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丽江古城 |
[游记]丽江古城 |
2008-05-22 sina.com.cn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辖1镇14区。县城大研镇古城,海拔2400米,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人。有纳西、汉、白、傈僳、普米、彝、藏、苗等民族。其中纳西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7.7。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古城北依象眠山,西枕狮子山,南临文笔山,翠峰如屏。以不筑城墙而驰名,因为古代丽东世袭的土司姓木,若筑城墙,木字加上框便成为“困”字,因而古城没有城墙。玉泉水自城东北黑龙潭涌出,沿街分流,走巷穿户,常年清流,有“户户朝阳,家家流水”的高原水城风貌。民居、街道依山傍水,顺山就势,古朴自然,选址建城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街道、庭院遍植花木,素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古城无户不养花”赞语。路面都以丽江特产彩石板铺成,溪流之上为石拱桥,小桥临波,曲经通幽,雨季不泥,旱季无尘。丽江当时的街场是个土圩场,雨季泥泞过膝,干季风沙遍地。明代土司开挖西河,利用西高于东的地势,人工控制活动石板,定时引西河水入中河,并冲洗五花石铺成的街面,保持城市的清洁干净。到了清代,又开挖东河,把中河水东引入城。这样,三水入城,穿街过巷,又分为无数小渠,与潭泉相连,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布满金城。才有“家家门前流活水,户户垂柳拂屋檐”的景观。有水就有桥,及单孔、双孔、三孔及多孔桥共七十余座。许多石拱大桥都是明代纳西族木氏大土司从内地聘来能工巧匠,精心设计营造的,具观赏价值,也有很高的实用性。丽江城中心为四方街,自古商旅云集,贸易兴盛,也是节日聚会处。城内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均保存完好,有皈依堂、黑龙潭、五凤楼、得月楼、锁翠桥、解脱林、木氏土司府和成片的古民居,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瑰宝。木氏土司府仿北京明紫禁城,有三大殿、家庙、万卷藏书楼等数十个院落和狮子山“御苑”,规模宏大、殿宇壮丽,占地达40万平方米。寻常百姓民居,格局式样均三方一照壁,门多东门,厅廊宽敞,天井大方,门窗雕饰花鸟等图案,极富文化气息,体现了纳西民族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有“高原姑苏”高原“威尼斯”之称。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da28601000bz1.html2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