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梦回台南-台湾游记旅游攻略

[游记]梦回台南-台湾游记旅游攻略

2007-07-28    086trip.com

台澎四百年的沧桑历史从何说起呢?我想最好就是台南了。台湾的历史起于台南,台南的历史起于安平,安平古称鲲身,又称台窝湾,是台湾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也是“台湾”一词产生的肇始。她曾经历过海盗和荷据时代,栖息过流浪者,也满足过探险家的猎奇心理。她曾经历过明郑时期,多少英雄在这里面东而泣,最终折戟尘砂,送走了明王朝最后的一缕落日余辉。她曾经历过海禁与移垦时代,收容游子乡愁和离民悲歌。她更经历了近代的日据时代,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交织着壮志未筹的无奈与凄凉。复杂的经历让这个孤悬海外的游子不知所措,荷兰人来了又走了,毕竟这里与他们的祖国差距太大,注定了他们是匆匆过客,接着是郑成功,拖着大辫子的满清人,日本人,民国人,所有的人都说我是你的亲人,我是你的祖国,台湾迷茫了,不知所措了,复杂的经历培养出这个游子太多的叛逆与不羁,然而又有谁能真正了解她复杂内心深处的不安与惶恐呢?我来了,就在这骄阳似火的冬日里。

我的台湾之旅还在继续,台南离高雄很近,45分钟的车程,又是了解台湾历史的最佳去处,当之无愧的成为我今天的目标。今天的旅途是一次完完全全的文化之旅。莒光号不比通勤电车,更有出行的味道,出了火车站就感到了历史的厚重,这台南火车站建于民国前四年,也就是1907年,典型的日本近代兴亚建筑,尤其是他的大门和门厅样式,我在大连经常见到,在某种程度上说,近代的大连和台湾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毕竟同为落难的七子。火车站内的味道和大多数大陆的火车站很相似,总让人产生某种错觉。出了火车站我,更加迷茫了,台南的古迹众多,可是从网上得到的讯息却太少,手上只有一本大陆出版的台湾旅行手册上附带的一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地图,我就这样在台南火车站的广场上不知所措了五分钟。还好我的普通话与正宗的台湾国语没有多大沟通上的困难,台湾的古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在中区,大多可以步行到达,另外一部分在安平区,比如亿载金城和安平古堡是要乘公车的。

第一站是成功大学,台湾最好的大学是台湾大学,而这座以郑成功的名字命名的大学在台湾也是相当不错,堪称南台湾最好的大学了。成功大学就在火车站的后面,校园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也漂亮很多,因为时间紧,只看了他的一个校区,一派南国风光,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应该是件很惬意的事情,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那两株草坪中间的榕树,来台湾之前我是没见过榕树的,而像这样矗立于平地,姿态完美笔直的更是头一次见到,一直认为这种榕树太过完美是不存在的,今日得见着实吃了一惊,草坪的无垠更衬托出榕树的幽雅。看着校园中来来往往的莘莘学子,我回想起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也再一次真切的感觉到我的大学生活已经结束了。成功大学的底蕴让我想起了距此不远的台南孔庙。

孔庙在过去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教中心,所以什么地方建有文庙就说明这里曾经深奠中华文化的根基。台南的孔庙堪称全台湾的文化发祥地,“全台首学”的称号于他当之无愧。1665年郑成功的参军陈友华提倡在此建孔庙兴国学,康熙二十三年分巡台厦道周昌,台湾知府蒋琉英修建,稍具规模,更有康熙御笔的万世师表匾额,定名为台湾府学,光绪十三年改名为台南府学。岁月的变迁,历经明末的动荡,清朝的移民,甚至是日据时代,儒家文化的根基都已经深深的植入了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文化的融合正是两岸水乳交融的基础.虽然这大成门自从建立开始就没有过状元经过,但是至少祭孔时候的肃穆也让曾经蒙昧的原住民感到了身处中华文化圈的优越感。

