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潭柘寺游记 |
[游记]潭柘寺游记 |
2007-07-16 douban.com |
潭柘寺游记 怪道网上找来找去,只找到寥寥几篇游记,而其中正面描述潭柘寺的笔墨更是少之又少。就连朱自清的《潭柘戒台游记》也写的语焉不详。 等我从潭柘寺归来,细想游历的经过,也便觉得许多东西只能亲身去体验而不易着于笔墨。又或许潭柘寺只是那样一个地方,翠拥绿绕,鸟鸣山幽,香林净土,清净悠远,傲倨一隅,远离喧嚣。就像我在那里看到的名为“太平花”的小白花,盛开了一树,却淡淡的不起眼,只散发着幽幽的香气,清丽雅致。她只适合轻描淡写,而不可浓墨重彩。 对潭柘寺有印象,始于一个北京女孩子的介绍,被她不俗的名字而吸引,心里便有了个挂念;前段时间于余杰的书中读到他于暮春夜宿潭柘寺,身心在那里得到平静抚慰的感受,更是让我心动不已。于是,今天,一个随意的恰好风和日丽的日子,终于成行。 无限的绿色在脚下延伸,直到寺门。一直以来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盖因潭柘寺始建于晋代。一入寺门就被两边苍劲的古松所吸引,其后更有遮蔽天日,直入云霄的两株大银杏树,一曰“帝王树”,一曰“配王树”,均是两边对称分列。其下另有两株娑罗树,释迦牟尼便是于此树下圆寂。走到大银杏的阴影下,它低低的叶子已经盖过我的脸了,轻轻的抚摸它的叶子,仿佛它真能感受到我,觉得自己荣幸之至,与千年古树同呼吸,就好像每天看闪耀的星辰,感受几千光年前的璀璨一样。 寺庙的布局,照例是一进天王殿,一进大雄宝殿。天王殿里有那副著名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雄宝殿里的菩萨则是新修的,流金烁彩,而我惊异于两尊菩萨像(文殊、普贤)造型之美了,以前在别处并未有过这样的惊异的。菩萨脸盘圆润,低眉垂目,颔首微笑,手拈花枝,盘腿坐于坐骑之上。也许是因为如此崭新的缘故吧,只觉得这菩萨真美,太美了。我都奇异自己内心这巨大的震动。这里的大雄宝殿之后还有一座毗卢阁,供奉着五位菩萨。西侧另有一戒坛,去了这许多寺庙,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有戒坛,就是和尚剃度的地方。离潭柘寺不远的戒台寺号称是中国最大的戒坛。 西路有潭柘寺二宝之一的“石鱼”,相传石鱼身上十三块石头对应当时中国十三州,哪里有水灾就可以敲打哪部分,以祈求上天感应。而现在是可以摸石鱼的哪部分就可以医好自己身上对应的哪部分的病,然而要两块钱一次,比较恶心。再往西走,有西观音洞和老虎听经洞,那里还有一眼泉,是潭柘寺大小龙潭之一。这里还另外收三元,很没有意思,建议大家不用去花那个冤枉钱。 东路呢比较好玩,有流杯亭,有潭柘寺另一宝的“大锅”。流杯亭,在恭王府花园也曾见过,看来是古代文人经常的一种游戏。这里的流杯亭还要大些,做的样子也有意思,所谓“南龙北虎”,就是从南面看这个亭子里的流水沟槽,样子像龙;而从北面往过来又好像一只老虎的脸了。大锅呢则是原来寺庙里和尚煮饭的一个深达三米的大铜锅,真不知道谁能挖到这最好一口把锅的米饭呢?怪不得这少林寺的火夫中间还能生出高僧来。继续往东有东观音洞,居然也收三元,这次没有再上当。 从东观音洞往北一路走,途径歇心亭,可以上到整个寺庙的制高点——大龙潭。哪料这段路竟有好长,中间歇了多次才好容易走到了,也是一个爬山的好去处。龙潭却没有多大,但保留了一块乾隆来此游玩提的词。这里的空气无疑非常好,不落尘埃。走到半道的时候下面放的《大悲咒》便听不太见了,前前后后也不见人,空旷的山路,只有绿树为伴,朋友不知怎么想到《射雕》里面的渔樵耕读,说他们就适合在这里出现的。 买了一篮山里摘下的新鲜的桑葚,很甜,吃的我一手一嘴的紫色。一路下山,吃了一路,全为了山里人吹嘘他们的“绿色食品”如何如何好。买了土鸡蛋做的茶叶蛋,野菜包子(朋友说有家常做的味道,可见北方人对面食确有研究),沿路都是卖各种干货、野菜的,我们几乎挨个小摊子买过来。 下到山底,出了寺门,经人指点,才看到了所谓的“柘树”,只在庙门口有两簇。我原以为是如松柏一般的参天大树,谁知更像是灌木,矮矮的,宽大的叶子,结着绿色的果儿。要知道这虽不起眼的树可是潭柘寺寺名的来由啊。看到了“潭”我就巴巴的等着看“柘”的,直到玩完了,自己的好奇心才终于被满足。 可惜我们错过了住在寺内的机会。没能够亲耳听听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提及的潭柘寺的钟声,还有我想象的种种——夜晚的寺庙,暮霭中的寺庙和晨曦中的寺庙。这些只能以后再补。 我们甚至忘了带照相机,没有给潭柘寺留个影。可我想,读书的乐趣在于自己想象的参与,一旦变成影视作品又是另一种味道了。 |
转自:http://www.douban.com/review/1068568/27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