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圆明园游记 |
[游记]圆明园游记 |
2008-04-03 sina.com.cn |
圆明园游记 06年初春雪后初霁,有幸平生第一次到圆明园游览,门前悬挂的大红灯笼和两侧站立的雄师以及雕梁画栋的大门让我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只有旁边不起眼的四方石碑提醒我这里确实就是“圆明园遗址”。 因是淡季,我与朋友每人花费10元就进入园内。天上没有太阳空气有些寒冷,因此园里游客不多,很是寂静。我们边走边看不禁兴趣索然,因为进入眼帘的是尽是灰蒙蒙的石头,光秃秃的树木,缠绕的枯藤,那些花草此刻也凋谢干枯,一片衰落的景象。 正在我们感觉失望的时候,让我们稍感安慰的是终于在路旁看到了一些证明这里曾经辉煌的证据,一块块树立的石碑上书写着此处的称谓,还有关于其详尽的描述,介绍这里几百年前是多么地雍容华贵规模宏伟,让人展开无限遐想,想象她当时的用风华绝代,而无一例外结尾往往是“后遭到英法联军以及八国联军的洗劫和焚毁”等类似的内容。看着这些如今被荒草和乱石覆盖的平地,后来种植的丛林,我无论如何也无法从大脑中去凭空想象她消逝的美丽容貌。因为历次遭难,这些所谓景点遗留的痕迹已难找寻,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一座残存的单孔石拱残桥,旁有说明,圆明园盛时,建有各式桥梁一百余座,但经英、法联军焚毁及后来的破坏,现仅存此残迹。长满衰草的残桥好象风烛残年的老人,默默地象游客述说着遭遇的劫难。 遗憾的是走了好长时间竟没看到水面,也是因北京近年干旱所致,说什么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缺少了水该失去多少情趣。终于,我们眼前一亮,前面出现了一大片水域,平如镜面,水色暗绿,合着阴霾的天空很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只被一层若有若无的薄冰所点缀。几声鸭鸣打破了园内的安静,原来是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的野鸭在远处嬉戏,正应了那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亭榭穿插其间,且观且行,犹如欣赏一副江南山水油画,自有一番人间仙境的味道,不禁感叹当年清代皇帝的良苦用心。 经过打听,穿过长满苍松脆柏的山坡,我们终于来到圆明园的景点“西洋楼遗址”。这里被用铁栅栏围了起来,我们从一个豁口进入。终于看到了过去多次在电视和书本上看到过的大水法遗迹,尽管经过大火的洗礼和岁月沧桑,那些剩余的残壁断垣依然冰冷站立着,几块挺立的汉白玉石柱孤傲得像要刺破天空,面对苍天低语。上面精细的雕刻,圆润的曲线简直是让人惊若天工,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就象是没落的贵族谈吐举止中依然透露出不凡的出身。对面观水法的那些石雕屏风保存的还比较完整,图案是西洋军事武器,有枪、炮、盔甲等,手法高明,惟妙惟肖。 再往前走,所到之处都是散落的石块,一片片的废墟,只有通过文字介绍结合如今的情形去努力想像着她当初的模样。脚步行走在石块之间,思想穿梭在历史之中,抚摩着风吹雨打过的痕迹,心潮起伏,昔日的万园之园,今日的满目创痍,今天我们来这里不是看她残缺不全的身体,想象她消逝的华丽。其实,也许她也和我们许多人希望的一样,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告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大火无法把一个民族的灵魂消灭,她要经过凤凰般的涅盘浴火重生。 红灯笼高挂的大门 鉴碧亭 残桥 天心 树林 涵秋 展诗应律 去我的博客浏览该文章 0次 0次
|
转自:http://bbs.club.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346&subid=0&fid=1156&tbid=276726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