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2005温哥华洛基山八日游记(上) |
[游记]2005温哥华洛基山八日游记(上) |
2008-06-10 live.com |
0:32 | | 23 | | | 0 | 7月17日 回乡-----------写在离开加拿大的时候 从2002年的6月14号,到2006年的7月16号这四年的日子里, 我走过了生命里很重要的一程----留学加拿大. 这段时光对我未来的人生之路必定产生深远的影响.至少目前我是这么猜测和假设的. 此刻我正坐在温哥华飞往北京的班机上.这是一次单程旅行, 很有可能再也不会回到加拿大的土地上了. 此刻我百感交集, 籍这段文字记录这一特殊时刻以自勉. What did I get? 我得到了什么? 从表面上看是两纸文凭和两份助教合同.再往下看,结识了一批朋友和熟人,社团活动,以及游历美加两地名山大川, 八方州郡的见识, 这些都可以成为将来的谈资. 再往深了看就是行动坐卧, 衣食往行和待人接物中吸收的所谓的西方的世界观吧. 这个东西很抽象并且模糊. 从一开始接受到现在, 始终都是以我是一个典型性中国人为基础和依托的,无论精华与糟粕都吸收了个半斤八两.一直处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在人对环境有适应性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假设下,我想以后这些夹生的新思维,或者说怪思维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淡化,有的则会深深扎根于心底,终生受益或受害. 哪些要? 哪些不要? 我不知道. 来着看.生活在长线上不应该像计算机程序一样严密精确, 而要边走边想. 哪怕是瞎想. 不想现在对过去这四年进行总结和评价,为时尚早. 往后看吧. 对于我们这些到加拿大留学的人来说. 留下和回去是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选择. 我总体上从一开始就是倾向学完回国的,中间没有大的动摇. 就像好多人从一开始就想长期生活在加拿大一样. 走还是留, 对于在加拿大生活了几年的人来讲,利与弊都摆在桌面上, 不难梳理。我不认为走和留的哪一个选择是完胜的策略,此长彼短,鱼与熊掌也。只是看你爱吃哪口了. 基于每个人对加拿大和中国的现状评估和对将来的展望, 无论哪个决定, 我想每个人的理由大多数是相似的。我也当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理由来解释我的选择. 老实讲,很留恋加拿大,至少现在是。也许是时间久了,习惯了。留恋她良好的空气,整洁的环境,礼善的民众,景然的社会秩序和完备的公共服务。微观的看,我忘不了Tim Horton’s的Large, Double Double. 水边轮滑,BBQ等等.然而基于目前的认识和理智,我判断:这里不适合我。我要回国 ! 既然选择了回去,就要义无反顾,破釜沉舟, 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敢于放弃,勇于迎接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不能沫沫汲汲,身在汉营心在曹. 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心底里的阴影,在做选择和决策时才能少犯错误。长期呆在学校里,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有着与社会不和谐的善良。缺少磨练,在面对重大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能量不足。若锻得刀枪不入的黄金甲,修得腾云驾雾和三十六般变化的本事(like 八戒),学校里这些年只是入门,更多的考验正要开始。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让暴风雨来得TM更猛烈些吧! 回去后,有留学背景的人总是少数,周围的人会投来羡慕也有嫉妒的目光。在胜者为王和有钱能使磨推鬼的金元气息下,留学生并不比别人多三头六臂,在很多方面较没出国的人还有很多劣势。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父母的资助,以我个人的智商,至少在当时是不足以靠奖学金出国的。只是运气好. 并非天资超群。所以,要虚心的向优秀的人学习,取经。在主观上一定要打破出过国和没出过国的这种界限。让自已融入本来就是自已出生和长大的社会。对于一些没有能力改变的现状和事实,要接受,习惯。并要有准备做一些违反原则和冒风险的坏事以立身江湖。在没有绿卡和外籍的事实下,要明确这里是中国。你的常住地。你的家。自已根本不是什么“海龟”,就是到深海里游了一会儿,回家的小虾小蟹。