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束河古镇 |
[游记]束河古镇 |
2007-09-10 bokee.com |
束河古镇 溪水·客栈·古桥·三眼井 从没享受过这么恬静又活力、古朴又浪漫、雅致又清新的早晨了。 时间是八月的七点钟,郦江还在睡呢。一个人走在郊外,怀疑自己重回童年的外婆家。远处是雪山朦胧,近处是绿野青青。闻着淡淡的青草味,听着虫鸟的呢喃声。 看见束河的大门了,“铃铃”,迎来扛着锄头的农人牵着挂铃铛的牧牛。门前两桃树花正红,花后一个青瓦白墙的“江南古镇”映入眼帘。 古老的房子,红漆雕花精致的木门木窗;光滑的石板,岁月淘洗的杰作。古街未醒,是否正做着弯弯曲曲的随时光变幻的梦吧,如同这长长悠悠的小巷弄陌。我被这古朴和雅致吸引了,举着相机随意地按快门,没有游人遮挡视线,也不把自己放进画面,该有多纯粹原味和清新宁静哟。古街不停地随着我的脚步换景,摆足了姿态,让人手足忙碌,我干脆让相机休息了,眼前的一切够让我目不暇接。 看,溪流转悠在街上欢快地迎接我。水柔婉晶莹,虽不是在山涧中,却操守着原生的纯净质地。它们一路上从不歇脚,执著地沿着一个方向流淌,轻吟浅唱,悠闲绵长。青草在水底招摇,红鱼在那儿嬉戏。 街面越来越宽,分成几道,溪水也随之分道,忽然来到一个两条溪水并流的街面,溪流间架着木桥,两“岸”亭榭楼台,我在亭子里坐下,见亭前有路标,写着“水上巴黎”。这名字颇让人有崇洋媚外的味道,不过一看两岸的客栈,虽是徽式的房子,里面却氤氲着咖啡酒吧之类的洋味。 看见客栈,发现自已忘了先找个下榻的地方了。客栈随处有,豪华的有那些徽式的大房子,但我更喜欢那些两层楼的木房,它们才是地道的纳西木屋。客栈本身就是一道道景致,门都开了,我一家家地窥视过来。发现这些房子酷似北京的四合院,只是层次简单点,一般三面设两层楼房,一面就是门楣。客栈的门前即接待客人的第一位置,往往设一茶酒吧(或咖啡厅),主人就先在寸方之室做足味道。其一,向顾客打“招呼”绝不马虎,大多是门前故意写着懒散散的只句诸如“发呆,看书、喝茶、听音乐”或“绿林客栈急召老板娘”等诮皮话,而漂亮活泼的东巴文更是这里独特的景致,几处影视剧拍摄地就大挂剧照(如《一米阳光》、《玉观音》)来吸人眼球。其二,窗棱处一定挂东西,绿色滕蔓、鲜花瓜果、工艺品……有的干脆是草帽蓑衣铃铛马刀。其三,是柜台桌椅的陈设,有茶有洋酒有咖啡,再配上音乐和书籍。总之,主人把自己的性情,在这小小的茶酒吧淋漓挥洒,有的很民族,有的很西洋;有的很古典,有的很时尚;有的很朴素,有的很玩酷——可谓风格鲜明。有一共性,就是“自然质朴”,奢华矫饰是没有发挥余地的。花草尽其原生态地生长,不同于城市宾馆内的盆景,即使是工艺品,质地也是草、木、竹等,房子的墙面、桌椅一略是未经油漆的原木。穿过茶洒室,就是天井。云南四季如春,纳西人家更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令人狂喜的是,溪水有时穿过一些院子,那院子不但绿树成荫或匍匐满枝,还溪水潺潺,真是一个居家过日子却不离尘世的桃园之院! 水招我走到一个四方形的街,一问这就是镇中心的四方街。往前走几步,是一座桥面滑溜溜的石板桥,传诉着古镇作为茶马古道之驿站和纳西族最早的定居点的沧桑历史。桥下一条十多米宽的溪河,这就是束河吧。站在桥上看风景,另是一番天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远处油菜花灿烂着,近处桥脚下一晒场,酷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草场,空旷苍凉。走下桥一排街坊,依山傍水。一阵“叮当”响,马车载着游人毫无忌惮地在门前蹓过,溪水淙淙间,河岸一边躺着一块块菜地。菜地间小道照样是石板路,我情不自禁地在菜地间转悠,忽看到几个人在一长方形的水池边洗菜。水池约半米深,从高到低分三层,每层为一个正方体,原来是我早就想亲见的“三眼井”呀!看着井里清澈的水从高到低流着,不得不佩服纳西人的聪明,真想拔几株菜在这里洗洗,再拿到客栈煮了吃。 走出菜地,在街的尽头有一潭水,见标有“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潭周绿柳垂地,翠柏高耸,泉水碧澈,游鱼悠悠。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原来,就是这潭里的水,被疏引到整个古镇,赋与古镇以灵性,漫游纳西人家。仁者乐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是我们家乡的水,也被这样地疏理,又被这样地珍惜,我们的生活该添多少的柔美温馨和纯净灵动啊。 