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我来北京出差,去总公司办事时无意间听人提起香山植物园正在举行桃花节会的事儿,不免暗暗有些心动。匆匆忙忙办完公事,买好周日的回程票,想想第二天没有什么要办的事情了,住的酒店离香山不算远,所以就打算独自去游一次香山。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乘了去香山的公交车,行约40分钟,便到了香山植物园门前。从车窗望出去,见植物园里的桃花儿,杏花儿早已灿烂地开着了,我下了车,本想购票入园,突然又打消了念头,好景致还是应该留在后面去欣赏,趁头午精神劲儿好,应该先上山,然后再游园。也许在我的潜意识里对登山从来都是情有独钟的吧! 此时,晨雾还没有散去,游人就已经很多了,我随着人流继续向前走,来到了香山公园的东大门,购票进得山门来。沿豪华的香山饭店右侧的山路蜿蜒南行,经静翠湖,来到一处名为“双清别墅”的庭院,别墅依山而筑,淡雅而幽静。院内高坡上有两股从石缝中汨汨流出的清泉,泄于池中,故名"双清"。泉旁石崖上刻着乾隆帝御题的"双清"两字。院中有凉亭、假山、水池,水池中植着睡莲,莲底下有游动的红鲤鱼。 香山是一座典型的皇家园林,其规模和气势虽不能和颐和园相比,但香山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远在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这里就建造起行宫和香山寺。此后,元、明、清三朝都有扩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大兴土木,改名"静宜园",建成28景。后几经战乱,历遭破坏,解放以后对原来的景点又作了一些修复工作,还架设了全长1400米的空中索道。这一切,为游人提供了方便,给古老的香山增添了新的色彩。 香山林区古木参天,野花遍野,重峦叠翠,风景秀丽,依山而建的殿堂、楼阁、台榭、凉亭,比比皆是,过去这里是王公贵族们避暑休闲的地方。香山三面环山,只有东面为平地,它用它的怀抱紧紧地包围着北京的西北部,给北京市区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香山是以秋天的红叶而闻名于世的,但是,春天里鸟语花香,和风习习,也感觉别有一番韵致。当你踏着宽宽的石阶盘桓而上,呼吸着林间带着草叶味儿的湿润空气,听着树上鸟儿婉转的歌唱,离开都市品味这喧嚣之外的清静与空远时,心情无比畅快。 香山的主峰香炉峰,海拔557米,山顶有巨石两块,叫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炉"。周围又常有云雾弥漫,如同袅袅升空的香烟,香山由此而得名。香山虽不算高,但登香炉峰时山路有些陡峭,我攀登到此,已是气喘吁吁,才猛然想起,香炉峰有“鬼见愁”之说,原来深意就在于此。我坐到路边的石头上歇息,只见山道上走来了一位白发苍苍,行走吃力的老太太,我似受了鼓舞,站起来继续攀登,并好奇地问旁边的人“老太太多大年纪?回答说:“来山上过73岁生日的”,周围男女老少一大帮,这大概都是她的儿孙们。她坚持不让子女们搀扶,她的顽强不仅令人肃然起敬。 登上香炉峰的峰顶,上面有古色的回廊和亭子,亭子本身并无特殊之处,但是每个亭子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个名为“重阳阁”,意在九九重阳登高可望京城;另一处为“踏云亭”,是春雨前缕缕云丝穿行亭内外的情景;还有一处为“紫烟亭”,每当晨夕之际的薄雾淡淡如紫色云霭的景象。神思之中,站在白玉观景台上,远可眺望北京城全貌,近可观西山枫林美景,若是金秋季节,还可以在此观赏漫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丽景观。 香山历来以红叶驰名。“香山红叶好”、“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被人们传颂。可是,我好像注定和红叶无缘,因为我秋天来北京出差的机会很少,即便来了,我想也不一定就能赶上霜冻,据说秋天的叶子必须经过一场凌厉的霜冻才会变红,红了以后就会很快落去。红叶固然是美丽,它在呈献给人们美的同时,生命也将走到尽头,欣赏者在欣赏这种美的同时不免也会感到凄然和恻隐,正如读悲剧的文学作品一样,悲剧的故事能够令人震撼,读完了后心情难免不忧郁沉重。 既然让我遇上的是春天里的香山,我没有理由不喜欢它,春天的香山正蕴藏着最深厚的绿色,呈现着一派勃勃生机,这青翠欲滴的绿令我陶醉,绿色是生命的自然之色,它有着自然的风情,我款款地走近这深厚的绿色,我沉醉于这深厚的绿色,别人都说“香山红叶好”,我说“香山绿叶更好”,我爱香山的春天,我爱香山的绿叶,因为这春天的绿色里正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梦想。 在这春天的香山里我还邂逅了一种红槭树,该树的叶子常年都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于是,我感觉非常意外和惊喜。欣赏红槭树的美丽,不需要约定时间,不需要刻意追寻,而且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他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没有刻意,不故作矜持,我喜欢这种自然美的状态,我喜欢这样的生命机体,我久久地注视着美丽的红槭树。 天近中午,上山晨练的老人们开始陆续下山了,走在我旁边的一对老夫妻告诉我说“我们就住在山下,每个礼拜都要登山一次”,难怪,他们的身体这么硬朗,锻炼使人健康,看着他们矫健的身影,生出许多羡慕和感慨来。旧时候的香山,本是王公贵族们避暑休闲的地方,而今成为人民大众健身锻炼的好场所,这是社会的大进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正是检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林间的小路上,排椅上,一对对年轻的情侣相依相偎,喁喁私语,依然不肯离去,今天是周末,难得的清闲,暂时忘却竞争的压力,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体会他们应有的甜蜜与浪漫,他们的存在给春天里的香山更增添了一道美丽的景致。 出了山门。踏过一条长长的弯曲的坡路,路边是售货的小摊挡,水果、小吃、字画、书签,钥匙扣儿等应有尽有,只可惜小店的卫生条件都太差,只好买些水果去店里洗了带上算作午餐。 中午来到了山下的植物园,那桃花儿,杏花儿,各色的不知名的花儿,正花团锦簇地开着,生机盎然,一派灿烂。只是游人太多,整个植物园就像是花卉的集市,这让我感到有些无奈。桃花儿、杏花儿是我们早已熟稔的花儿,大家仿佛对她熟视无睹,都从她旁边匆匆地穿过,急着去欣赏那些从各个国家引进来的稀有的花木品种。 也许因为我是女人,我对绿色的植物事是情有独钟的,而对艳丽的桃花儿、杏花儿,只把她作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去欣赏,并不想去细细地品味她,更不能体会“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细致。也许我也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我随着人流来到了花卉新品种展示区。那紫红、白色、红色的福禄考,鲜红耀眼的凤尾鸡冠,花形奇特的文殊兰,开着蓝色和黄色花的睡莲等等,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各色花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美丽的蝴蝶儿也来凑热闹,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嗡嗡的蜜蜂在辛勤地劳作,忙着传递花粉的工作;金色的蜻蜒在低空盘旋着,用尾巴点击着花边小溪的水面,据说蜻蜓的低飞预示着一场春雨的来临。 随着人流,在花丛中徜徉,累了,才坐到小溪边的石头上歇息,不经意间我发现有“曹雪芹故居”的牌子,对面有一座幽静的小庭院,门前还有一尊曹雪芹的石雕像,我站在这位大文豪的像前拍了照。 傍晚时分,天空渐渐地阴了起来,我只好依依不舍地乘车返回,下车的时候天空似有清凉的雨丝飘落,春雨真的适时地要来了。 2004/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