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出行日记 北京颐和园之行(一)

[游记]出行日记 北京颐和园之行(一)

2008-04-16    sina.com.cn

出行日记——北京颐和园之行(一)

2008-04-10 14:17:29

大中小

标签:旅游

身在天津,彼此之间100多公里的距离,让我有很便利的条件可以经常去京城逛逛、转转。去了很多次,不是和朋友血拼抢购,就是看电影、去游乐场傻疯。守着北京这座老皇城,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反而去过的很少。

这次赶上清明节小假,我和老公打算着选一个环境不错的地方踏踏青。经过商量之后我们决定就近去北京的公园游玩,那么,颐和园便成了最佳的选择。

我们出发的时间较晚(呵呵,好不容易休息,实在是想补补觉)赶了一路的车,真正到颐和园已经下午两点半了,晚上还得赶回天津,所以我们满打满算只有2个多小时的时间参观。时间很紧,所以看得不是很全面,但幸运的是园里有很多的义务讲解员,我们赶上了一个。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还是看到了颐和园里最精华的景点,玩得很愉快也很有意义。下面,我就我们参观的内容和大家说说我们眼中的颐和园。

颐和园(The
summer
palace)取颐养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最早称清漪园,建于公元1750年,即乾隆十五年,正逢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的盛世——康乾盛世。最初,建园的目的,是历史上的大孝子——乾隆爷献给自己母亲60大寿的贺礼。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将这里的珍奇异宝洗劫一空,并且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用大火烧毁了园林(园中的展览馆有当时外国记者拍的颐和园被烧毁后的断壁残垣,看了之后让人在震惊之余深感愤慨和惋惜)。

1886
年,清光绪年间,垂帘听政的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在原址上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其晚年的颐养之地。1900年,以英法为首的八国联军带着洋枪大炮和无耻的贪婪,冲开了晚清中国的大门,也再次洗劫了颐和园。1902年,清政府又进行了修缮。从此以后,这里成为了晚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和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颐和园的正门——东宫门,上面悬挂着光绪帝亲笔题写的“颐和园”九龙金匾)

(1961年 3 月 4
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 年 12 月 2
日,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的颐和园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成为了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占地209公顷,依山旁水,既彰显了皇家的恢宏大气,又充满了自然的悠然情趣。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之后,颐和园就一直作为公园对外开放,一直到今天。

进了院门,首先跃入眼帘的是这块被称为寿星石的太湖石。太湖石,顾名思义,产自太湖地区,俗名窟窿石,具有“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太湖石是一种石灰岩。水石,是长期受波浪和水中富含的二氧化碳侵蚀形成,而干石,是四亿年前经酸性红壤历久侵蚀而形成的。

太湖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是园林当中经常用到的装饰元素。

一进大门我们并没有直接看到园中的正殿,而是看到了这块寿星石,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上颇具特色的手法——障景,就是使用影壁、石头、假山等作为遮挡物,起到半遮半掩、欲说还休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较为内向和含蓄的性格特点。

(寿星石。乾隆皇帝亲点的太湖石。据说,这块石头是献供给皇上最好的一块,经过了千锤百炼、千挑万选。当时做过试验,从石头顶上灌水,每一个孔都有水渗出,从石头底座烧火熏烟,烟也能从每一个孔冒出来,充分的体现了太湖石“漏、透”的特点,堪称奇石)

绕过太湖石,终于看到了传说中,中国晚清时期慈禧垂帘听政、批阅公文的“办公处”——仁寿殿。

仁寿殿大门的匾牌上有满、汉两种文字刻写的“仁寿殿”三个大字。在颐和园里,所有建筑物匾牌上的说明都是满、汉两种文字。慈禧这么做的目的,大概是为了安抚汉人、稳固大清皇朝的江山吧。

在仁寿殿的大殿门前停放着龙、凤、鹤的铜质雕塑,其意表示皇帝、太后的万寿无疆,也显示出当时社会皇权的至高无上。比较有趣的是这里的凤是放在整个雕塑群的中间,这在所有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呵呵,可见,颐和园就是当年慈禧作威作福的“基地”啊。在这里,慈禧就是当时晚清真正的帝主,光绪也只不过是个傀儡一样的幌子)

(大殿紫檀木宝座后的屏风镜面上写有226个不同寿字,在旁边的墙面上挂有百福图,上面画满了百只蝙蝠,意取百福长寿,看来慈禧对于皇权的占有欲很是强烈哦。不过,就算是她老人家可以长命百岁,也终究敌不过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照片中蓝绿相间的木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工艺——斗拱。当时还没有螺丝钉这样起固定作用的零件,于是聪明的古代中国人,就用这种榫卯来固定大殿屋顶,不仅如此还起到了十分美观的装饰作用。唐朝后,这种建筑工艺只能用在皇亲贵族的建筑中。斗拱的层数越多,表示级别越高,地位越尊贵)

未完待续~

文章引用自: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95ab0010094d1.html55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