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对联里的丽江古城 |
[游记]对联里的丽江古城 |
2008-05-22 sina.com.cn |
在六百多年的历史中,丽江古城一直是纳西人不折不扣的贤妻良母,雪山的泉水像乳汁一样哺育着四方街周围的百姓,人们坐在暖暖的阳光下偷懒、撒娇与漫步,向古城索要普通悠闲的生活,身后的背篓压在七星的披肩上,古城恪守着几百年一贯的从容与安适,从这些对联中,我们依稀可以见出这种生活的印记。 “玉龙不墨千秋字,金江天弦万古琴”是最常见的对联:“玉龙”当然是指玉龙雪山,丽江是一个水城,雪山流下的淙淙泉水汇集黑龙潭,水经锁翠桥、双石桥分流而下,像一条条血脉蜿蜒曲折于各街各巷,滋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千秋字”无疑是指东巴象形文字,这是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称为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文明也就在这些文字当中得以保存、承传与发展;“金沙”是指金沙江,金沙江路过丽江,被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挤在一个陡峭而又狭窄的区域里,形成了闻名世界的长江第一湾与虎跳峡;“天弦万古琴” 当然指的是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演奏时,十多位八、九十岁的老人用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的老乐器吹奏着产生于千年之前的老乐曲,人们称之为“三老”,但当你怀着崇敬的心情坐在古乐宫中,静静地聆听从耄耋老人口中吹出的古老音乐,叹赏“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后主遗音,心底涌动的也不只是好奇、神秘,而是心灵的震撼。 大多的春联与此相似,无论形式、内容、风格,还是想要表达的愿望,都自觉不自觉地浸染了古城的风貌、风俗与生活追求,如“玉水千弦歌盛世,心香一瓣祝长春”;有的春联着眼于纳西的民风民俗及志趣情怀,如“宅后青屏花点缀,门前绿锦燕编织”,“淡泊胸怀天地活,宽和情愫月星明。”横批的文字比较简单,无非是“春色满门”、“春回古城”、“春和景明”之类。 在丽江的小街上慢慢行走,你也会发现贴在墙上,还未被风雨侵蚀掉的一方红纸,“某某喜酌”,然后是一个向前、左拐,或者右拐的箭头,顺着箭头走,会走到一户人家,是这家的儿子正在举行婚礼。或许,你就会看到这样的喜联,“云路高翔比翼鸟,龙池深种并头莲”,横批是“喜结连理”。虽然表达的也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喜庆、祝愿之意,但“云路”、“龙池”却又分明带上了鲜明的丽江地域特色,“云路”应该是指玉龙雪山,那里有纳西青年男女向往的圣洁的爱情之地——云杉坪,“龙池”应该是指承载着梦想和未来的黑龙潭,在古城西北角,水映雪山,美丽多姿。到了女方家,那就应该是“云汉鹊桥牛女渡,春台桐架凤凰归”之类了,横批一般都是“之子于归”。“之子于归”取自《诗经·国风·桃夭》,“这个女儿要出嫁”的意思。也有的女方家比较自信,就写出“种就福田如意玉,养成心地吉祥云”的对联,横批可做最好的解释:“宜室宜家”,意即“里里外外都是好手”。 1996年春节前,丽江发生了七级地震,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三百多人身亡,但地震倒震出了名气,使得整个世界都知道了丽江这个名字。一年多之后,丽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旅游的人群带着对于神秘的朝拜之情蜂拥而来,然后又满足或者遗憾的匆匆而去,丽江开始成为大家若即若离的梦中情人。为了迎合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沉寂多年的东巴文字开始成为吸引路人目光的招牌,有些对联也开始用从巴文字书写,可惜,我除了感叹它的神奇之外,什么也看不明白,但有些语联却也因为和纳西语结合在一起而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效果。在古城最初的最高统治者土司居住的地方——木府前有一木牌坊,仿制的明朝建筑,上书“天雨流芳”四个大字,许多人到此,都感觉这四个字是如此的诗意盎然、清秀雅致,认为这应该是对丽江自然风光的诗意概括,可一问当地人,才知道这是纳汉双语句,其音与纳西语“特恩吕芳”谐音,意思很简单:“读书去吧”。清代丽江诗人杨元之也曾写过名曰《重到文峰寺》的诗,诗曰:“暮多好山色,庭菊冷露滋。佛心徐可觅,佳哉宜意移。”用纳西语念就是:“不见好久了,山容喜相见。百鸟唱百曲,曲曲似礼赞。”其妙无比。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3b2e730100082g.html5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