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从丽江古城到香格里拉 |
[游记]从丽江古城到香格里拉 |
2008-05-22 sina.com.cn |
沿江北上,是著名的长江大峡谷,虎跳峡。传说曾经有一只白虎,从对岸玉龙雪山跳下到江中的一块巨石上,跃上了哈巴雪山。金沙江在这儿壮观了许多,奔腾着,汹涌澎湃,浪涛如雪。两岸峻峰陡立,涛声回荡。已是中午时分,太阳还没有越过峰顶。从江边到山上公路,是近百十米的石阶,盘旋而上。每一个转折处,紧贴着石壁,大都有人摆个地摊。游人很多,生意似乎也好。饿了的人或吃个煮玉米,或吃块烤红薯。我想给一位卖小食品的卓玛照张像,征询她的同意,她只对我说了一个字:“钱”。 从丽江一路走来,我并没有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应有的那种兴奋。人多闹,人少穷,所有的人都在围绕着一个“钱”字争执。即便是朝夕相处的导游,从金花,变作胖金妹,变作卓玛,我们从阿黑哥,变作胖金哥,变作扎西,一切都好,可是一旦走进商店,总要议论导游又有多少提成。我们事先和旅行社是约定不购物的,费用多付了几倍。但是你避免不了,有的上车点就在商店的后门,甚至检票口就在商场的里面。议论归议论,每个人都是自愿的买点什么。购物天生是旅游的的乐趣之一。途中曾路过一个大草甸子,和黄土高原不一样,这儿的草场不叫草原,没有一马平川的广阔。已是冬季,一片黄褐色的土地,远处山脚下一片林子,几点散牧的马或牛。因为是景点,路边热闹些,一头牦牛六匹马,无论是骑着跑一圈还是原地不动照个像,都要讨价还价。一个看上去五、六岁的小姑娘拉着我要一元钱,我逗她,“为什么给你一元钱呀?”她说,“我谢谢你”。让人有一种哭之笑之的感觉。几位卓玛追着我用一元的硬币换一元的纸币,我问她们为什么,告诉我“硬币在这儿花不掉”。因为没有一元纸币了,也不知道真假。 我的一个同伴问我,“他们要钱做什么”,在这儿你想花钱都可能没处花。我想了很久,他们毕竟是没有钱。如果他们有了钱,他们可以走出大山,如同我们只是因为有了钱才能走进高原。他们也可以让自己家的十只羊变成二十只羊,如同我们住着一百平米的房子想换成二百平米的房子。按照当地的风俗,家中有一定数量的牛羊,就可以在自家房脊上树起一面小旗子,最多可树三面。卓玛说,如果家里有人上了大学,或是家中有人在城里当个科长就可以树三面了。象你们能来这儿旅游,树五面也不多。出租牦牛的扎西对身体胖些或是个头大些的人只准在牦牛旁边站着照个相,并不准骑上去,他怕压坏他的牦牛。我想,这些今天在金沙江畔岩石下卖小吃的妇女,这些今天在大草甸子边出租马和牦牛的汉子,再过二十年,也许就是云南省某旅游公司的创始人。 望着通向香格里拉公路边高高的电塔,我不再希望前方是世外桃源。 车到中甸只是下午三点多钟。我们住下的宾馆坐落在自治州政府附近。宽阔的街道,红白两色的梯形楼房,淡蓝的天空,明亮耀眼的阳光。沿街也是商店、饭店和各式各样的广告。甚至那些用墨笔涂写的“办证”和其他城市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大街上很少行人和车辆,静静的,没有任何喧嚣。 因为惧怕高原反应,走到一条街的尽头赶快回宾馆休息了。我的房间的对面是另一家宾馆的房顶,两个女孩正在晾晒衣服,随后卧在檐边亲密的交谈着什么。我偷偷拍下一张她们的照片。那发自内心的甜蜜的笑容使我突然觉得一切都美好起来。 晚饭后我们去了附近一户藏家“做客”,这原本是不准备去的,六十元的门票让人觉着有些贵。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家庭,偌大的院子在当地也许不算什么,两层的全木结构的楼房确实十分宽敞。不知道一楼是做什么用的,二楼前廊的尽头挂着马镫、马铃、马鞭等各色马具,想是装饰或供奉用的。迎门是挂着丝幔的佛堂。旁边的大堂中间左右两棵大木柱子,四面墙上绘画着重重的油彩图案,供奉着毛泽东像和佛像。前面燃着炉火,烧着一个四个柱状联为一体的铁锅,堆放着铜瓢锡壶。四周围坐着大约一百五十位客人。中央是表演歌舞的场地。有些辛辣的青稞酒,茶水上漂着油花的酥油茶,奶茶,炒米。用茶水拌着吃的炒面,记不得叫做什么名字,因为要用手抓着吃而又不知去何处洗手只能勉强尝尝。这是真正房脊上树五面小旗子也不算多的藏家。按每人消费一百元算,就是一万五千元。一只烤羊上千元,看上去比羊还小些的烤牛更贵些。但是我们很快兴奋起来,在“吆西,吆西,吆吆西”的呐喊声中,一百多人奋力跺着地板,震耳欲聋,双脚麻木。主人有言在先,谁把地板跺出条裂缝可以牵走一头牦牛,谁把地板跺下块边角可以领走一位卓玛。一台大约是八十年代的收录机“沙沙啦啦”不停地播放着音乐,两位矫健的扎西长发齐肩,绣着蓝色图案的白色上衣,蓝白相错绣着桔色图案的长裤,锦绣斑斓的短裙,婆娑腾跃,很有些专业水平。几位伴舞的卓玛一身海蓝藏裙,洁白的长衫,七彩的围裙,手捧哈达,摇摇摆摆,阿娜多姿,虽然略显羞涩,却也像模像样。一位看上去有六十岁的老人两次登场,据主人介绍是才旦卓玛的舅舅,唱的也是才旦卓玛的歌。我由此想到,才旦卓玛唱歌的天赋主要是来自于她的父亲。或歌或舞,主人不断地引领我们跺着地板尖叫,高潮迭起,一曲接着一曲。走进院子时主人捧给我们的哈达,一条条,在主人和客人之间转了几个轮次。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ac9820100081s.html82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