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永远的圆明园-驴友游记,游记,游记搜索,搜索游记 |
[游记]永远的圆明园-驴友游记,游记,游记搜索,搜索游记 |
2007-07-16 luker.cn |
京西有一座别具特色的废园叫做圆明园,现在它确切的名称叫做圆明园遗址公园。这里我一共去过两次,一次是春天,另一次也是春天。所不同的是一次出于偶然,另一次则是专程。之所以选在春天,是因为我觉得或许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可以冲淡这座废园里难以抹去的苍凉气氛。然而让我遗憾的是,眼前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的景致并没有让圆明园活起来,而是更加衬出了它的残缺和破败。那些随风的杨柳和青青的春草掩不住旧日的伤痕,倒是那些劫后余生的石柱以它昂然的姿态显示着文明不屈的内涵。 从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中走过,每到一处,总有同一个问题在我脑中闪过,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子呢?废园再也不会重现它美仑美奂的旧影了。于是这问题成了一个永远的谜,谜底在140年前被两个叫做法兰西和英吉利的强盗烧掉了。我沉重地想着那段屈辱与血泪凝成的历史,可烧掉的终究是烧掉了,任我如何怅然也奈何它不得。我所能做的就是沿着这些被青草遮没的小路,抚着零散在各处的残垣断壁去遥想它当年中西合璧的浪漫风采和雍容显赫的皇家风范。 圆明园遗址公园从北向南是由三个呈倒“品”字形的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的园林组成的。分别是:绮春园、圆明园和长春园。其中绮春园在南,圆明园居西北,长春园居东北。因为园林环绕着圆明园中的福海铺展开来,同时又因为有著名的可以代表其特色的西洋楼景区,所以又被统称为圆明园。这里从康熙45年(1707年)开始,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役工如云,耗资无数,前后长达100多年才得建成。可是在1860年的那场野蛮的浩劫中,它从辉煌的巅峰落入深黑的谷底却只用了短短三天。疯狂的抢掠之后是毁尸灭迹的焚烧。文明是如此脆弱。昔日的凤阁龙楼、玉树琼枝倾刻间化作一片焦土,浓重的烟雾飘满整个京城上空,久久不散。这就是倡导民主与自由的民族的“杰作”。也是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事隔140年了,我站在这里依然感到痛及心底的无奈。 沿着福海边慢慢地走过,不时会看到三三两两垂钓的鱼杆,钓者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从他们悠闲的情态中可以感到自适与自得,恐怕他们正在想着今天的收成吧。我在旁边静静地看却怎么也产生不了他们的那种安祥与放达,终于还是走开了。身边不时也有结伴走过的情人们,拿着相机拍照,从微笑着的面容能感觉到他们来这儿一是为了游览,二是为了留念,这与我此刻的心情也颇不相宜,在我看来圆明园这样的地方只有一个人来时,才能体会她残破背后的那一份永恒。水边的柳荫里还有几个穿运动衣的男生在温课,想是在枯燥的教室里呆烦了,借这里的天光水色散散心。这还多少与我有相同的心境,然而他们怕没有我这种专程而来的郑重。在这儿,我既不想像钓者那样获取什么,也不想用照片留住什么,我甚至想自己永远也不要在这儿拍照而只让这一切都存在我的记忆中,因为我知道自己来这儿不是为了游览而增添一种占有的满足的。那我是来做什么呢?或许是为了寻访。在仔细的感受之后再仔细地品味,感悟这些灵山秀水中蕴含着的不为人知的精神。 我蹩上一条少有人走的小路,这些小路不像专供游人走的甬道。它们窄而且杂草丛生,枯叶和新草夹杂其间,靠近水边的地方还显得有些泥泞。想想这些寻常的小路当年可是只有君臣后妃们才可以走的啊。如今这里非常安静,可以做长久的思考而不会有人声的嘈杂。前面不远有一处背风的水湾,泊着一艘永远不会开航的石舫。我就在舫间的石凳上坐下来。水边的风吹得人很爽,放眼望过去,福海在薄阴的天光里罩着淡淡的轻雾,远处的小桥和岛上的亭阁依稀可见,但又像是琼岛蓬阁一般不真实。我听到远处有隐隐的笙歌,时而是丝竹管弦的悠扬,转瞬又是钟罄锣鼓的欢快,眼前仿佛晃出“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盛况。正在朦胧陶醉之间,一支洞箫从错杂的乐声中脱颖而出,伶俐而夺人。箫声婉转带着隐约的伤感,像苏东坡在九百年前的那个夜晚听过的一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乐声中仿佛还夹杂着叹息和呼号。是失路之悲,是故国之思,还是亡国之痛?心结千千理不清。下雨了,这么巧。眼前已是“笙歌散尽游人去”,于是“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再看自己,如梦方醒,不禁哑然失笑。福海上雨丝风片,那是谁的眼泪在飞…… 在我心里,到圆明园来是不宜怀着游览和旁观的心情的,那样未免太粗糙了,圆明园需要像品茶一样的从容与专注才能真正感受她的魅力。福海上有一处叫做“海岳开襟”的遗址,据说当年这里是一座设计精巧的三层中式楼阁,乾隆来此面对湖光山色,登楼远望,轻风徐来将天子的衣襟微微掀动,龙颜大悦,遂欣然命笔写下“海岳开襟”的御笔。而现在它只是被野草湮没的一丛乱石岗而己。如果只为了游览多半是会失望的。这里已没有更多怡人的美景可供玩赏,留下的只有思考。那些出自名家、累世相传的字画,那些构思神奇、巧夺天工的器物,还有那些融合了无数中西艺术家智慧的建筑经典,就那样轻易地被劫夺被毁灭了。这种损失怕永无弥补的可能和必要了。可是强盗们只抢走了文明的成果,捣毁了文明的载体,但依然不能证明那精湛的创造是出自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因为在每一件遭劫的文物中都镂刻着我们的民族才有的旨趣与追求,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精神和特质。它们像一张张国人的脸,又像一个个符号,无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它们所代表的仍是中国的文明,不会因其所有权的转换而易主。近日新闻香港索斯比拍卖行拍卖圆明园被抢走的文物,这与当年的抢劫如出一辙,是对文明践踏的延续。那些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我们民族永远的瑰宝。这就是文明,它昭示的是一种创造的精神,是抢不走买不来也烧不掉的。它超越金钱,超越时空。 尽管如此,圆明园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无疑是个悲剧。我不能否认我们曾经的落后和遭劫的耻辱。但这与文明的永恒毕竟是两回事。坐在大水法附近的残石上,细细看过每一根石柱上流畅的线条和变幻的花纹,感受它残破之中至今犹在的风韵,就会不由地想到它当日那种撼人心魄的美。还有什么比“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更让人痛心和无奈的吗?痛心是无济于事的,无奈则更显悲凉。只有永记曾经的耻辱而激发出振作与崛起的信念,才是我们的出路。 既是遗址,圆明园给我们遗下了什么呢?所有有价值的都抢走烧掉了,留下的只有这些石头;但也可以说所有的一切都毁掉了,只剩下这些最有价值的石头。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看得见的教训,一个最直观的课堂,也留下了思考和反省的依据。圆明园是毁不掉的,美与辉煌被烧掉了,却又生出崇高和残缺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比一座举世无双的美丽园林在国人心中留下和谐的快意来得更深刻更持久。在这座静静的废园中,我自己最想做的就是在一个僻静的角落坐下来,融在这里,凝成一座石像,和所有劫后余生的石头一起为历史作证。 [1] |
转自:http://www.luker.cn/youji/viewyouji.asp?id=37262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