夏天的喧嚣仿佛与这里无关似的,尽管外边骄阳似火,许是因为庙内大树参天,却有某种少有的惬意与清凉.这文庙建在台湾岛上也增加了些福建妈祖庙的特色,较之北方的文庙少了些许庄严,多了些许色彩和亲和力.祭孔的繁文缛节我是不在意的,我一直认为这祭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部动态的孔子本纪,孔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已经超出了任何历代的帝王,本纪,有些屈就他了,既然如此,这大成殿于我也空洞了许多.。特别注意了一下那檐头,象征有教无类的恶鸟邸鹗,宽容也许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太多的宽容却往往容易被别人认为是软弱,有教无类是对的,但是是否所有的人都是可教育的呢?人的固执往往是难以以言语,以教化来化解的,尤其是当这种固执是族群性或者国家性的时候,我想我知道自己在说谁,很巧,同行的正是一个日本旅行团。团员年龄都比较大,我想其中有很多都是在这片土地上拥有童年的吧.他们能够在这种相对的异域文化中找到什么呢?明伦堂中的大学提醒每一个从此经过的人立身处世之道,然,随着岁月的变迁,又有多少人会在意什么礼义廉耻呢?魁星楼见证过中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辉煌,礼门义路却同样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如台湾海峡潮水一样退去的今天,那未来呢?谁知道。

有一个人的名字是要永远与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延平郡王郑成功,有一个地方,到台湾是不能不去看的——

延平郡王祠.现在的延平郡王祠已经不是曾经的开山王庙了,传统的北方式建筑也很难让人体会曾经的福州建筑所传递出来的当地人对郑成功的崇敬。对于郑成功,大陆的史学界一直是抱着辩证的态度去认识的,一边肯定了他驱荷复台的历史功绩,但也对他的矢志孤忠,他的延明正朔颇有微词。其实历史这个东西是很难说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同样的行为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会有不同的评判.很难说孰是孰非.就从当时的观点来看,我认为郑成功是个完完全全的民族英雄,荷兰人固然是要驱逐的,然而满清又何尝不是呢?留发不留头,是汉民族的奇耻大辱,好在只是外表而已,中华传统的文化延续了下来,否则看看史学家还有什么借口来说什么祖国统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微妙的一个朝代,中国多民族的国家体系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但是他又不是一个汉民族为中心的朝代,太多的悲欢离合就因为这个原因才发生,将近300年的时间足以让忠奸混淆,是非模糊,于是乎,还历史本来面目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听说马上就要修清史了,台湾一定会成为一个重点,郑成功呢?这次会怎样界定他呢.拭目以待吧。

历史在台湾这个岛上仿佛特别的怀旧,如果说荷据时期和日据时期的相似性有些牵强的话,那么大概没有人会否认明郑时期和民国时期在环境上的相似性了。据台者都曾经是大陆的统治者,也都恰逢改朝换代,外敌入侵.曾经的辉煌转瞬即逝,剩下的就只是望洋兴叹了,郑成功和蒋中正都曾经试图反攻大陆的,也许他们踏上这孤岛的那一刻根本就没有预料到自己会永远长眠在这里,他们看习惯了锦绣江山,当然会向东而叹了. 延平郡王祠正门书写有前无古人,却让我想到了他的下句—后无来者,难道真的是冥冥之中的某种巧合?这台湾岛上终究是会有后来者的.比如蒋介石。祠内还悬有蒋介石手书振兴中华匾额一块,时间是民国39年,也就是1950年,想必是他刚到台湾的内心写照吧,可是振兴中华真的需要党派的争斗吗?都是中国人,历史选择谁不都是一样的吗?延平郡王祠门前立有一座石坊,上书忠肝义胆,国民党的党徽跃然其上,也算是某种远年的响应吧。我是幸运的,可以在这里不带有任何偏见与政治色彩的缅怀郑成功,政治上看开些也许更能够化解所有的恩怨,毕竟台湾海峡阻隔得了仇恨,却阻隔不了文化的共通。

说道郑成功还有一个人不能不说,那就是郑成功的母亲,其本是日本人,姓田川后改姓翁,田川氏对郑成功的影响是很大的,明亡之时,其因不愿受辱于清军而愤然自缢,这更坚定了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决心,国恨家仇,怎能不报,此时我想到了吴三桂,也想到了史可法。一个日本女人,为了本不属于她的国家而献身,日本女生身上的某种特质真的是让人难以捉摸的。可以说她间接的改变过中国的历史,至少是台湾的历史。台湾,难道从明朝开始就注定了要徘徊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吗?

