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中关村四小一年级组织的参观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活动。由我带领一年级一班的田雨澎,孟子成,郑天欣,和张纪元四位同学参观。和孩子们共处的这段时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触也颇深。 一 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 当走进战国编钟展室、精品钟展室时,孩子们都惊诧于中国古钟种类的的丰富。在工作人员的许可下,他们好奇地时不时地用自己稚嫩的双手轻轻的抚摸各种各样大钟上的不同的文字和饰物,亲身感受着中国古代高超的书法艺术和精美的铸造工艺。在大钟楼里当他们看到驰名中外的“永乐大钟”时,同学们的问题不断涌来,孟子成问:这个大钟有多重? 张纪元问:大钟上面刻的是什么? 郑天欣则问:这么沉的钟怎么给挂上去的? 田雨澎问道:这个大钟是用什么做成的?…..这一个个问题都包含着孩子当时用心的观察和思考。虽然我已尽量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话来给他们一一解答,但我也深知有些回答对一个个仅有六岁的他们来说还是很难理解的,尽管如此,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还依然等着好奇的大眼睛在十二分的认真听,真是十分的惹人爱。 二.同学们渴望被关注。 此次活动期间,我深深感受到我的这些小队员,热切渴望和我交流,想引起我(他们有时叫我阿姨,有时称我老师)的关注的那种强烈的心态,从问问题的争先恐后,到走路时都争着希望能够让我拉着他们的小手这些细微的举动,我体会到了孩子们心中希望我能够更多的关注他们每一位。 三.同学们丰富的联想力 “ 阿姨,你看好漂亮的小红豆豆”,张纪元同学从地上捡起来两粒紧紧相依的小红豆朝我跑来,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地下掉下的都是红豆,同学们一听说是红豆,都情不自禁的诗兴大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同学们能从小小的红豆立即联想到记忆中的红豆的这首诗。真让当时的我和其他在场的游客不禁为他们鼓掌喝彩。 参观结束时,同学们告诉我他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因为这样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作为家长我更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更加广泛地了解我们北京的文化遗产,认识海淀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志趣在培养,情操需陶冶。”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支持学校的工作的。 一年级一班田雨澎的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