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圆明园画家村日记 |
[游记]圆明园画家村日记 |
2007-07-16 |
圆明园画家村日记 1) 相关背景 这里涉及的都是十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人事事。当时时代背景是我国的国门被打开也才十年,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词是“下海”和“经商”,国家大一统局面正被日益兴起的多元格局所打破,与此相对应,在艺术领域,有些从艺术学院刚出校门年轻画家加之社会上艺术青年,便从国家体制内走出,在京城的圆明园废墟里,逐渐形成一个自由的、民间的画家群体。它就是后来被媒体和批评家们称之为的“圆明园画家村”。关于这一“画家村”如何兴起及其功过是非,现在早有人作过详实的论述,我在此并无必要赘述。但因个人亦曾以画家的身份,于1994年至1995年末,约两年时间,“混”在这一“画家村”里,刚好经历其盛至被驱赶、作鸟兽散过程,其间经历过的动荡与挣扎,感悟与沉思,欢乐与痛苦,希望与绝望,至今历历在目;于我个人,还有当时圆明园废墟里自然景观,春夏秋冬中的变迁,更是让人难于忘释;尤其是现在听说圆明园已被重新改造,我们当时居住过的,生活过一切都被推土机碾平后。幸亏自己于当时以日记形式,多少留下残章断片,让人多少还可以直面它。我故把它整理出来,让世人可鉴,历史可鉴! 北门骞于2004年、9月整理 我现在住进了北京行政地图上属于海淀区“福缘门”村里一家农院内,它事实上就在圆明园废墟内;被媒体反复报道的所谓“圆明园画家村”正于此。不过我住进的这家是在村子后边,很偏的;距画家们集中居住地隔着一段村路。但挨着它的是一片“树林子”。那林子很大,很大;其间有荒芜了的河流,有野草齐腰的小丘,还有青苔遍生的石洞,假山石;以及一个接一个的废塘,圆明园废墟的遗迹无处不在。探究起来,这也是自己所以不顾一切,住进圆明园来的原因吧。当然,这只能算一个原因。 七月十九日 (阴有雨) 在村里这几天住下来,方知在此独立生活的不易。以前在老家时,要么在父母家里,要么在单位的寝室,生活的基本设施都是现成的,不用费劲,在北京学院里读书更是如此。可现在呢,房东只提供一张木板床和桌子,(至于床和桌之破旧,则就甭提了。)个人生活包括画室的用品全得自己来。昨天我去学院那边取自行车时,对此还稀里糊涂。今天,当将这间租房改为画室时才感到,原来自己还需要操办那么多东西;花钱不用说,单是从上午一大早开始忙直到傍晚,就够人受了。当傍晚自己总算忙出个眉目,然后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只是一个劲地喘粗气时,从上面的房东家厨房间正传出他们用柴火做饭的暴裂声,以及火光一窜窜;由此,让我蓦地意识到忙碌一天,自己居然忽略了在此怎么做饭一桩大事。大概在潜意识里还以为有什么食堂等着我呢。——哎真是的,真是的!我不由得连连拍着脑袋,满脸的懊恼地自言自语,这独自出门在外生活之烦之琐碎。所谓“麻雀虽小,五脏具全”,柴米油盐开门七件事,现在同样是一件不能少!便想起前天搬来时,房东与我聊起过的去年住在这院内的一个画家,他干脆不吃饭。将村里一家小馆子当作食堂,每天赊着账地吃,待到月末结帐,身上的钱不够,就去卖衣卖书。那天自己还与房东一样,感叹这位老兄生活过得太糊涂,这下我可理解他了。 |
原始链接:http://blog.cl2000.com/article.php?uid-465-tid-3573.html |
转自:5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