“一柱擎天赤手转乾坤撑起东南半壁,孤臣复国丹心昭日月留垂忠义千秋。”郑成功在复台后一年就死在了安平的王城,那一年是南明永历16年,也是清康熙元年,这一来一去,仿佛是历史的巧合,郑成功之后其子郑经,其孙郑克爽先后延袭延平郡王位,拉开了明郑23年郑清对抗历史,南明的历史是很复杂的,大多数的看法是朱由检煤山上吊之后明朝历史就已经结束了,但是由于郑氏的存在,生生的将南明的历史拖到了康熙22年,南明结束了,康乾盛世的大幕也拉开了,反清复明也走到了尽头。

台南真的到处都是古迹的,出了延平郡王祠赶往五妃庙的路上,竟然不期而遇台湾府残垣南门段遗迹,康熙平台湾后,在台湾设立了台湾,诸罗,凤山三县, 凤山县城旧址现在在高雄市,我也是不期而遇的,这段残垣就矗立在街道旁边,与周边环境融合的很融洽,走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周围只有蝉鸣,燥热中古墙却默不作声,沧桑中透射出尊严.走吧,继续前进,不要打扰这份难得的寂静。

还要说南明的历史,正史里面是不大能够提到这些的,因为清朝取代明朝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某种必然了,虽然在康熙朝初期反清复明的大业还如火如荼.但是随着康熙平定三藩,平定台湾,更由于满汉文化的不断交融,难分彼此,到康熙中叶已经没有多少人再提什么反清复明了.。五妃庙比想象中的要小很多,如此小的空间真的能够安眠五妃的灵魂吗?南明宁靖王死了,他的死是必然的,曾经怀着复国的雄心壮志东渡而来,却最终南柯一梦,心灰意冷,郑克爽可以归顺,而朱术桂却不可以,不论怎样,郑克爽投降的消息对他来说就已经是丧钟的敲响了。他不想为难自己的姬妾,但是却没想到她们会与他同生死,没有人知道她们是否商量过,但是,结果却是五人自缢而亡,历史和后人给了她们极高的评价,但是生命在国破家亡的瞬间真的就这么无助,这么脆弱吗?是脆弱还是坚强,是无奈还是坚贞,世人自有公论, 五妃庙建在一座花园式广场的中间,或者应该说是后人围绕五妃庙建了一座花园,烈日下只有这小小的五妃庙中可以让我暂避烈日,快要中暑了,就在这庙墓合一的小小建筑里现休整一下吧,顺便缅怀一下. 五妃庙旁有日人所立五妃之碑,乃日据时代的产物,不知道五妃泉下有知,会做何感想.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复杂性。南明宁靖王的王府就在现在赤嵌楼对面的大天后宫,在看赤嵌楼的同时也顺便参观了一下,也难怪,赤嵌楼在明郑时期是承天府,宁靖王的官邸安排在他的周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大天后宫还有另一个身份—台湾最早的官建妈祖庙。据说大天后宫后面的小厢房就是当年五妃忠烈而去的地方。

荷据时代在台南的遗存有两处,赤嵌楼和安平古堡,也是我这次考察的重点所在,赤嵌楼原来是荷兰人的普罗民遮城,而安平古堡则是原来的热兰遮城.但是时至今日,这两个地方已经看不到太多荷兰古堡的踪影了,台北的淡水也有红毛城的,但那是西班牙人的产出,这又要说到西荷在台湾的争权夺利。

1624年,明朝已经快要走到他的尽头了,内有李自成的叛军,外有关外满清的崛起,腹背受敌的明朝已经无暇顾及这孤悬海外的弹丸之地了,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来了,此时的澳门已经是葡萄牙人的殖民地,荷兰人不得不转向澎湖列岛。后又在明商人李旦的指点下弃澎湖而转向大员。十七世纪是明朝的噩梦,但却是荷兰人的黄金时期,航运业的发达,让她们在天朝大国的面前找到了这块 “弃土”.其实荷兰人来台湾也是与明朝有暗约的,对于以农耕为立国之本的明朝,甚至是清朝,这孤悬海外的台湾其实重要性并不是很大,更有弃之而保金厦的论调,然而总还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的,能够预料到如果弃台湾,则外敌会蜂拥而至,到时候永毋宁日.果然,荷兰人来了,西班牙人来了,日本人,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都染指过这里.相反郑成功的收复台湾更多的是出于反清复明的考量,如果不是明王朝的覆灭,如果不是他在南京打了败仗,如果不是他想把这里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荷兰人在台湾的幸福生活也许还要继续下去,而台湾的历史也就很有可能改写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的灭亡确实促进了台湾的回归.这些都是后话.赤嵌楼是台南的象征和精神支柱,从现在的赤嵌楼已经很难再想象350年前那个欧式城堡的样子了,文昌阁和海神庙成为建筑的主体,到处都渗透着传统中国文化的气息,也难怪,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当然不会允许蛮夷国度的建筑在天朝的土地上存在,这是历史观的问题,也是事关国体的问题,当然也不能从今天保护历史文物的角度去分析。倒是可以从这文昌阁和海神庙之下的高台依稀看出当年的城堡感觉,因为传统的中国建筑是不会在其下修筑如此巨大的高台的,这也正印证了我的想法。在高台的一隅还残存着一处荷兰建筑遗址,据说是当年城堡的入口,岁月的沧桑使这里有些阴森而缺少人气,虽然正是烈日当头,但是身处其中依然不禁打了个冷战.荷兰人的遗迹在此还有另外两处,一是建筑群东北角的遗迹.这里可能是赤嵌楼最不容易被发现的一角,但也是赤嵌楼最具历史的一角,野草荒城下,走在陵堡的红砖阶梯上,我能够感受到的已经不仅仅是荷兰殖民者的脚步了,更多的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和此消彼长。另外一处就是传说当年荷兰人败走的时候逃跑到安平古堡的密道—一座半月形的枯井,枯井用铁网封盖住,里面伸手不见五指,传说终归是传说,这赤嵌楼和安平古堡间还是有些距离的,然而用一口枯井将这两处荷兰人的遗存联系起来也是不错的选择。1661年,郑成功凭借对鹿耳门水道的了解,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普罗民遮城的城下,荷兰人的噩梦开始了,赤嵌楼见证了荷兰人的狼狈,也见证了郑成功的军事才能。

