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十三陵游记 |
[游记]北京十三陵游记 |
2007-08-30 cunshang.net |
十三陵周边游览记 我去外地不多,但北京去过多次,大多是出差,来去匆匆,著名的十三陵和长城一次也没去过。闹非典的这年,我因家事从8月下旬到年底,在北京一连待了四月,这种经历,此生恐怕难有第二次,当时家事愁闷,无聊之余,抽空去了五次昌平北边的十三陵景区,依次为北京明皇蜡像馆,长陵,蟒山,虎峪,沟崖,至于定陵地宫留待以后再去。 北京明皇宫蜡像宫 国庆节时,父母、妹、外甥来北京,他们参加了十三陵-八达岭一日游,去了八达岭长城、明皇宫蜡像馆、昭陵三个景点。听他们说蜡像宫不错。他们离京后,临近黄金周尾声时,我便独自去了明皇蜡像宫。 上午从德胜门乘919路汽车到昌平西关,向西绕过西关环岛北侧,来到八达岭高速公路路北,就到了明皇蜡像宫。景区由中央的蜡像馆和周边旅游设施组成,停车场上停着两辆旅游大巴,看来到这里参观的基本都是旅行团队,散客就我一个人。 蜡像馆为单层建筑,上书“北京明皇宫”。我买了门票进去。首先仔细看了展览简介。蜡像馆占地20万平方米,共有374尊人物蜡像,分6个场景,再现了明朝276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进入主展区,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有点像进入溶洞的感觉。过道黑暗,但场景的灯光效果很好,蜡像人物的神态、肤色、服饰十分逼真,与真人无异,色彩对比鲜明。蜡像并非纯蜡制成,而是渗入了少量硅胶,利于长期保存。这些场景中的绝大部分,游人不能进入,更不能拍照,只有第三场景“定鼎金陵”是个例外,这是一个朝廷殿堂场景,明太祖坐在宝座上,大臣们在台阶下两侧站立。我进去站在大臣像旁,发现蜡像比我高一块,原来蜡像和人的比例是1.1:1,比真人略大些,据说这个比例视觉效果最好。 这26个场景包括“濠梁投军”、“定鼎金陵”、“海瑞罢官”、“靖难夺权”、“永乐盛世”、“土木之变”、“弘治中兴”、“居正改革”、“松锦之溃”、“饮恨煤山”等,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明史画卷。我按顺序游览一遍用了半小时。除了第一次见到了如此众多的蜡像人物外,也对明朝历史有了点新的认识。以前认为除了太祖和成祖,其余皇帝均是昏庸之辈。现在可知洪熙、宣德、弘治三位皇帝完全算称得上贤明。像于谦保卫北京、抵御倭寇、张居正改革、明末西学东渐等事件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明朝的历史并不像所谓的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黑暗。明朝尽管出了几个昏君,但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明末,其取得的经济文化科技成就是巨大的,远远超过了前代的元和后代的清,是日后的文字狱以及当代宣扬民族自虐的历史学家们所抹杀不了的。 我望着蜡像人物的服装,心中感慨万千。这服装正是我们汉族正统的服装,但明亡后被清朝禁穿,而代之以现在电视中充斥的“辫子戏”、“奴才戏”、“格格戏”中那种不伦不类的禽兽服装,甚至到了今天,所谓唐装竟然是清装,正宗的汉服服装竟无立身之地。这正是几十年来自虐的历史教育带来的恶果。可喜的是最近听说政府在海外华人的呼吁下,终于顺应民意,在每年秋天曲阜祭孔仪式上,抛弃了清朝满装,改用明朝汉服。不管这消息是真是假,起码说明了在中国人心中,明朝在历史上的正统性是不容置疑的。近几年来每逢清明、端午等民族节日,民间自发组织的穿汉服(实际即是明朝服饰)活动,也说明了在当今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到自己以前从未所知的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些身居高位、宣扬民族自虐历史观的历史学家们把持话语权、掩盖历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长陵 深秋时节的一天,我利用中午的空闲时间,参观了长陵。 