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香山游记》1 |
[游记]《香山游记》1 |
2008-06-27 sina.com.cn |
走在人群里,人声嘈杂,摩肩接踵,好不热闹。临近公园正门的街道两边,摆满了待鬻售的商品,除了一些压嵌在透明塑料中间的红叶颇有些纪念价值外,其余无外乎是一些解决游人应急吃喝的食品和不忍释手的玩物之类。走在其中,充斥满耳的是摊主和小贩的叫卖声、吆喝声,好像走进了一条食品街或女人街。香山名曰:静宜园。这使人振聋发聩的嘈杂,怎能与这怡然的名字相符呢?乾隆爷在提笔赐字时,是否想到了后世的这些不可避免的不协调?如果当时的情形如此,乾隆爷一定会将园名改做:“欲静园”或“欲宜园”。我这样想。 我大踏步的穿行于人踵之间,想快速的将这一路的不合时宜甩在身后。 大约一刻钟,我真的到了梦昧的香山的入口处-香山公园的东门。 我抬头观望,映入眼帘的景致确是比刚下车时所能见到的真切了许多,也亲切了许多。南面山坡的红色犹多,虽还是这一撮撮,那一块块,但不得不让人眼睛一亮。不暇多顾,赶紧买了门票,随着人流拥进了大门。 来香山之前,对香山有的概念就是红叶。这说明我对香山的一无所知。我想凡是在北京呆过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香山,知道香山的大多也是因为红叶。对于游人来说,最忌讳也最可惜的就是这种对所游之处的无知。人文景观自不必说,譬如一把普通的破旧的椅子,你不知它的曾经的主人,不知它的来历、不懂它的掌故,它甚至还不如你平时所做的办公的坐椅看着舒服、观着顺眼;自然景观,虽看点在景,但景却离不开与之相关的人,一个古人的传说,一处景致的神话,一幅镌刻于青石的咏景佳作,一座致铭的凛凛古碑,自然景观一旦有了人的游历活动,便不再是纯的自然景观了。正是这历经千百年无数名人的游历,为景观增添了不尽的人文的情趣;也正是这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为历代的文人骚客,提供了绵绵不尽的诗词歌赋的写作素材,使其留下了一首首、一曲曲的千古佳作,记载着人类在面对大自然并与其同呼共吸的历史的心路历程与情感宣泄,谱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精美华章。无奈诸如我辈浅薄世人,既无博古纳今的知识,更缺乏恬然视物的胸襟,于是这神话般大自然的杰作,永垂的文化的积淀,在我们眼里一如过眼云烟的俗物,心下匆匆,方寸无多。我们能从中得到的是几张傻瓜机咔喳下来的照片,留下的是林间草边的处处垃圾污秽。最多,在与亲朋见面时,以之做闲聊的话题和资本,说曾去过某地某处云云。若问之景色如何,便说没什么,只不过一座突兀残山,几棵零落待凋的草木而已。幸好我虽因工作去过几处可供游览之地,却也因工作无暇,没有此等让我可以炫耀的资历。否则,真是既对不起景致,又对不起先人,更加的对不起自己。 为了对得起自己,不虚此行,自然要尽量的补上这人文的课程。 临时抱佛脚的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参看、学习景点介绍。进门的左侧,树立着一块游览导图,上面景点坐落,景点路线,一览无余。进门的右侧,是一个门房,里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详尽的景点介绍,小厅的一端一架大屏幕彩电循环的播放着景点的宣传片。我粗略的浏览,做到知其大概,晓其渊源。知道了香山的正规的名称是乾隆题的静宜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最高的峰是香炉峰,因其状如香炉而得名,除秋来的红叶是最大的看点外,内有翠微亭、香山寺、重翠庵等“二十八景”;其中的双清别墅,更是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如是等等,可谓处处是佳境,步步有妙景。如此多的佳境妙景,一天的工夫自是不能尽览。看游览图,点点线线,错落纵横,横竖交织,按这条路线行进就会错过那几处,按那条路线行进又不得不舍弃这几处,盘旋良久,踌躇不决,终是寻不出一条满意的设计。最后权衡来权衡去,人文景观只得到得几处便算几处。最重要的是要看尽、看足红叶。此行不就是冲它而来吗?此目的若能达,也就无憾。况且,它日再至,为时亦不晚,草木因节气可枯,石物不随岁月(短期内)而亡。 我选择了沿靠南的路线行进(双清别墅在这条路线上)。首先入目的是一大片草地,草地的中央是一个亭子,亭子的入口处是一个木制的小牌楼,上方题曰:香翠庵(希望我没记错)。牌匾的两旁刻着一幅对联,可惜我行事匆匆,忘了带纸笔,否则自然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不过对联和牌匾的字的材料我却是记忆犹新,不是笔墨写上去的,也不是用尖刀凋上去的,而是由长短不一、粗细相类的槐树条拼凑起来的。这种形式虽未见新颖,却也别致得很,让人禁不住驻足于前,玩味、流连一番。从牌楼的简易程度看,毋庸置疑,定是现代近期的作品。虽然它看上去已相当的破旧,灰色成了其存在的主基调。我有幸到过的为数不多的几处古刹,也曾看过为数不多的几处现代的名园,总觉得现代的园林设计、建筑形式在古代尚存的宏伟、精密的古园林、古建筑面前,不免小气、幼稚又缺乏个性。中国的古文化正在逐渐衰落,从现代建筑业在艺术、结构等方面的比之古代的望尘莫及,可见一斑。这决不是文化崇拜造成的抱残守缺。古代的建筑,经历几世暴雨冲刷,狂风摧曳,仍昂然矗立岿然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不但经受了自然、岁月的考验,甚至还挺过了人为的摧残与破坏。现代的建筑,到后世也可能有屹立不倒者?难。因为据说有关法规规定,现代居民建筑、商业建筑都有报废期,经历一定的时间,就要拆毁从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应该要比古代的石木堆砌坚固的多。我就搞不懂了,中国人一向喜欢拿现代和古人比和西方人比(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拿古代的中国和古代的西方比),为什么在建筑上不给现代建筑师们一个赶超古人的验证的机会呢?也许是他们心虚吧,现代的大楼、大桥动不动就使性子,不等岁月考验,建成不久就自戕了。一定是那些楼桥们觉得胳膊腿处处不得劲儿,与其活着受罪还不如痛快的死掉的好,更重要的是残废的活着,太丢人现眼。这可真真的怪不得我们的建筑师,只有糠皮、野菜可吃,再如何会养孩子的母亲,也难使自己的孩子生得白白胖胖。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09c9b010007kz.html25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