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十三陵游记-定陵、神道 |
[游记]十三陵游记-定陵、神道 |
2007-08-04 3608.com |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同葬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位于十三陵区中部偏西,大峪山下。陵墓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万历四十八年入葬,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1956~1958年,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工作队,由夏鼐主持进行发掘。现已建成定陵博物馆。 定陵前有一个无字碑。据我所知,无字碑的出现有三种情况:一是陵墓主人认为自己功绩太多,无法在一块碑上写完,于是就干脆不写了;另一种是皇帝生前有大功也有大过,后人难于评价,索性什么也不写,任人评说(例如武则天);还有就是墓主人认为自己庸庸碌碌、无为一生,没什么可写的,无奈之下只好空着。 有人说明神宗万历朱翊钧属于最后一种情况。在明代历史中,神宗经常被过度地描写成一个荒唐、好色、懒散的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明朝皇帝,长达48年。他十岁登极,二十一岁就兴师动众为自己修造陵墓。陵墓建成,他就不上朝,长达二十五年,成年累月久居深宫,花天酒地寻欢作乐。 但明神宗的确也做过一些大事,典型的就是“三大征”:平定宁夏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其中援朝战争后期,中朝联军与撤退日军在东南露梁海面发生激战,明将邓子龙、朝鲜将领李舜臣指挥军队奋勇杀敌、将日军杀得大败。邓、李二将亦战死海上。这一次援朝之战,虽然耗损巨大,但对于确保明代的海防与东北边疆,意义非常之大。 在陵园内供游人休息用的石桌上,搞定了午餐(自带)。然后直奔地宫而去,通过安检门,走过盘旋深入地下的五层楼梯(真够深的!) 地宫中阴气阵阵,提醒各位朋友注意下次去的时候注意地面地下的温差较大。首先进入了一个侧室,然后到中室,里面放着三张汉白玉座床,一个绣龙(皇帝的),两个绣凤(两位皇后的),座前有大瓶,内装灯油,是用来做长明灯的。皇帝和皇后的灵柩在后室,里面已经没有万历的尸骨了,早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就被那些“红卫兵革命小将”给烧得干干净净。整个地宫共有汉白玉石门7扇,每个门重4吨,深藏在地下。 定陵的运气很差,屡次被火焚毁,现在已经看不到棱恩殿和棱恩门——已经被李自成的义军烧得只剩下地基和柱子的基座。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 定陵外的十三陵文物陈列馆很不错,其中有放映定陵挖掘过程的影片,很有意思,我和同伴是坐在地板上一直看完的。 出了定陵,已经是下午4点,去昭陵是没有时间了,直接前往神道。在定陵前坐22路,到龙凤门下车(就是神道的后端),车票价1元/人。神道的票价20元/人(淡季,学生票10元)。 神道总长长达七公里,但似乎没有觉到有这么远。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虎峪),状似 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 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国古代陵园中罕见的。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 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 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 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
转自:http://www.3608.com/article/2006-9-16/132046955.html2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