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潭柘寺之行 |
[游记]潭柘寺之行 |
2007-07-16 baidu.com |
游山玩水本是我爱好之一,也曾幻想能带着相机游遍大江南北,后来却因为看到了很多人写的游记对游这个玩法失去了兴趣,因为觉得走了一圈下来难找到什么有价值的思考和有兴趣的事情,所谓的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貌云汉只不过是一种理想,游的时候通常是和相识的人同去,或许这些人并非同道中人,而不相识的人又不能完全信任。现实永远差理想一步。 潭枯寺是一个很平凡的寺庙,和天下的众多寺庙一样俗不可耐,找到不这佛的意境佛的理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不知明镜里,何处惹尘埃。佛教人修身,佛教人宽容,佛教人放下,佛教人戒嗔,戒怒,戒色,佛教人地、水、火、风四大皆空。 入门看到了“天下第一寺”,似乎这是我第2次看到这5个字了,大慈恩寺也有这5个字,而且写的比这个还大。不知道向来以为凡事皆空的和尚们为什么对这个第一情有独钟。佛教本是一个脱离了世俗的宗教,这一点从寺院通常的位置就可以看出来,记得比较有明的两个书画考题:踏花归来花蹄香和深山藏古刹。佛教藏在深山本是让人意识到信佛就是信一种孤独和寂寞,修身自我,不争世事,却不想山门的5个字让暴露了传道之人已经把释迦牟尼所创建的教改了内容。 进了山门,在大雄宝殿看到上香的人不绝,香上写有各种要求,有求功名的,有求爱情的,有求平安的,有求财富的。一应把香烧了,作揖,扔到香炉里,还好不是烧纸钱,不然我都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形容我对这庙的鄙视。或者,香火是另一种形式的纸钱,在佛界流通?香火多的人就气粗?所以天下的庙都以香火多为荣?啊,不会吧,我佛慈悲,表这么势利! 不过还好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挂在屋角摇曳的风铃很有意思,这也能与木鱼声相映成趣吧。可惜的是,没有听到有敲木鱼的声间。对于中国的古建筑,我是一向存有敬意的,也只有智慧的中华民族才能想得出把一堆木头用适当的方式搭起来,构筑成居住的空间。虽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限制了传统建筑的艺术的发展,让各种门、窗、屋角变得单调,但也还是这种限制让古建筑发展成了中国的特色,让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是中国人。 大雄宝殿后面是一个小广场,两棵树:帝王树和配王树。树就是树了,了不起有个中文名叫银杏,拉丁文叫Ginkgo biloba,或者写明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银杏种。和尚庙写了个帝王树,是存心要摧眉折腰事权贵,那何不走出深山,到宫中去,到市井去? 右转,竹林,乾隆拜访雕像。看来佛对世间的人也是要分369等的,佛是清高的佛,信佛的人为了让佛的清高传承久远,也不得不祈得皇室的支持,权贵的青睐。于是这佛也就没有了法眼,只有铜眼,于是这庙也不再是纯净的修身之地,只是经营之地。 看到如织的游人破竹般的倒在佛的面前,不尽感叹。 佛本应如一,殿亦无两仿,淡看庙中像,各名有各样。 因着信佛之人的目的不同,佛在人的眼同自有不同的形状,于是有了各样之佛,有了各色之佛。甚至有了道佛。看到文财神和武财神的供坛时,已经找不到庙之为庙的理由,为了满足人的欲望,只好把天下俱有之事都化为佛。 至此,佛已经不再是那个教人修身、戒嗔的清佛了,佛已经成了人满足私欲的工具,求官、求财、求子、求风求雨。佛已经不是释迦牟尼所花毕生精力追求并达成的修养之佛,而是堕落到人间,转化为世俗的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不是信念了。 |
转自:http://hi.baidu.com/alva%05Fzhang/blog/item/28f7971b7e19e9188718bf4b.html3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