所以不可自视高人一等,不可擅有优越感。别太拿自已当回事儿。少用或不用时间状语从句“我在加拿大的时候…./When I was in Canada…” ,西方相对的行为与言论的自由并不适合当前的中国国情,个性的释放要加上很多限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木秀于林,风必吹之。韬光养晦,含蓄内敛才是短线的正道. 留学的钱可以在家乡盖好大的房子,买好多牛,养好多鸡鸭。这是一笔买卖,但回报不是今年年底,而像是一笔定期存款,年年收息。所以调整心态和期望很必要,也很重要,不要梦想着一回国马上就可以坐在复兴门内或浦东的玻璃砖大厦里,手指一动,大小传媒争相报道并影响整个东亚的政经走势;也不可想着天天要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用晚饭; 要经常往返于伦敦,纽约,香港,在头等舱里和各路“蟋蜴鸥”谈笑风生。第一年要做的工作可能就是接接电话,发发传真,读报表,理数据,像个机器人一样在机器面前一坐一天,脚膝酸软,加不完的班,领三位数的月工资。更甚可能会参与在领导鞍前马后装下人和搬运,装卸车之类的体力劳动。还要和上上下下红黄蓝白黑各色人物周旋,保护自已。所以我向来对“海龟”变“海带”的说法和现实不屑一顾,解放思想,先挨打后吃肉;先装孙子,再当大爷。只有自已才能给自已一条生路。So: 耐得住心里的孤独与寂寞,坦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将是我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关隘。一年,三年,或更久。过了这一关,长了本领,强了脚力,前面应该会有一小块平川,会跑得更快些。留学的价值,选择回国的正确性就慢慢显示出来了。对此,我坚信. 把这个信念写下来,以备日后有难时翻阅以自勉. 以上的言论渲染着灰色的色调,把情况估计的糟些,我觉得这样想没有坏处。然而,回国也不都是阴雨连绵,寒风四起,也有雨后彩虹,阳光明媚,至少在很多物质文明方面是领先加拿大的。要充分的去享受。比如狗肉什么的, hiahia,想起来就眼睛放绿光儿. 差不多了,先想到这些。加航的婶婶开始发盒饭喽。 Go Go Go ~ 2006,7,16-7,17, 加航AC029, 温哥华->北京,国际空间某地. 23:05 | | 23 | | | 1 | 6月16日 , 今天第一次参加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会议. Video Conference.是面试,是面试别人,不是被面试.而且对方还是Professor哩.从心底深处传来的是一阵鬼笑hia,hia,你也有今天~. 温莎大学经济系正在对外招聘教授,不多,两位.即招临时工,又招长期合同工.目前有三十几个申请人,有五位最后入得法眼得到面试机会.我作为系里的Council Member也是研究生代表有幸参与了这次面试.下周还要有类似的几次网会,最后我们Council碰头综合评议向院里推荐,上面决定最后招谁.头一次作为学生可以对老师的命运有一点点的影响的权力,心中又是一阵鬼笑,但我知道这权力是全体研究生信任得来的.善哉. 网络会议和QQ视频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学校专门的媒体中心,上等的硬件设备保证了大屏幕图像清晰,音质也很好.有点像在现场听麦克风传音.会议对方是位于Deleware的Newark的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媒体中心.我在想以后有钱了,咱家也装一套~.我们系的头儿加上三位教授和俺今天会的这个申请人叫Aydede,土耳其人,四十岁左右,还算英俊,标准的中亚人的脸庞.英语略带中亚口音,但很轻,可以接受.很流利,也很标准.他现任职于美国特拉华大学经济系.他今天准备的lecture是很基础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题目是The Magic of Elasticity.主要讲了一下价格弹性的基本概念,辅以一些例子.主要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启蒙课.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他还是不错的,结构明晰,讲述的也很明白.之前之后他聊了聊他的研究方向,可以教授哪些课程,他现在在特拉华和以前在土耳其用谁谁的教材等等. 我有些拘谨,毕竟就我一个小学生,没问啥问题.就是简单作了笔记留着以后会上发言用.一个小时有余.会议结束.挺新鲜,挺好玩儿,挺土,我说我. 正好还有十天就要进行最后一门课的期末考试了.编筐窝篓,全在收口.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世界杯和经济学的关系.