我从德胜门坐车之长平东关,转乘314路汽车,终点站即是长陵。汽车在昌平城区转了半圈,除了西关环岛,见到路旁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从这里开始进入了原先的长陵神道,现在的长陵博物馆是原先的陵宫部分。 神道全长7公里多,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深宫盛德碑亭、石像生等建筑。石牌坊5间6柱,宽近30米,即使远望,也可看出上面的雕刻十分精细。汽车向北行驶了几分钟,到了大红门外,大红门恰好处于公路两侧的两个小山—即龙山和虎山之间,是十三陵的总门户,红墙黄瓦,有三个门洞,建筑形式简单古朴。大红门北面是长陵深宫盛德碑亭。这是一座四方形的,重檐四坡顶的亭子,也是红墙黄瓦,亭内立着长陵神宫盛德碑,亭四周矗立着四根汉白玉雕刻得华表柱,显得十分庄严肃穆。碑亭向北,便是神道、石像生,不过在公路上看不见,因为大红门、碑亭、神道、石像生等古迹已辟为神路博物馆,用铁栏杆封闭起来,里面种植着茂密的树木,把石像生者得严严实实,若不买门票根本进不去。 我走到祾恩殿前的三层台阶下,只见正中一路台阶中间,有三块精美的御路石雕,以浮雕的形式雕刻出海水、江牙、二龙戏珠、奔驰海马,雕刻技术十分高超。这三块石雕以围栏保护。台阶旁的石栏杆柱用汉白玉所制,柱头上也刻着龙凤等石雕。。进入殿内,顿觉大殿空间面积广阔,有十几根粗壮的楠木大柱支撑殿顶,高级十米,底径1米以上,两人合抱不住,这些楠木来自川黔等地,保存至今十分珍贵。楠木下半部以铝合金围闭保护。祾恩殿的规模用材及结构形式都体现了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它也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主殿。本来各陵都有自己的祾恩殿,但因本质结构易朽塌,再加上战乱,保存至今的也只有长陵的这座规模最大的祾恩殿了。至于招陵的祾恩殿是上世纪80年代重建的,规模比长陵小得多。 我对历史所知甚少,没能力评价明成祖的功过是非,只是认为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他一生中最英明的决定。甚至于决定了以后几百年的历史进程。 明朝以前,北京被异族占领长达432年。明初的几十年,北京只是一座边境重镇,成祖把北京作为首都,在更靠北的昌平天寿山修建长陵,不但极大加强了北方的边防,也警示着后世皇帝不但要保卫首都,也要保卫皇陵。接下来的洪熹、宣德两帝曾想把首都迁回南京,就因这个顾虑,再加上在位时间短而作罢。] 正同以后,北京的首都地位才完全巩固。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北京城抵御了蒙古人的多次入侵,避免了被蒙古人重新占领。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明成祖迁都北京,今天的北京就不会是今天中国的首都,而且连是否还属于中国版图之内都是疑问。 大殿内还展出了定陵出土文物展。展品在四面靠墙出一系列橱窗中,约20个展柜,100多套文物,从文物器制上分,有金器,银器瓷器玉器等,从文物种类用途上分有盆、壶、盂、盘、瓶、碗、首饰、金冠、弓箭、等。让人领略了当时宫廷用品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帝后生活的奢华。 从祾恩殿向北,就进入第三个院落,内设棂星门和一套石供案。院后是宝城,城台上建有红色重檐结构的高大明楼,明楼额匾上书长陵二字,很是醒目。我爬上明楼,见里面还放置着圣号碑,刻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明楼具有陵墓的标志作用,是砖石结构,比较坚固,所以十三陵的每座明楼都保存至今。明楼北边宝城内封土如山丘,即为宝山。宝山封土之下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宫。宝山是陵区的北界,围墙北面就是天寿山。
|
转自:http://www.cunshang.net/bbs/hphtml/?thread-21079.html62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