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一) |
[游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一) |
2007-07-21 ctrip.com |
潭柘寺 今年秋天开车去了潭柘寺,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再看中学时代去过的地方,都变成什么样子了。 第一次去潭柘寺还是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快1年了,停课闹革命已经把我们这些中学生折腾的身心疲惫。我于是和一个好朋友买了一张学生通用月票(那时是4元),开始了我们北京城的漫游。凡是通公共汽车的地方,我们都跑遍了,后来有人告诉我们,可以到潭柘寺玩,虽没有公共汽车直达,但可以坐郊区车(月票可用)到门头沟大灰厂,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那时年轻,心中从不知道惧怕,我们于是在一个春日就上路了。那时的公共汽车真慢,路也不好,也不知倒了几次车,终于到了门头沟的大灰厂。从这里我们开始翻山。 当时对潭柘寺地理位置一点不清楚,甚至闹不清楚它在北京的什么位置。这以后才了解,它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门41公里。我们为了抄近道,就沿着砍柴人走出的小路走。详细的已记不清楚,隐隐还记得,四周杂草丛生,山路不很好走。那时身体灵活,常常连爬带走,中午以后才到了潭柘寺。远远望去,檀柘寺隐现在群山间,有几分巍峨,有几分清幽,大小阁楼,层层叠叠,沿山依势而建,却也安详从容,颇有皇家寺庙的风范。走近才知根本不开放,我们是从一个小门中爬进去的。其实当时也对潭柘寺的历史弄不太清,只听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所以知道这个寺庙历史悠久,巨大的好奇心驱使我们不畏艰辛前来探幽,当时年轻气盛,有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儿。 今年我们是开车去的,不过苹果园地铁西200米有去潭柘寺931路汽车。现在已经是买门票的景点了,门票好像是60元。门前坐满了卖香、买山货的农民。我们因为来的早,人很少。望过去,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九座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量众多,自然环景极为优美。 潭柘寺始建于晋代,是北京地区历史最久远的寺庙,距今1600多年。自古便有“先有潭柘寺,后建燕京城”一说、因寺院后有龙潭,前有柘树,故得俗名潭柘寺,本名反而没有叫响。潭柘寺规模宏大,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北京城里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是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虽经损毁,又加修葺至今还有943间。 来到庙前,就见殿宇嵯峨。买一介绍,得知这里建筑布局分东、西、中三路。我们于是沿着中轴线向前走,只见中路建筑金碧辉煌,迎面是高大的牌楼,上书"香林净土","翠嶂丹泉",应该是潭柘寺的写照。过牌楼是一座白色石桥,就见灰色的山门,门额"敕建岫云禅寺"为康熙皇帝手书。门殿内塑"哼哈"二将,即二金刚力士高大威武。穿过山门,就是天王殿,,殿中供的是大肚弥勒佛。佛的后面是韦驮像,威风凛凛的,据说他位居四大天王、三十二将之首呢。两侧塑有四大天王。院内青松翠柏,有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氛。 寺庙的铜锅很著名,有一口在天王殿前,直径达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用的。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现在那里还有一口较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估计掉进去爬都爬不出来。据说一次煮粥能放米十石,要熬16个小时粥才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这两口大锅都有"漏砂不漏米"之说。也就是说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沉入锅底的凹陷处。淘米用的铲子,就像鲁智深使用的禅杖。可以想见,当年挥舞铲子的,一定是个力大如牛的胖和尚,想来真是有趣。 (此为山门) (大雄宝殿) (群山环护) (大锅) (天王殿)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8723029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