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自助游古城丽江之完全攻略 |
[游记]自助游古城丽江之完全攻略 |
2007-07-21 21cn.com |
丽江古城选址独具特点,布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优势。西靠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南向开阔平坝,形成了坐靠西北面向东南的整体格局,既避西北寒风,又向东南光源。这样,使得古城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丽江古城水源利用颇具匠心。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流到玉龙桥下,分为西河、中河、东河进入城中,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河筑楼、依山而居的高原水城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三百多座,每平方公里占有数比桥城绍兴还多。城内利用潭泉修建的多处“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池漂衣――更是纳西族人民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 丽江古城在建筑布局上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它最大的特色。古城没有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形建房立街,房屋层叠起伏,错落有致。道路亦结合水系、坡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而更为独特的是,它不象其他汉族的城市一样,城必有墙,丽江古城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为什么丽江古城不筑城墙呢?有传说是因为丽江世袭土司姓木,忌讳给“木“字加上“方框“,因为那样就变成“困“字。实际上,不筑城墙与丽江历史上**、军事、经济区位有关,与纳西人的开放传统有关。古城中心留有方形广场,称“四方街”,面积15000平方米。据说这是模拟“知府大印“的形状,象征权镇四方。又称因西宽东窄,象一棺材,喻有“木官木才”之意。几百年来,四方街是滇西北最大的贸易集市。乾隆《丽江府志略》记四方街:“环市列肆,日中为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无日不集,四乡男妇偕来。商贾之贩中甸者,必止于此,以便雇脚转运”以四方街为中心的6条放射形街道,依山傍水,自然起伏,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五花石铺地,格外古朴典雅。 丽江古城文化内涵丰厚,纳西风情浓郁。古城中现仍然在一些明清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瓦屋楼房,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并采用穿斗式木结构,使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城内纳西族居民喜爱在院落内种植花木,摆设盆景,这一特点又使住在古城内民居客栈内的游客赏心悦目。丽江古城平民化的纳西民居建筑群,以及至今仍生活在其中的近三万纳西族居民,他们的日常起居中表现出的纳西文化的特征,令很多旅行者痴迷玩味。 在城南有恢复重建的丽江木氏土司街门,俗称“木府”,规模宏大,色彩辉煌,既与古城融为一体,又具王府气派,与民居建筑形成鲜明对照。“木府”始建于明代,到土司鼎盛期的木增时代,占地面积已达百亩,分为衙署区、生活区、花苑区、祭祀区等,有近百座大小建筑。徐霞客曾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咸同年间的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最后只剩光碧楼等零星建筑。地震后根据一些零星资料“恢复”了木府,但真正的木府是个什么样子,也只能是凭想象了。 解放以后,因为古城太狭小而在其西北辟建了新城。政府机关、宾馆酒店、文化娱乐设施等大都建在新城。秀丽的狮子山天然地把古城和新城分隔开来,但又将它们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狮子山上, |
转自:http://travel.21cn.com/xn/yunnan/lijiang/2006/11/07/3025680.shtml2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