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渝东南的“丽江古城”:龙潭 |
[游记]渝东南的“丽江古城”:龙潭 |
2008-05-22 sina.com.cn |
沿河岸向上多是用石条修成的石梯,由码头通向临河人家。经过岁月的打磨,这些石梯已被磨得光亮,而失去棱角,脚踩不到的地方布满了青苔。偶有小船在河上划过,总让人联想到鲁迅笔下江南水乡的景色。沿着这些码头石梯走进老街,那古老的建筑群式样和历史氛围如诗如画,令人感到恍若隔世。青青的小石板路两边,是一间间木瓦结构的平房,当街的一面开着各式各样的铺面。卖灯草的,卖红烛的,卖中草药的,都静静地摆放在门前,没有丝毫的喧嚣。偶有微风吹过,铺面门前的招牌随风摇曳,哗哗作响。每隔一段路程,在小街的转角上就可以看到一口石头砌成的小水井,从井里提提上来的井水清澈透亮,冰凉浸骨。井边古树参天,荫可蔽日。更为撩到人心的是,石砌小道还不时地出现一座小石桥,石栏石柱,古朴无华,和石彻小路连为一体,蜿蜒着伸向老街深处。在这条老街上,共有二十多口这样的水井,还有二十多座这样的小桥,与古老的建筑融为一体。 老街的建筑,多是带有几重天井和几重院落的木瓦结构房屋,多数建筑有木板阁楼。在征得主人同意之后,即可走入其间。由四面的正房和厢房组成一个小小的四合院,这样的四合院往往三到四重,大体上按照中轴线对称的格式构建,一条幽深的小径,连通着各个院落。每一重院落的中央,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天井直通屋顶,屋顶建有木构的阁楼,显得十分别致。房屋的门窗全是木质的,上面布满各种形式的装饰花纹,屋顶的梁枋和瓦椽都是穿斗式的结构,但门墙的处理方式却又具有南方民居的特点,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既具有巴蜀传统民居的特征,又具有江西、福建一带民居建筑的风格。这几种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老街建筑特有的风韵。 这些房屋的内部设施都带有土家族的特点。堂屋里都设有火铺,火铺即是屋内烧水煮食的地方。用木板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地方铺成一个火坑。火坑呈正方形,周围铺木板用于人坐及烤火,中间做成木板框架,用石条镶边,内筑土,坑中置放铁三脚为灶。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火铺已大多废弃不用。从屋内设施上可以看出民族间的影响与交流,外界生活方式的影响从细微之处表现得自然流畅。 龙潭河畔,还保留着多处大码头的遗址。其中一处残存着一通石碑。为清代乾隆47年(1782年)所立,记载了重新修建码头的经过。据有关史书记载,龙潭古镇是川湘边区的出入门户,兼有水陆交通,历史上便是酉水流域的富庶之地。这里出口的特产有桐油、漆、茶、五棓子及中药材等,远销里耶、常德。从湖南进口的棉花,棉纱以及其它日用百货也通过龙潭转运到周边各县。20世纪30年代,这里的商号有桐油、生漆、金银、绸布、油盐杂货、中药等各种门类,被人们称之为“货龙潭”。号称当时川东南仅次于涪陵的大码头,在龙潭老街沿河一带便有十多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24fcb010001t7.html32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