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颐和园 |
[游记]颐和园 |
2008-05-22 sina.com.cn |
走马观花看北京(三)——颐和园 2007-11-01 21:10:50 大中小 标签:文学/原创旅行随笔 和所有初到北京的人一样,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张北京交通图。安顿下来之后一阵猛翻,因为住在北三环,离颐和园最近,所以,颐和园也就成了我们北京之旅的第一站。 从住处到颐和园只有几站路,坐公交十几分钟便到,来到颐和园的新建宫门的门口,就有人迎上来主动要求帮助买票并要替我们当导游,被我们婉言谢绝。 买票后跟着游人走进颐和园。当我们来到昆明湖边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到这座皇家园林的宏大和壮观。对于颐和园,从以往的资料中,我只知道有昆明湖、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现在身临其境,我想不到在北京还有这样一片宽阔的湖面。走在湖边,杨柳依依,清风拂面,恍如走进世外桃源。 站在湖边,放眼西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景物便是鼎鼎大名的十七孔桥,十七孔桥像一条长虹横卧在碧波之上,它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是通往湖心岛的必经之路。桥身雪白,栏杆上雕刻有500多只狮子,据说还有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词,只是我光顾拍照,没有看到。 走过十七孔桥,便来到南湖岛,南湖岛又叫蓬莱岛,它在昆明湖的湖心,和万寿山遥相呼应,岛上松柏蓊郁,叠石林立,可惜的是岛中的建筑正在维修,显得有些破败。在岛中短暂逗留后,我们就乘船西去,来到一个叫石舫的地方。 石舫位于万寿山西麓的湖边水中,是一座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大船。船身长36米,雄浑壮美,做工精细,它又名清晏舫,寓意“河清海宴”之意,相传当年英法联军入京时,此船舱内的建筑曾被焚毁,而船身因为是石制才得以保留下来。现在看到的是慈禧后来下令重新修建的。如今它成为颐和园里著名的景点,石舫前游客如织,争相在船前留影。 在昆明湖的西南边有西堤六桥,分别为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和界胡桥。据说这些桥当年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和白堤建造而成的,每座桥的样式风格各不相同,其中玉带桥通体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桥上雕刻的仙鹤栩栩如生,弧形的桥身,灵动而流畅,桥身倒影水中,宛如一轮明月。玉带桥也因此成为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 在昆明湖的南面,有大片的具有江南田园风光的耕织图景区,主要的建筑有澄鲜堂、玉河斋、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和水村居等。这里过去有上千公顷的水田,古代的造园者把重视农桑和园林建筑紧密结合,体现出古人追求恬淡宁静、朴素自然的思想。游人漫步其间,杨柳依依,柳绿桃红,加上湖里大片大片的碧绿的荷叶,真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 在颐和园的西南边转悠了三四个小时,这里因为面积太大,游客稀少,所以显得特别地安静。中午,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又顺着昆明湖的岸边向北来到万寿山下。 万寿山原名瓮山,传说有一个老人在山中凿得一瓮而得名,后来乾隆皇帝在这里庆祝皇太后的六十大寿而改名万寿山。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主景区,园中的建筑曾在英法联军进京时被焚毁,现在看到的建筑是光绪年间重修的。它是中国园林的集中体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佛香阁和长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d7ffb0401000ax825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