打好这最后一战.教我这门课的prof今天也参与了会议,我打趣说I assume that I can pass your course, so I have booked my air ticketfor goinghome.他说never known yet~哈哈哈,我们大笑.老头儿人很好,咱也别太过分是吧.好好整着.前几天一口气Cancel了三张信用卡,撤退的小幕徐徐拉开.过些日子,俺雇的费用自理的高级labor,俺伟大的娘就要来加拿大进行友好访问了,老实儿D,稳当儿D,把在加拿大最后的这些日子整明白儿D! BTW.昨天,14号.我来加拿大整四年.有个词儿叫岁月如梭是吧,形容时间快.真快呀.那一年,我看完中国对土耳其的世界杯的比赛,上火车去北京辗转来到这里.现在,又一界世界杯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从纯足球上来说德国并不是最好的,甚至被称作工兵式足球,线条很粗.身体多于技术,但可能是欣赏德意志这个民族,尤其是他的严谨吧,从96年英格兰欧锦赛开始,我就成了德国队的粉丝. 就像早篇<空间周年纪念>指出,这一年注定是转折的一年,真到了年中了,可是,我,好像,还没准备好........... 13:02 | | 14 | | | 0 | 5月10日 - May 8th, Double-Double. 一早从印第安纳/Indiana小城Merrillville出发向东南斜叉200余公里来到印第安那州首府印第安那波利斯/Indianapolis; 再向东南行进180公里,进入俄亥俄州南部最大城市辛辛那堤Cincinnati,一天之内跨两个州Indiana & Ohio和游览两大城市Indianapolis & Cincinnati. 两州和两市,此谓Double-Double/两双. 中午时分我们进入印第安纳波利斯城内,车子停在全州最大的会展中心Indiana Convention Center对面。这里时常举办国家和世界级的会议与展览,今天正逢Intel/英特尔全球科技工程年会。我们没有与会者的小牌牌,没法混进(当时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大厅里有上百人在享用自助餐),只能在外围转转,看看热闹。有各种肤色的来自全球的科技工作者汇聚于此。还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少年儿童,一队一伍,像是英特尔组织的科学启蒙性质的夏令营,我们先后看到来自泰国和哥斯达黎加的小朋友,统一着英特尔蓝色T恤衫,领队挥着各自国家的小国旗。印第安纳波利斯虽是首府城市但规模不大,缺少大城市的繁华暄嚣,代之于安静而整洁.这里民风纯朴,很多迎面走过的老百姓皆微笑致意,间或问候How are you doing?是不是这种城市气氛使得她受会议组织者的青睐呢?当然还有各级别的体育赛事, 记得早年中国男篮国家队来此参加过一届世锦赛。我们在南北四个街区,东西七八个街区的范围内步行,边走边拍,看过几座银行的玻璃大厦,几个庄重的省市两级衙门府,似乎少了在芝加哥的那种兴奋,可能是因为城市小,两个小时基本走遍最中心地段,但主要的是Indianapolis给我的印象就是没有什么特点,很普通,也许过些年再提起这个地方,我似乎不会想起来什么.至少是想不起来什么建筑。不过,说起印第安纳步行者(Indiana Pacers—NBA球队)我或许会想起Pacers这张城市名片。取了车子我们来到城东南一角的步行者队的主球场: Conseco Fieldhouse. 和美联中心一样,我们吃了闭门羹。也许是因为步行者已经被淘汰出了季后赛,礼品店的06赛季版的纪念品五折抛售。离开球场,我坐上驾驶位子,出城向辛辛那堤开去。 傍晚时分,日已偏西,我们到了Cincinnati, 来之前,对这个城市的期望值不是很高,可进了城发现,不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Skyline,都有模有样,比起Indianapolis好很多。俄亥俄河/Ohio River穿过辛城南端,河上有桥梁五座,像是个小型桥梁博物馆了,有彩虹式的,有蓝灰色调的钢架公路铁路两用的,有鲜黄色钢架弧形结构的,最经典的要属兴建于1867年的John Roebling Bridge了,我猜想应该是俄亥俄河在辛辛那堤河段上最早的桥梁了。她简直是纽约布鲁克林大桥的微缩版——双桥堡斜拉式。我们沿桥的人行道从北岸步行过桥,过了桥,也就是过了俄亥俄河,就是肯塔基州/Kentucky的地界了,是一座小城叫New Port.没有高大建筑群. 这里应该是我们本次旅行的最南端了——俄亥俄之南,肯塔基之北. 在北岸,桥入口的两侧对称位置,河边上各有一座非常宏伟的露天球场,一个是棒球场,一个是美式足球场,各自的看台少说可以容纳两万人. 从河边的一号街,向北步行回到我们停车的七号街,取了车已经近晚上九点了。出城向北边的小城Dayton开去,这附进有美国中部重要的空军基地和国家空军博物馆。