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沿着地安门西街一直向东走,路过了一个又一个118路车站。我有点儿后悔刚才没有跳上那辆车,继续往前一路走到了北海北门,偶然记得一米五二说过要往北。走过一个中规中矩的十子路口后,我迷路了。问了一群人我终于找到了她给的第二条选择——郭沫若故居,继续照她所说直走了三百米,顿觉大喜过望——哪儿有什么她说的绿色的楼啊?~~~~~~~~~~~~一片片平房气得我直想去跳隔壁什刹海,已经走到尽头了,眼前是一个丁字路口,往左还是往右?这是个可怕的问题,左手和右手石头剪子布,往左走,又是无端点的一条路。梦游状态下走到了和坤的老家——恭王府,现在是国音附中,壮着胆子进去问路看门老头告诉我在前方停车场的北边街道上。这是一条七扭八歪的畸形街道,但不要灰心,走过去就能看到所谓的“绿楼”了。 绿楼被夹在庆王府和恭王府中间,是一幢长约200米,宽暂且看不出来,高约20几米的主体教学楼,共三层,墙体以灰色为主(根本就不是绿的!!!!),正门上刻有精密的水浪花纹,,朱漆大门,,金色门WEI(边儿),,高处挂着两个大红灯笼。三层正面有个突出的阳台与天安门的观景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屋顶的设计与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建筑没什么两样,一样旧绿色的琉璃瓦,估计这就是她所形容的绿楼了。?门前两座狮身石碑被当作文物保护起来,上面有N多块儿匾以至于我分不出这座楼现在究竟属于哪里。依据它们的破败程度,我判断这里最早是“京师科技学院”(牌一),后又成为了“辅仁大学校友会”(牌二),归并后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牌三),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技院”)(牌四)],同时也是一个叫“北京辅仁教育”(牌五)和“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牌六)的培训中心。 我鼓起勇气推开沉重的大门勇闯进去,一面RED影壁闪入视野,四周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清。“你找谁呀?”一个貌似保安的家伙问我。我一紧张,想了一路的应付的话都忘干净了,我结结巴巴地说明了来意,他告诉我不能进去,这里已经是牌四所写的学校了,不对外开放了,不可以随便进了。我提了N多建设性意见,比如把书包、钥匙什么的放在他那里,我进5分钟就出来;并自我介绍是师大的,他只会说三个字“不可以”。唉~~~~~没办法只好撤了。回到门口时我终又还是往回走,我实在太不服气了,这么大老儿远找来不能只看看大门就走了!!!我酝酿了一下情绪重新鼓足那不多的勇气,又闯了进去。这次我改变了计划,和那臭保安聊天,一点儿一点儿套出那里的事儿。他破例让我在大厅里转转,影壁背后是一条过道,东西是2条狭长的走廊,虽没有3个脑袋的路威,但也挺可怕的,走廊两边是大学生的教室。一米五二所说的后院儿的花园,现以被一分为二了,一半归他们,另一半归柳荫路13中。更多的我也问不出来什么了,很遗憾最终我还是没能进去,我的描述也很有限,到这里就算完了。由于我忘记带相机,所以我没有照片。坐在马路南边写这篇日记时,我恰巧碰到一对好心的爷爷奶奶,在他们给小孙子留影时,我问他可不可以帮我照一张“绿楼”的照片并发过来,随后我留下了姓名、地址和电话。 我重新确定了一下“绿楼”的准确地址是前海西街—定阜街一号,这里被叫作辅仁大学旧址,门前的介绍是这样说的………… 辅仁大学旧址介绍:1912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人士马良(字相柏)、英华(字敛之)联名上书罗马教廷,请求在中国创办大学。1913年,英敛之曾在香山静宜园创办辅仁社,主要为培养各省教会中的青年子弟,传授文化知识。“辅仁”二字乃取《论语.颜回》“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到1918年因故停办。1925年,罗马教廷委派美国圣本笃会在北京创办公教大学,学校沿用“辅仁社”之名,聘英敛之为社长,先成立国学专修科,作为升入大学的预科,是为辅仁大学的前身。1926年1月陈亘先生受聘为北京公教大学副校长,1927年更名为辅仁大学。北京辅仁大学在中国政府立案,标志着以由中国政府管辖,实现了教会与学校教育分开,以介绍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硕学通才为主旨。当年的辅仁大学,具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有着一支强大的师资源共享队伍,并有着严格的教学管理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了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学子,为他(她)们以后的成材,奠定了基础。具统计,在北京辅仁大学建校的27年中(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辅仁大学撤消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央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学院、山西大学等学校),期间注册的学生12343人,本科毕业生4756人,培养研究生72人。他们中有11位是中外科学院的院士。许多校友成为科学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体育界、政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或领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