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丽江旅游攻略-虎跳峡旅游攻略-丽江古城攻略-香格里拉攻略-稻城. |
[游记]丽江旅游攻略-虎跳峡旅游攻略-丽江古城攻略-香格里拉攻略-稻城. |
2007-07-16 |
中午时赶到了丙中洛,安排好食宿丢下不必要的行李,我们继续驱车上路,向此行终点站--秋那桶进发 车子一使离主干道就进入了坎坷崎岖的弹石路段,而且大部分路开凿于悬崖峭壁上,一面邻江、一面傍壁,最大高差2000多米,加上刚刚下过雨,让我的肾上腺素疯狂分泌,体会了一把比蹦极还刺激的垂直极限感,然而却是往里走,越感到兴奋,极大限度地满足了我的BT心理。 车子开了没多久,迎面一道石壁,高耸入天,仿佛一堵石门切断了江水与道路,怒江在此拐过一个将近90度的急弯后又重新奔流而去,我们也随着江水逆流沿江驶过,眼前柳暗花明又一滩,此处便是“石门关”!在这里才觉得“装备不是万能的,没有装备是万万不能的”,我的28毫米广角镜头已经在大自然的神功鬼斧下低头认错,勉勉强强拍了几张还看得过去的照片后我就羞愧的离去,只有在脑海里留下一张永久的照片,证明眼前的壮丽奇观。 上天给了我一双脚,我却用它来踩离合器和油门! 我们决定再往前行找个地方把车停靠后步行!车子停在四季桶希望小学操场前,说是操场,其实只是一块不正规的篮球场,这是全村唯一一处砖混建筑物,学校门口帖着春节献爱心篮球赛活动启示和献爱心人员名单,学校已经放假,校内空无一人,只有几个孩子在路边玩耍。停车后,我们开始步行,游游走走,拍拍照,顺路找当地人打听秋那桶,说是还有10多公里,看看时间已经下午2点,不开车还到不了,只好折返驱车上路。路还是依然泥泞坎坷,危险依然存在,我们还是对不起老天给我们的这双脚。 路行5公里,来到两座吊桥边,一座车行桥,一座废弃的步行桥,桥对岸的右边依山傍势有一条人工开凿茶马驿道,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驮载了多少马帮游客,依然静悄悄地卧在那里,等待有人倾听它的故事。废桥边没有任何危险警示,但光看也知道不能再用。我想大多数人都有逆反心理,或者探险心理,在这种奇怪的心理作用驱使下,一人驾车通过新桥,其他人从废桥上走过,废桥上行走,木板嘎嘎作响,不时还有残渣坠入江中,还好所有人都通过了,我没有走,不是因为胆小,是因为要给他们拍照,驾车驶过的人不甘心,停车下来又走一遍,然后满意的上车继续赶路。 到了秋那桶村委会,也叫下秋那桶村,听到四处都是音乐声,当地老百姓忙了一年,过年时往往载歌载舞,好好休息一下,这里藏族较多,也有傈僳族人,因为我们听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在峡谷中回响。只是藏族有藏历,怎么他们也过大年,我很奇怪--汉族的同化能力应该还是很强的。一路上都没遇见穿着藏族服饰的本地人,不能判断这里的藏族属于哪个地区,但还是见到不少玛尼堆和经幡。 进了村里,马上就有“旺财”出门迎接,好几条狗跟车狂奔,然后停下吼叫,然后又继续狂奔,我怀疑它们想合伙把这种四四方方、一路叫嚣的铁家伙干掉。等狗们散去,我们才找地方下车问路,说还有5公里,车辆可以通行。于是又驾车上路,出村口的地方遇到了急难过的烂路,只好全部人下车铺路,趁这个空当,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里的建筑,民居都是木屋,唯一的水泥砖混建筑还是学校。木屋底部一般用大石块就地势垒起一人高的空间,用于饲养牲畜,上面屋里住人,屋顶瓦片就地取材,一般将山上、路边的页岩整块取下,剥离成片,挑选大小适中的岩片稍作打磨后,便上房使用。慑于“旺财”的眼神和利齿,我没敢贸然进屋参观。只要你不进入“旺财”的势力范围,一般它们只是吼叫,不过还是有几条“和蔼可亲”的会主动摇着尾巴过来和我们亲热,你可以摸摸它。路边的一家小卖部门前两位外地游客正在吃着方便面,看来主人家没有热情地邀请她们进屋,可能是这里来的游客颇多了。 空车驶过烂路后,我们上车又走,走不多远,又下车修路推车,三番五次,我们还是决定停车步行,一路上停停走走,看看风景,比比谁的石头能扔到江对岸,结果谁也仍不过去,看似狭长的一条深谷,最远只能将石头扔到江水里。北方,峡谷的尽头一座雪山,不知道是梅里雪山还是碧罗雪山的延伸。走了将近2个多小时,加上从秋那桶村委会出来开车行驶了的1个多小时,还未见到秋那桶村,资料显示从村委会出来最快30分钟步行可到秋那桶,难道我们迷路了?