩短。隔得太远,看不真切。第2个节目是刀砸脑袋,再换一面砸,用以复原刀的形状。第3个节目是铁钉穿背,在插有多枚铁钉的钢板上,站两个小伙子,“袁世凯”背负这些铁钉。估计这家伙长就了一身牛皮:) 第五个出场的是大力士,他的第1个节目是揉瓷成粉:先让前排的观众摸了摸瓷砖,然后用锤子将瓷砖敲成小碎片,再发力一揉,果然全成了粉末。第2个节目是针穿玻璃,在玻璃后面挂了一个气球,这样有没有成功地穿过,就很容易判断了。第一次他没成功,再试一次,听见声响,气球破了,而且原本完好的玻璃明显有个小洞。第3个节目令大家目瞪口呆,他将两粒小钢球吞入肚内,一粒从哪出来的我忘了,另一粒从眼睛里挤出来,可惜我不是那位上台帮助他拿着托盘的观众,不然真要瞧个究竟。最后一个节目鼻孔拖车,车上还坐了一个重达85公斤的观众,先是正向,后是反向。期间那位观众没注意,不等他解下钩子,想直接下车,害得大家都为演员担心,怕被钩坏了鼻子。 这次看到这么多绝活,真值! 在这还看到了吹糖人的绝活,先是一小团糖柱,然后把它拉长,从尾巴吹气,前面捏动物形状,一般都是十二生肖。之后,在点些液体颜料(可能是带色的糖水吧),然后一吹就成了动物身上的花纹了。 有位河南的民间艺术家,叫做刘灵巧,我买了她的剪纸-福娃;并请求她当场剪一个简单的形状,她剪了个双喜,下面还有荷花。可惜复杂的图案,她还是不能直接手剪,得先用笔描好,然后沿着轮廓再剪。 有位年轻女孩,用高梁杆搭成了微缩的亭台楼阁,难得的是没用任何钉子,基本采用的是类似古代卯榫的技术,少数只有少数接缝处用了胶水进行粘合。 还有些民间常有的表演,例如抬花轿、踩高跷等。 因为离得近,之后还去了厂甸庙会,这个庙会是开放式的,不收门票。琉璃厂就在这,包括著名的荣宝斋等字画店。可惜这次没有几年前的那次好玩,那次有好几个舞台:除了少林功夫的表演,还有老艺人表演的相声和双簧。也许是来得太晚的缘故。拿了本宣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民俗的册子,才知道厂甸庙会属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列表中,还有天桥的传说,牛街的传说,北京童谣,北京皮影,河北膀子,山东快书,太平歌词,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爆肚冯制作技艺,年糕钱制作技艺,奶酪魏制作技艺,门钉肉饼,老北京叫卖吆喝,抖空竹,中西医结合调理艺术嗓音等,涉及了方方面面,对于小吃有机会一定要尝尝,上次买了些奶酪魏的东西,确实不错。近几年的庙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参观。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个好现象。记得阿尔文.托夫勒提到过体验经济,我想,在文化方面,差异越大,体验的价值和乐趣越大。前一阵子看报道,农家乐的兴起,甚至有不少外国留学生跑去北京郊区农村过年,想必也是这个原因吧。 图片说明: 嘴上绝活-五桶水&肩上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