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颐和园游记之文昌院 耶律楚材祠 德和园. |
[游记]颐和园游记之文昌院 耶律楚材祠 德和园. |
2007-07-16 sina.com.cn |
地 门 推荐度:文昌院★★★德和园★★★★ 理 南湖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王庙,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选择了放弃,经过十七孔桥来到昆明湖的东岸,路过知春亭和铜牛,一路院墙上爬满爬山虎,春末夏初,爬山虎正值恣意之时,烂漫的绿色让人心醉。穿过文昌阁就是文昌院,这是一座小型的博物馆,里面藏有不少文物珍品,可惜时间关系也只能匆匆一看,遗憾。另外在联票之中亦有文昌院的门票,并非颐和园官方网站上介绍说的只在此处售票,不在其他任何地点售票。 文昌院的旁边有一个寂寞的小院子,紧锁大门,并不对外开放,虽然脚步匆匆,还是吸引了我的目光:“耶律楚材祠”!耶律楚材?!这不是金庸大侠笔下《神雕侠侣》中郭靖、黄蓉的大女婿耶律齐的爹爹么,原来真有其人?!顿时感到十分亲切。后来在网上查阅,发现金大侠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耶律楚材是金朝高官耶律履的儿子,其子名叫耶律铸,和父亲一起葬在颐和园中的耶律楚材祠中。看来小说就是小说啊。 从耶律楚材祠往北走不多远,就是德和园,这是颐和园此行的最后一站。之所以如此匆匆赶来,就是因为要进来一度端倪,因为德和园中隐藏着一座大戏楼,是当年专门给慈禧老佛爷演戏的地方,被誉为“京剧摇篮”。于我而言,这自然是不能错过的。 大戏楼当年的后台部分现在被辟为一个展览馆,里面陈列着中国第一辆汽车,看上去有些滑稽,背后的大戏楼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层。与普通的多层戏楼一样,德和园大戏楼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坐在园中,依稀可见当年京剧名家唱念作打的身影。站在大戏楼前,就可以体会京剧当年是多么兴盛发达了。 文昌阁,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城关 文昌院的入口,进门左侧就是耶律楚材祠 德和园大戏楼全景 大戏楼的三层匾额 相关链接:(组图)颐和园游记之苏州街篇 (组图)颐和园游记之须弥灵境篇 (组图)颐和园游记之智慧海篇 (组图)颐和园游记之佛香阁篇 (组图)颐和园游记之长廊&清晏舫&昆明湖篇 [文昌院简介] 文昌院坐落于颐和园内,位于文昌阁、知春亭以东,是目前为止,我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藏品最丰富的文物陈列馆之一,共设有综合、书斋、瓷器、玉器、铜器和聚珍六个专题展室,用于展出颐和园精美的园藏文物。 颐和园作为晚清最高统治者重要的政治和生活舞台,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大型皇家文物群落遗存”。其园藏文物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颐和园前身,也就是清漪园的旧物;二是大臣们送给慈禧太后的寿礼,还有就是清政府在各地订做的精品。从时间上看,这些文物上自商周、下至晚清,涵盖了中国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在品类上,则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等等,几乎囊括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 一、综合展厅 共展出包括铜器、玉器、瓷器、书画等门类在内的精品文物46件。有紫檀镶珐琅屏风、宝座。还有一尊商代饕餮纹三牺尊。 二、书斋 文昌院内的书斋按清代皇家书斋的原状布置。高大的红木书柜,紫檀镶珐琅的宝塌、书案,翰墨浓郁的文房四宝,使整座书斋显得古雅静穆,令人仿佛回溯百年,步入了清代的书房。 在文昌院书斋内,藏有一整套《古今图书集成》,这套书是康熙、雍正年间编纂的大型类书,共分为六汇编、32典、6109部,内容包括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全书共10000卷,1.6亿字,远远多于1000卷的宋代四大类书,是《大英百科全书》内容的3.7倍。清代学者评价它为“诚册府之巨观,为群书之渊海”,雍正皇帝在御制序中也称它是“集五帝三王孔子之大成,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 三、瓷器馆 文昌院瓷器展厅展览元到清晚期的瓷器47件,其中以清代的彩瓷为主。如康熙年间的郎窑红观音瓶、乾隆时期的孔雀绿釉蕉叶尊、粉彩瓜蝶纹如意耳瓶、黄地粉彩蕃莲纹兽耳瓶等等,堪称瓷器中的精品。 颐和园的文物藏品多为皇家御用品,因此它们不仅能单纯反映器物本身的时代特征,更可以体现出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如瓷器展厅中展出的一件同治时期的青花缠枝莲纹大果盘。当年摆在颐和园乐寿堂慈禧的宝座两侧,专门用来放水果,调节室内空气。据说这样的一对果盘能放488个苹果,而且要求两天一换。一年当中慈禧仅苹果就需要156000多个。 四、玉器馆 文昌院玉器展厅共展出玉器33件,它们玉质温润,雕工精湛,充分体现了匠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术。 五、铜器馆 文昌院铜器展厅共展出青铜器16件,皆为颐和园园藏珍物。 六、聚珍馆 聚珍馆展出牙雕、角雕、竹根雕、银器等杂项文物53件,其中还有外国政府送给清政府的钟表等礼品。 [耶律楚材简介] 耶律楚材(1190—1244),蒙古汗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法号湛然居士。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 耶律楚材秉承家族传统,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了。初仕金,为开州同知、左右司员外郎。成吉思汗十年(1215),蒙古军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他早已对腐朽的金王朝失去信心。面对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他决定以自己的才华辅助成吉思汗,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十四年,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二十一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稍敛。 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倡立朝仪,劝亲王察合台(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礼,以尊汗权。从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誉为“社稷之臣”。初执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窝阔台汗三年(1231),任中书令(宰相)。此后,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的政治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多才多艺,是一个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卓越修养和多种贡献的人。他是我国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编有《西征庚午元历》,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历》。他酷爱诗歌,写过不少诗作,现存于世的有《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任事近30年,多有襄助之功。后脱列哥那称制时,因屡弹劾皇后宠信之奥都剌合蛮,渐被排挤。公元1244年5月14日,悲愤而死。“砥柱中流断,藏舟半夜移”,消息传出,倾国悲哀,许多蒙古人都哭了,如同丧失了自己的亲人。汉族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政治家,他们的良师益友。蒙古国数日内不闻乐声。正如其同时代人暮之谦在《中书耶律公挽词》中所言: 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 斯民感天极,洒泪叫苍旻。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忽必烈遵耶律楚材的遗愿,将他的遗骸移葬于故乡玉泉以东的瓮山,即今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德和园大戏楼简介]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三层大戏楼,主要是由扮戏楼、大戏台以及慈禧看戏的颐乐殿三部分组成。其中,大戏楼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富丽堂皇,被誉为“京剧摇篮”,是当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德和园大戏楼与故宫畅音阁大戏楼、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戏楼并称为清宫三大戏楼。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ddb875010008dm77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