粗茶淡饭·七夕·古乐 对古镇阅读了个大概,终于想起要找个卧居的地方了。我顺着水流,摸进四方街附近的一条巷内,这条巷中间是束河博物馆,博物馆对面有一家“粗茶淡饭”客栈,我选此落脚。 客栈古朴又清洁,这投合了人们怀古的情结,也满足了居住舒适的要求。老外们光顾不少,他们爱喝老板磨的咖啡。茶室布置(兼餐厅)很简朴,而最醒目的是墙上琳琅满目的照片,都是客人留下的纪念吧,但有一个女孩的玉照最多,一问才知那是老板的千金,原来女孩高中毕业来郦江玩,像许多游人一样,被这地方迷住了魂,呆着不回家,干脆把自己的父母(来自福建)拉来。其实,这种由游人自觉转化为主人的因缘,恰是郦江自上世纪末被发现走向繁华的一条独特发展之路。 老板夫妇的性情与“粗茶淡饭”的名字很对号,老板热情诚恳,老板娘朴实贤惠。我刚进门时,发现相机闹了别扭,老板立即把女儿的相机拿来借我,我扭不过老板的一片诚挚只好接受,心里特感动。 第一天,老板就邀我们客人吃晚饭。饭桌坐定,我发现他请的可谓是“师生宴”。客人共八个,一个是陕西大学里的女讲师,一个是天津一所中学的女音乐教师,一个是商人“胖子”,他们已在“粗茶淡饭”呆了一个多月了,明儿两个女教师将离开,而“胖子”将留到最后,他说生意场上拼得心烦,出来后实在没决心回去了。另外是两对刚大学毕业的男女学生,一对来自四川,另一对中男生是我的同乡,女生是山西人,他俩将去攀枝花志愿做中学教师。晚宴很丰盛,老板做“主持”,让我们一边吃一边搞节目,自我介绍、脑筋急转弯、对对联、猜迷、唱歌。更多的是畅谈,同是天涯出游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最后,音乐老师跳起了藏族舞,夜宴在欢歌笑语中进入尾声。 第二天晚上,重庆的男生已回家,那女孩也和我是孤单一人。老板又请我们两人吃晚饭,让我俩感受在亲人家里一样的温暖。饭后,俩人相伴去逛街。束河的晚上比之白天犹如浓酒,灯火璀璨,热情似火。“水上巴黎”处,纳西青年邀游人尽情对歌,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袅袅的歌声,绕过街巷小弄。“四方听音”的“七夕情人节”歌舞会更煸情,“四方听音”是个四方广场,最前面有个戏台,纳西人爱音乐,常在这里奏乐唱歌跳舞。今晚的演员就是所有想跳就跳的人,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心情就是选择。素不相识的人们手拉着手,围成圆圈,篝火在圆心欢跳,映红了每个人的脸。主持晚会的纳西姑娘,一会儿放声歌唱,一会儿传授舞步,小伙子们在旁边环绕,老人们(妇女)舞步稳健,纳西乐在空中飘荡,“啊哩哩,阿哩哩……”在耳边引绕,听不懂歌词不关啥事,那高亢激越的歌声,那风情万种的舞姿,足以撩起人们万千思绪。游人忘却自己是异乡人,中年人感觉自己是青年了,金妹们(纳西语姑娘)忘却了羞怯,扎西们(纳西语小伙子)感觉自己真帅。一层,二层,三层,人越来越多,圆圈的层数越来越多,圈子也越来越大,把广场围满了。 我暂停旁观,发现舞步与内地跳的免子舞相似,每一种都很简单,而看看纳西小伙子和老人的舞步,看不出什么技巧上的讲究。这就是纳西舞,简单明快,跳舞本是一种心灵的渲泄,肢体的简约使情感的表达奔放自如,无拘无束! 我不久溶入这热烈的表演中,直到脚酸腿软! 舞罢回四方街,那里也有一圈纳西老妇人在自得其乐地跳,白天辛勤的她们,晚上是属于她们的良宵。十来个老头正地旁伴奏,很投入,他们可不是卖艺的,纳西古乐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有理由为民族自豪,有劲儿共享音乐的快乐。此刻我发现自己对纳西乐已不陌生,跳舞时音乐已灌进我的耳膜,直觉告诉我古乐的独特魅力——崇高、真诚。夜已深,但我舍不得离开老人们。听着听着,发现苏轼的宋词《水凋歌头》、民歌《茉莉花》,我向老人请教乐谱,原来,他们弹的以古诗词为主,特别是宋词,如柳咏的《雨铃霖.寒凄切》、岳飞的《满江红》,也有元曲如张养浩的《山坡羊》,当然民歌和流行歌曲也应有尽有,看来老人们很会承古纳新,让古乐像古镇的溪水一样鲜活有生命力,长流不息。受观众欣赏自是乐事,老人邀我为他们伴唱“共乐”,我欣然答应,选了首《梁祝》,悠着嗓子柔婉地唱起来,没想到老人拉的曲子比我唱的更凄婉动人,我被感动地忘了歌词,反复了几句,只好让步,听老人把曲子弹完。最后,我向老人们由衷表达敬意行礼道别。 晚上难以入眠,索性写了两首打油诗,表达对客栈的真诚情意,准备明早抄在茶室的留言册上。 清晨,静谧如在世外。早早醒来,站在楼上,看青天,看屋顶。