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碧云寺(初稿) |
[游记]碧云寺(初稿) |
2008-05-22 bokee.com |
首页 | 博客群 | 公社 | 专栏 | 论坛 | 图片 | 资讯 | 注册 | 帮助 | 博客联播 | 随机访问 歌 哭 黄宗智:连接经验与理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藏)- -| 回首页 | 2007年索引 | - -德里克: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挑战(藏) 碧云寺(初稿) (不成文的东西,因为文末言及诗人德旷,就且先附在这里。不知德旷近来如何?我是一如从前的,呵呵!) 1289年的元朝时期,碧云寺由耶律楚材后裔耶律勒弥依山而建,座落于香山的东麓;香山传统文化亦由此以碧云寺为主而得以确立。最初这里只是庵,还不是寺。1516年明武宗在位时才由明朝的太监们主持,将庵改为寺。1623年明熹宗在位时宦官魏忠贤命人重修寺庙,并将这里正式改称为“碧云寺”。 在明朝时期,香山之于碧云寺已经成为士大夫和文人游历和逃避世争的地方。谢榛《四溟诗话》有云:“予初冬同李进士伯承游西山,夜投碧云寺,并憩石桥,注目延赏。时薄霭濛濛,然涧泉奔响,松月流辉,顿觉尘襟爽涤,而兴不可遏,漫成一律。”诗云:“并马寻名寺,登高藉短筇。飞泉鸣古涧,落月在寒松。石路经千转,云岩复几重,人间多梦寐,论证听上方钟?”谢氏在诗中对碧云寺景色的描写与“人间多梦寐”的感叹,形成了一个物与事的鲜明对比。谢榛是明代“后七子”之一,是一位颇有诗学理念的诗人,但他一直没有入仕,而是以布衣自居。尽然如此,谢氏还是结交一些中下层的朝廷官员,结成诗社,彼此唱和,使得他在诗界中产生影响,一时成为领袖人物。但就在谢氏卓然成就之时,却因为论诗的见解有异与京城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人龃龉,由此被众人孤立。 李、王两人身为进士朝臣,又时为诗界之翘楚,虽先是对谢榛礼敬有加,但后来终究写下了《戏为绝谢茂秦(榛)书》。这其中大有与贤者争领袖之地位所致的缘故罢。谢榛离京而后,四处云游,后来竟然死在途中。与谢榛近乎同时的还有一位马汝骥。马氏进京入仕,时作《碧云寺行》一首。诗云:“西山台殿数百十,侈丽无过碧云寺。创构土木元自谁,山川是昔主人异。”谢马两人的诗构思并不精巧,但皆有其隐隐的避世的心态。文人在自然景物中大多有此情怀。马氏诗中末句的“主人异”已然表现了对世俗的伤怀之感。与谢榛相比,马氏虽是进士出身,但他以谏臣砥砺,不惧权臣,亦由此身遭“罚跪受杖”,仕途多之坎坷。后人赞曰:马氏“激于名义,侃侃廷诤,抵罪谪而不悔”。 从马谢两人的身遭际遇中可窥之,由于明朝政治腐败,文化颓丧,而多党社之争,士人诗人置于其中为俗世的攻讦讨伐所累,一时寄情于京都之边的山水,发抒感慨,亦就顺其自然了。而西山的人文气象借此成为开端,并在后世日渐得到了发展。 1921年6月周作人在碧云寺养病时,亦是笔耕不辍,写下了著名的《山中杂信》。从中我们可以见到民国时期这里的一些山风民俗,以及周氏生活其中的一些特有的感受。譬如,“我来的前一天,般若堂里的一个和尚,被方丈差人抓去,说他偷寺内的法物,先打了一顿,然后捆送到城内什么衙门去了。”;“我们厨房的间壁,住着两个卖汽水的人,也时常吵架。”;“游客中偶然有提着鸟笼的,我看了最不喜欢。”。这些皆存有一些置身事外作一个看客的味道。
|
转自:http://zhuwuyou.bokee.com/6401495.html5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