后者也是明天的要点。在Dayton南的公路边上“超八”汽车旅馆住下,至此,我们的旅行已过大半,前几天的西进,南下到现在的北上开始了返程的下半场。So far, so good, right? May 9th军史速成& 城市快餐! 位于俄亥俄州Dayton的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收藏了从一战到冷战各时期美国空军的主力机型三百余架,还有少量航天设备和机载导弹。博物馆占地面积不小,像中小城市的机场大小,从远处看三栋硕大的半圆柱型机棚样的建筑构成了博物馆的主体,事实上,那就是机棚,也可以说是展厅。在入口处有一个牌子很有份量的写道 We are the keeper of their stories! 三个大展厅按着时间历史顺序,分为Early Years, 一战,二战,韩战,越战和Cold War以及Modern等几个区间. 我们也是按着这个顺序,一路走过,看过,拍过,把美国空军历史快速的学习了一遍。此谓“军史速成”! 因为我在军事知识,尤其是飞行器方面的知识的匮乏使得这次参观的效用打了折扣,还好大米的航空知识相当丰富,边走边给我介绍,让我受益匪浅,些许弥补了一些遗憾。大米频频放出大量信息比如飞机绰号:“地面手术刀”“黑寡妇”“小胖子”等,还有出产年份,谁是谁的改进版,哪个样式参加了哪次战争,谁是超音速,谁有什么特性等等。比看英文说明来得快多了。一些常常在电视上,新闻里听到的非常熟悉的机型名字,比如B52,B2,F117,F15/16,今天都看到真家伙了,都是空军退役战机,比电视上看和看模型要来劲儿得多。还首次明确了有一些听说过的军火商的名字,比如洛克希德,马丁的英文拼写.波音,麦道的民航客机看过,坐过很多种,但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么多他们的军机产品.原来他们黑白两道儿都走呀~ 有几架飞机看过令人难忘,一方面是因为战机本身优良的性能或突出的特点,更主要的是它们记录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比如那架编号77的B-29绰号"空中堡垒"的轰炸机在1945年8月6号凌晨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枚绰号"小男孩"的原子弹,直接促成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战结束。机前的说明板对这架轰炸机的标注就是The aircraft that ended WWII./二战终结者. 尽管馆内有多处标志提醒游人Do not touch the aircrafts/不要触摸战机,我还是偷偷地摸了一下这架抗过日的英雄战机。当然还有"小男孩"(模型).除此还有一架曾经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服役,会同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贡献。旁边有一幅油画表现了两个中国百姓用轿子抬着负伤的美军飞行员,还有一幅典型中国式的画匾,是福禄寿星肖像,这是当时的“中央银行衡阳分行”送“大美利坚国空军”赞扬其对日本领土轰炸的留念。这几件展品一下子拉近了我这个中国人和美国空军那段历史的距离。当然也有一些看着不舒服的,比如在关于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那些战机的宣传片里提到了他们对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打击。 一些近代才退出美国空军队伍,有的还正在服役的较先进战机,更能引起我的兴趣。他们不仅早已突破了螺旋浆到喷气式的脱胎换骨的时代,更在战斗性能,自我保护方面取得长足突破。比如B2,F117隐形战机,外型独特,材质特殊,还有无人驾驶侦察机,机头或像海豚,或像鸭子。完全颠覆了我脑中的传统战机外形的概念。除此这外,这里还展出了少量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英法,及俄罗斯研制的战机,如米格系列。尤其是米格看着很亲切,让我想起在国内的公园或市区广场上见到的我空军捐赠当地的退役的米格裸机。在馆里三个小时,我们拍了近五百张照片。长了不少见识。老实讲,一方面叹服美国空军的整体实力,仅是这些退役的或相对旧的机型就足以说明美空军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上的强大优势; 一方面也为咱们空军硬件上的差距担忧。中国空军,以及整个军机制造业还要加油啊!
|
转自:http://bailinhut.spaces.live.com/Blog/cns!580F5CFFF50D229E!20144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