楼板吱咯吱咯地响起,别人也起床了。我走在楼梯上,楼板咿呀咿呀的,新的一天生活就这样奏响。小狗还在睡懒觉呢,我已坐在桌前吃米粥,边吃边与老板夫妇聊天,听他们谈福建、谈宁波、谈郦江;谈儿女、谈天气、谈世道。 茶马古道 客栈对面是束河的博物馆,在这里我略知茶马古道的历史,观赏云南沱茶。 茶马古道源于茶马互市,即以茶叶交换西蕃的马匹。早在唐代,这种互市便在唐与吐蕃开始了,到了宋代进一步发展,明代达到了繁荣,直到民国。 西藏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那里的居民常年以奶内糌粑为主食,果蔬甚少。因此,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主要靠茶叶来补充,茶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藏族有一古谚语翻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然藏区不产茶,内地所需的骡马又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便应运而生。 茶马古道就是一条以运茶为主的商贸通道,当然,不只是茶叶,来自川、滇的糖、布、线、粉丝等到生活日用品,而来自康藏地区及周边国家的马匹、皮毛、藏金、藏红花、麝香、贝母、鹿茸、虫草等也随着这条路,流散到滇、川等地。 博物馆的墙上挂着一张大地图,清晰地显示了茶马古道的路径。它穿行于今滇、藏、川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外围可延伸至广西、贵州等省,国外则直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到南亚、西南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可见,它不但是中国藏区连接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也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融合的走廊。 地图上还标明了丝绸之路,两条路线一对比,丝绸之路向西北,茶马古道向西南。而两者以独特的文化个性在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到的作用难分轻重,因此,现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所谓“丝绸之路”应有两条,一条北向,一条南向,即原来的“丝绸之路”称为“北丝绸之路”,而“茶马古道”就称为“南丝绸之路”。这种称法我认为即形象又贴切。 展厅中央放有一个立体微塑展品,形象地展示了马帮所穿行的从横断山脉延绵的皱褶中入了青藏高原的地理状况。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约两千公里,几乎贯穿整个云南省,不少路段地势十分险峻,单程一趟需三四个月,想马帮一步一步风餐露宿地长途跋涉,商旅之艰难不亚于上蜀道吧。 由茶马古道自然引出云南的茶,表演茶文化的姑娘在泡茶时给我们介绍云南沱茶。沱茶又称普洱茶,滇南之茶均集散于普洱府、然后远销各地,故以普洱茶为名而著称。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分为散茶和蒸压成型两大类,后者经拼配、筛制、发酵、蒸揉而成依形状不同,分为碗形的普洱沱茶,长方形的普洱砖茶,和圆形的七子饼茶等,畅销港、澳和东南亚,以及法国、日本等地。近年来经国内外专家临床验证,云南沱茶具有降血脂,促进新陈代谢、平衡和节制胆固醇的奇效且无副作用,有减肥茶、美容茶、益寿茶之美称。 姑娘开始向我们表演茶道技艺,那娴熟的动作,与中原好多地方的茶艺大致相同,看来在中国,无认论走到哪里,茶叶虽不同,但茶文化都一脉相传,因为这道茶传得历史悠久又地广天远。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meilinxiaoxi.bokee.com/tb.b?diaryId=17824833 2007.8.1821:03作者:梅林小栖 |
转自:http://meilinxiaoxi.bokee.com/viewdiary.17824833.html4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