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行(三)大研阁客栈 作者:岁月无痕 行走丽江,给我印象挺深的就是各式客栈挺多。望着那满目古朴招牌的一个个客栈,迎风摆动的一面面长幡,使我仿佛走进了一个传说中的古老城邦。 到丽江的第二天,我换了一个客栈。那是一个偶然的缘故。 这天中午,我从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参观回来,吃过午饭,便到丽江古城的大街小巷闲逛。古老的街市,温柔甜蜜的《花楼恋歌》,使我郁闷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无影无踪。我似乎置身于天上美景,畅快无比。 当我走出古城商业区,穿过木府后院光碧楼向南踱去,发现了一个不太起眼儿的客栈。客栈门头上书五个大字:大研阁客栈。客栈的门开着,没有一个人,挺安静的,我便走了进去。 我穿过花廊,来到院子中间,才看到这是一个和古城中许多客栈一样的纳西族庭院式旅店。院中五彩缤纷的鲜花,把这个高原水乡中的小小客栈辉映得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小楼的门窗精雕细刻,花鸟图案相映成趣,栩栩如生。我正欣赏着,一个五十来岁的妇人走出屋来。经过交谈,才知道她就是大研阁客栈的老板。她说,这是一个新开张的客栈,房钱便宜。现在又是旅游淡季,价钱还可商量。谈妥了房价,我便到原住的客栈退了房,掂包来到大研阁住了下来。 由于是淡季,加之客栈又远离闹区,因此这时的整个楼上,只有我孤身一人,清静极了。 傍晚时分,老板请我与他们一起吃饭,我欣然接受了。饭后无事,我们便坐下闲聊起来。 老板姓周,叫周泽海,一个挺大气的名字,十八岁那年,周大姐从卫校毕业,被分配到攀枝花一个矿务局的医院里工作,一直干到退休,这才又回到了丽江古城。回来后,她不甘寂寞,想干一些事情,于是就动手改造了自己的住房,重整了院子,开起了现在的大研阁客栈。 “我的父亲祖籍在苏州。他十几岁就离开家乡,出外经商。经过千里辗转,备尝艰辛,来到了丽江,从此就把根扎在了这里。”周大姐向我娓娓道来。 在周大姐的客厅桌子上,靠墙摆放着她母亲的大幅照片,那是一个标准的纳西族老大妈形象。玻璃镜框里右下方还放有一张小照片,周大姐对我说:“那张小照片是我大妈,她已经去世了。当年父亲娶了大妈,她一直没有生育。于是父亲便又迎娶了一位纳西族女子,那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共生育了我和弟弟二人。如今,父亲去世了,母亲也已经八十多岁了,她和弟弟住在北边那个院子里。” 周大姐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玉龙雪山脚下的玉龙大酒店工作。我们正聊着,她母亲来了。老人家虽然八十多岁了,可身体还是那么硬朗,耳不聋,眼不花。说话清清亮亮的。她像每位纳西族老大妈一样,头戴一顶蓝帽子,身穿着典型的纳西族民族服装。这种服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背披“七星羊皮”,上面横镶一道黑氆氇或毛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五彩圆形图案,象征着“披星戴月”以示勤劳。羊皮上端缝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上搭过,在胸前交叉又系在腰后。由于老人家不会说多少汉话,和她说话可真不容易,还得周大姐充当翻译解释给她听才行。 我们在一起聊了会儿,大妈该回去了,我站起身来一面送她,一面祝她老人家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由于大研阁是一个新开张的客栈,知名度不高,生意清淡。为了多招揽些客人,把生意搞活,周大姐想拍一些照片,以便以后到车站去作宣传。这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拿出相机给周大姐的客栈拍摄了一组照片。客房、走廊、大门、院落,以及那一盆盆盛开的鲜花,翠绿的盆景,一一摄入我的镜头。 又到了晚上,一切收拾停当,周大姐像往常一样为我打好热水,让我洗脸洗脚,使我这个远方的游子犹如在家一般,倍感亲切。 洗去一天的尘土,洗却心中的烦恼,我躺在床上,手捧着弥漫着虚幻迷离的《消失的地平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