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与清华大学一.

[游记]与清华大学一.

2008-06-27    sina.com.cn

读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感

——与清华大学一网友谈余秋雨

能够得到你心平气和的回音,和你讨论,真的非常高兴。人们对批评余秋雨有许多误解,我这里想再简单地说一说我的看法:

一,余秋雨的文史随笔(我不说它是“大文化散文”,那是余先生的自我广告),就一般而言,应该说是有他自己特色的,当然写多了,也存在某种程度的模式化。如果不是他有那么多的文史知识错误和观点上的一些问题的话,对青少年和一般读者,作为散文,或是一种大众读物,读了以后,是可以引起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思考,同时也得到散文语言美的享受的。读者由此继续深入可,不深入也无不可。就总体来说,余先生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做得更好。

二,选活人的作品进中学语文课本,包括余秋雨、贾平凹、苏童等的文章,坦言之,我认为不妥当。因为它们尚未经历过时间历史的考验,还没有成为“经典”。何况这样做,也会助长某些作者的虚骄之气,有些人甚至还会变得不可一世,余秋雨先生就是突出的一位。实际上是害了他们。至于为什么会这么做?只能说是主管教科书的诸公眼界和势利造成的。那么,这些活着的当代作家的佳作,中学生可不可以读?我认为完全可以读,应该推荐确实优秀的,但不要放在语文课本里,可以放在课外读物、助读文选之类里面去,也不应由国家出面来统一颁行,造成一雷天下响。这样,既不埋没佳篇绝唱,也不人为地拔高他们。入选什么作品,应该由专家编选者们自主,严格地选择,百花齐放。文章中有错误的,必须请作者自己修正后入选。像余秋雨的《道士塔》里面提到的清末学者叶昌炽,他本不熟悉这位学者,下笔就弄错了,一错十年,继而又错到了高中课本里,你叫一般中学老师如何能觉察,更不必说穷乡僻壤的老师了。

三,余秋雨散文里存在相当数量的文史知识错误,这是一个令他尴尬,但却无法回避的事实,表明了他对传统文化各门所知比较浅表,谈不到深入。对自己这方面的缺失,他应该本着对自己负责也对读者负责的精神,闻过则喜,态度坦坦荡荡地纠正之。而且也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所不足。他那些错误有不少在专业的范围里是属于常识性的,前辈学人,真正的大师很少会犯,这个差距客观存在,不是人们有意贬低他。也就是说,你哪怕沈默,也应该虚心听取批评,何况人家根本没有冤枉你。少数意见,你当然可以保留、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必曲从。

四,余秋雨目前决称不上“大师”,远没有到达那个水准,今后也不大有可能。因为他的文史基础很不扎实,全靠文笔花巧涂饰的功夫,水平难以服人。到目前为止,他还不具备大师的那种学问与见识。更遗憾的,是他完全不具备严格要求自己的素质,没有实事求是、承认错误,改正失误的学术勇气。他的目标,可能更多的在世俗的“成功”和利益方面。所以,他这些年来自我感觉好到了极点,不知不觉就成了狂妄,为学人们所痛恶。其实,在普及的、通俗的“文史随笔”领域,他可以成为非常不错的有独到风格的的真正名家(类似房龙)。条件是,必须痛改虚浮之气,再认真读书十年,不要虚荣心太重,一味坚持谬误;要能够不断听取反对意见,哪怕是最激烈的批评,不断修改、锤炼自己的作品。其实,不仅是文史专题,他的那些见解也存在许多问题,他习惯于无病呻吟,什么问题都无限夸大,把常识当成大发现,说到底,还是和学识有关。

五,散文不是学术研究,不要混为一谈,更不要恶性膨胀,通过不断作秀,把自己弄成一个“无所不懂、无所不能”的中国文化的唯一代表,包打天下。你是研究戏剧文化的学者,那个领域够你研究的了。在戏剧领域,照道理应该问题不大了,可是你下笔依旧是谬误惊人,这一点有《笛声何处》为证。随便说一个简单的例子,那书里插了几张古戏台的照片,一般的读者看了,真是佩服,不知作者做了多少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其实是人家戏剧考古之类的书里“移植”过来的,与作者余秋雨所谈的昆山腔(昆曲)全不相干,简直可以说是用来装点和糊弄读者。那些山西村庄中的戏台,哪里是演唱昆曲的?如果是金、元时期的遗址,那演的就应当是金院本或元杂剧,而绝大多数戏台是清代的遗物,那就主要是演“花部”中的梆子以及木偶剧、皮影剧之类戏种的。昆曲主要流行在苏州、南京、扬州等江浙一带,后来也传到了北方等地,以北京为主。在更广大的地区,完全是“花部”(地方剧种)的天下。以士大夫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昆曲,唱词诗词化,高雅华丽,句句典故,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全本要四五十出,演几天几夜才能完,能不能深入到山西的乡镇,到农村演出,受到农民的欢迎?答案大概不难判定。那么,有哪一点根据足以证明,你插图用的古戏台是演唱昆曲的场地呢?至于余先生涉及其他的领域,就更应该谨慎。外国文化,世界文明,你没有那个学养,就不要信口开河,在《千年一叹》里谈到希腊的“元老院”之类了,希腊哪有什么“元老院”?那是古罗马有过的机构与建制。你处处想当然,不加考证,一开口就贻笑大方,把自己的浅陋暴露无遗。同时,余先生把他一般性的游览访问以及游记散文的创作,夸大为对全人类各大文明的“考察”,这也是毫无自知之明的表现,非常小家子气,是他的取败之道之一。他一天不实事求是,大概严厉的批评一天也不会停止。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a3974010009qi.html16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