这条临江土路最早是进藏的茶马驿道,不会已经走入西藏地界了吧?看看时间已经下午5点多钟,天色不早了,看来此行我们又将留下一个遗憾,于是原路返回。 回到村委会,遇见一位四十多岁(判断女性的年龄不是我的长项)的昆明妇女和她十五、六岁的女儿(可有时候还是不得不进行年龄判断)也在游玩,不远处停着一辆越野车。她见我们车子出来,跟我们打招呼,问我们路况,我们告诉她,如果那辆越野车是她的,开进去没问题。她赶忙对小女孩说,“快去跟你爸爸说,我们也开车进秋那桶”,然后回过头对我们说这次是她家第二次来,上一次路断了,没能进去。这回该我们问了,当然是问什么走3个多小时的路还没见到秋那桶,她说我们还有三、四十公里就到西藏了。显然,我们错过了去秋那桶的岔道。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汽油再一次折返秋那桶,所以很遗憾的要结束今天的旅程。临走时她告诉我们可以住在“丁大妈”家,她们每年来都住在那里,还可以,我们谢谢她的好意,准备回丙中洛已经订好的旅馆。 再次路过刚才外地人吃方便面的小卖部时我和一个同伴上前准备看看有什么可以采购的特产,发现主人们正在旁屋吃晚饭,小卖部里也只有一些零食小吃之类的东西,没什么可买的。一个身着65式旧军装的藏族小伙探出头来,用生硬的汉话对我说“来,进来吃饭,一起吃”,这与我先前看到两位外地游客在门外大嚼方便面的情形时给我的感觉截然相反,让我顿时感到受宠若惊。我探头朝里屋望望,发现他们一家都在小桌旁吃饭,实在容不下我们7个人,于是微笑着谢谢他的好意,并告诉他我们人太多。他又看看我们身后的其他人“不怕得,近来坐坐,进来玩嘛”,我想我们一群游客没有理由打搅人家吃饭,出于礼貌,还是婉言谢绝了。 不过我还真饿,今天除了早餐,还有一路带的点心,就没有再吃过正餐,现在腹中犹如大峡谷一般已经空荡荡的,咕噜声仿佛回荡在峡谷中不绝于耳,此起彼落。我们商议到传说中的“丁大妈”家看看,“丁大妈”是这里一个农家乐,网上早已有介绍,而且丁大妈有自己的网站,宣传她的农家乐,不过口碑不佳,持着怀疑的念头,我们决定进去试试,或许是外省人吃不惯云南菜也说不定。一进大院,就看到很大的院子里停满了云A或者粤XX的车子,看来有搞头,外省人不懂,昆明人还不懂吗!于是到厨房问菜价,报曰素菜10元荤菜20元,晕!比当地一般价翻了一倍,而且是“要吃快点菜,人太多忙不过来”,本着勤俭节约的宗旨,我们退了出来,临走时一位民族妇女叫我们到别家看看,可是这村子里并没有别家可看,有点“只此一家,不吃饿死你”的感觉,我想“丁大妈”或许已经注册了品牌! 出到村口,见到路边几个傈僳族大妈在自家院子里正合着录音机里的音乐随意地跳着民族舞蹈,不时还跟着音乐高唱几句,旁晚寂静的小村寨立时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 回到丙中洛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在旅馆门口随便找了一家大理人开的小店准备吃饭,我们提出要吃当地特色“夏拉”时,老板娘同意为我们做,鸡我们自己买,只出加工费就行,不一会儿,小店里围满了当地的傈僳族妇女和小孩,好奇的望着我们笑,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好像本地人平时也不怎么吃这东西,一个小女孩用汉话对她母亲说,“我也吃过一次,不好吃”,这时一个大妈过来问我们要打多少酒,问10斤(5公斤)够不够?我们都被吓了一跳,赶快说多了,多了,于是我们仔细打听这东西的做法和吃法,才知道其实这是一种酒,将鸡用漆油炒熟,加入大量的酒,原本就是男人们才吃的,于是我们将鸡的分量缩减到两只腿,酒1斤,每人尝一点就够了,剩下的鸡做黄焖。因为加工费少算了,所以老板娘心里不快,但还是告诉我们她不会做,所以请当地人来做给我们吃,刚才和我们说话的是学校校长老婆。她还说当地人用漆油炒鸡蛋、炒猪肉也都用酒煮过再饮酒、吃肉,鸡蛋煮的叫“贡拉”,肉煮的叫“夏拉”。因为以前发生过外地人吃漆油过敏的事件,所以她建议我们用酥油。“夏拉”做好后,我们一人分了一小碗,确实不好吃,但傈僳族老大妈告诉我们“夜里身上热得很!补得很!”,我们都硬着头皮把酒喝完,肉啃光。 |
原始链接:http://lijiangdiy.com/gonglue/njdxg02.htm |
转自:25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