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南游记之六(束河古镇 |
[游记]云南游记之六(束河古镇 |
2007-07-28 taobao.com |
在丽江古城西北面,有一片古老的村落,静悄悄地恪守着那从古时候就沿袭下来的一片古老和沉静。它就是束河古镇,丽江古城明清建筑群的一个外延村落群。 在来云南之前只听说有个叫丽江古城的地方,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却从未听过“束河”这个名字。只是与当地人闲聊时无意间得知的,同时,一张束河古镇照片中古老的房屋和墙壁吸引了我,仿佛那里充满了无数的沧桑和历史。 吸引我前往束河的一张老照片 束河也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据记载明代纳西族木氏统治时期称为“十合院”,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中记载道:“西瞻中海,柳岸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合院。”后改名束河,据说是因为发源于该地的青龙河蜿蜒如带地流过该地各个村子,因此名束河。 束河集市有四条巷道从束河向四面延伸而去。向东的一条通过丽江古城,往南的一条通往中济行政村,往北的一条通往白沙行政村,往西北的一条是过去通往迪庆藏区的要道,即著名的“茶马古道”,随着这条古道,翻山越岭,走进过去藏客们在返回藏区前把他们的马放养得又肥又壮的文海大草甸,那儿有一个高原湿地湖,有黑颈鹤等众多鸟类在那儿栖息。 在丽江,人们称那些常年奔波于茶马古道,与藏人做生意的生意人叫藏客。有两条古道沿着清澈的小溪前行,这两条道都是茶马古道上的要道,殊途同归于藏区,行程近六千里,需一百多日。在过去的岁月中,这两条道上走过多少浪迹大江莽原、高山深峡的藏客。 束河地少人多,闯荡江湖,靠一门手艺走千里路、吃百家饭就成了束河人的一个重要传统。久而久之,茶马古道上,产生了一批靠皮革手艺起家,继而发展成大商家的束河藏客,束河村也成为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些束河汉子走康定,下昌都,闯拉萨,进印度。束河人在茶马古道上发达而在拉萨、西昌等藏区设号经营的有十多家。不少浪迹大江深谷荒原高山的束河藏客与藏民结亲,在家娶一个吃苦耐劳的纳西老婆,在雪域高原也娶一个藏族娘子。在那个将头别在裤腰带上走雪原的冒险年代,这些束河汉子的多妻是婆娘认可的,当地人也认为这并不违背“规矩”。如今,这些束河藏客生养在纳西王国和藏区的后裔们,相互走亲戚,串门,保持着和睦的关系。 古老的束河 乘车来到古镇的入口,面前出现的是一幢幢新建的待租的纳西风格房屋,走了好久依然如此,不相信这便是照片上的束河,于是一路打听,沿溪流而上,终于来到一个也叫四方街的地方,与丽江的四方街相仿,街面用五花石和花岗岩铺成,几百年的风雨日蚀,斑痕累累,深浅不均,凸凹不平,东南西北四条街路延伸开去。与丽江不同的是,这里的四方街少了游人如织的热闹,少了街边的店铺和家庭作坊,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清代和民国年间著名的丽江四大集市之一。恰巧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雨中的古城老巷,更显恬静;弯弯曲曲的石路,浸透着雨水,更显五彩缤纷;源自九鼎龙潭和坡底小潭的小河欢畅地从四方街的一侧流过,其清洁和清澈的程度远非丽江古城的溪流所能比。 曾经的茶马古道 四方街有一条街道弯弯曲曲向西延伸,原以为是更多的房屋,几条岔路,可出乎意料的是没走多远,出现在眼前的竟是一座宽大的石桥,当地人叫做“大石桥”或“青龙桥”,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桥下是青龙河的潺潺流水,不急不缓仿佛诉说着许多古老的故事,河边有茂密的白杨树和柳树,远处山峦映衬着一幢幢青瓦土墙的房子。走过石桥,是几家店铺,货品不像古城里的那样琳琅满目,转过街角,是一条幽静的小巷,一侧是富有特色的旅馆和酒馆。恰逢一对情侣模样的青年男女坐在小店里,品着当地的小吃,酌一壶清酒,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轻声细语地交谈已显多余,默默无声地体味小镇的宁静,任由心与心的沟通,怎不让人羡慕。 此时,包里的电话不合时宜的响了,平时听来悦耳的铃声显得那样嘈杂刺耳,是同伴催促的电话。于是只好匆匆告别束河,再回头望望,看一眼幽静的小巷,宽宽的石桥,清澈的溪流,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勾勒出那里小店的轮廓,五花石路的颜色。也是从那一刻起作了一个决定,明年要再游丽江,不是为了闻名遐迩的“丽江古城”,也不是为美丽神奇的玉龙雪山,而是为这个无意间拾得的小镇——束河。听说政府正在着手开发束河,来时看到的那些待租的房屋不久就会成为琳琅满目的店铺,用不了几年,这里就会被打造成第二个丽江古城。而我想驻足的小镇只是印在脑海中的一张发旧的黑白照片,没有任何颜色的点缀,再来感受这里的小雨 |
转自:http://forum.taobao.com/forum-53/show_thread----8593146-.htm29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