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南映象(1)—古城丽江游记 |
[游记]云南映象(1)—古城丽江游记 |
2007-07-16 sina.com.cn |
初识丽江,是在2002年3月。一见到她,我就被那古朴典雅、灵秀俊美的气质所深深的吸引住了。这真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市!难怪著名画家吴作人游览古城时赞叹说:“人在画图中”。伴着葫芦丝悠扬的乐声,一点点揭开她的面纱,细睹芳容。丽江又名大研镇,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以纳西族居民为主。199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 (1)水车 丽江古城的标志 古城一片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300多座古桥与河水、绿树、房屋相依,形成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画卷,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筑,均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多数为三坊一照壁,门窗上多雕饰花鸟图案。街道路面皆用彩花条石铺筑,雨季不泥,旱季无尘,干净整齐。 沿着彩花石街,我们来到古城中心四方街。这里在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每天都有集市,买卖百货、药材、古玩、银饰、织品等。我买了一些毛主席银像章,还买了两件印有东巴文的T恤。东巴文是纳西族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虽然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哩!纳西族还真是不简单。 (2)阿厦丽驼铃上的东巴文(心想事成) 后来,我们还去了木府。木府是纳西族首领木氏府第。位于古城西南隅,占地46亩。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足见木府当时是何等华丽气派。木府土司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而著称于世,这在木府中可见一斑。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纳西语谐音为“读书去”。“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精萃,有东巴经、藏经、诗集名画等等,可见纳西人对知识的尊崇。 (3)木府万卷楼 木府内设有议事厅、是土司议政之处,护法殿,是土司议家事的地方,玉音楼,是接圣旨和歌舞宴会之所,还有三清殿等地。站在木府高处,全城景象尽收眼底。 夜色降临,家家户户挂起一串串红色的灯笼,映衬得古城更加美丽清雅,潺潺的流水声伴着轻轻的乐声,让人仿佛飞到极乐之所在。用过晚饭,我们去欣赏丽江的又一瑰宝——纳西古乐。我们来到东大街大研纳西古乐会场,入口处的一块匾上写着:“每晚八点宣科在此主持。”进入会场,在长长的木椅上落座,也有茶水小吃。不一会,乐手们陆续登台。这些乐师大部分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身着红色或蓝色底、金色花的长衫,有两三个年轻的女乐师,则穿着纳西服装出场。古乐的主要整理者——宣科则穿着一身灰色的长衫主持。宣科也有70多岁了,戴着眼镜,身材较瘦,是个桀傲不训的才子,人称鬼才。他主持幽默风趣,常引得观众大笑,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每一曲得要用中英文讲解一遍。宣科介绍说,因乐师大部分都高龄,有时在演奏时甚至会打瞌睡,还有的就在演奏时逝去。会场上方挂着的数十张老人照片都是逝去的乐师。当晚我们听了许多曲目,有《八卦》、《山坡羊》、《霓裳羽衣曲》、《一江风》等。这些古乐皆是失传已久的盛唐古乐。其中,《八卦》是唐玄宗为新落成的太清宫所作。三弦、二簧、板胡等见所未见的乐器共同奏响,乐声高古清丽、音域宽广、气势宏大,如高山流水,沁人心脾,眼前仿佛呈现出盛唐歌舞生平的繁华景象。这真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乐队!古老的音乐、古老的乐器、古老的乐师…… 从会场出来,心还留在那天籁般的音乐中,久久不能平静。街路上很热闹,游人甚众。路上遇到两名穿着绿色衣裙,头上戴上花朵的摩梭姑娘。于是相邀合影。她们很热情地答应了。纳西族,真是一个神秘可爱的民族。摩梭是其中的一个支系,至今仍保留着“阿夏”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残余。所谓"阿夏"、"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夫妻各自在自己的母亲家里,结交阿注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走访、住宿,以也称"走婚"。白天男子回到母家,他们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当然在农忙季节,如果女方家需要,男方也可以前去帮忙。这种婚姻形态吸引着众多的游者。 丽江古城,真是个美丽可爱的地方!看上一眼,就一见钟情,终生难忘。看腻了喧嚣的都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046e90010004vv31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