这普罗民遮城原来是濒水而建的.跨台江与热兰遮城互为犄角. 普罗民遮城的失守可谓兵不血刃,而热兰遮城却得到的十分艰苦,郑成功围城九个月,荷兰人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才投降。相对于普罗民遮城,这热兰遮城损毁的更厉害,不过曾经的高大围墙还剩下破败不堪的三段遗迹和一段内城半圆堡壁,昔日的辉煌已经化作断垣残壁,此处空留后人的唏嘘,热兰遮城,又称台湾城,后来因为郑成功父子在此居住,又称为王城.三百年的台江风雨在此上演,又在这里谢幕,如今,随着高雄港的开发,安平港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而这曾经血雨腥风的热兰遮城也开始透漏出某种慈祥的氛围.好像是有某个国中在此郊游吧,混迹于这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中间,很难再去追忆什么历史,三百年,对于大陆的大部分古迹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在台湾,这几乎就是全部了,然而这段历史因为热兰遮城,因为荷兰人占据的38年而纷繁复杂的很.荷兰人走了,郑成功在这里也没有呆太久,五个月后,39岁的郑成功在这里与世长辞,出生于日本九州,混迹发达于大陆的南明小朝廷,最终却终结在这名为安平,但并不平安的台湾一隅。郑成功的一生真的好像台湾的历程。明郑之后,道光年间台江陆浮, 安平古堡渐渐失去了他的重要性,及光绪元年更是将安平古堡拆毁用来修建一水之隔的亿载金城,安平古堡从此算是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累了,也罢了,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是永恒的呢?

台南的古迹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中区和安平区,上午在中区转,完全是步行,总是不期而遇很多古迹,比如南城墙遗迹,又比如南大门遗迹,还比如天坛.台南在台湾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当你在一个地方随处都能够看到古迹的时候,这个城市的文化根基有多深厚你已经可以一目了然了.台湾的旅游业真的很让人钦佩的,初到台南我还因为手头只有一幅邮票大小的小地图而惶恐,一个上午下来手上已经是满满的一堆资料了,光整幅的台南地图就有三张,而且完全free.在台湾旅游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这不禁让我为大陆的旅游事业而感到汗颜.大南门和碑林算是意外的收获,看的不是很仔细真切,因为我知道还有更重要的安平古堡和亿载金城在等着我,我不知道到安平区大约需要多久,看上去好像蛮远的样子,所以不敢耽搁,放下中区剩下的一些小古迹直奔安平而去.后来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考虑的太多,太贪心,往往会在后来才发现原来自己失去的更多,而同样,成功的时候回顾过去,很多不经意的选择才成就了自己此时的辉煌,这是题外话.在去往安平的汽车站遇到了一对老夫妻,看来是曾经经历过日据时代的,竟然开口就跟我说日语,我真不知道我哪里显示出自己是日本人,一番解释后明白了,她们也是要去安平古堡的,结伴同行,却还是日语不绝于口.拿殖民文化当骄傲,如果不是看她们年纪大非上去揍他们不可.台南太小了,地图上很长的一段距离,只有大约20分钟左右的车程.看来我的旅游计划是可以顺利完成了.台南市正在开展系列旅游活动,每到一个景点可以办一张纪念性的所谓的旅游护照,在赤嵌楼,延平郡王祠我已经办了,台南孔庙那张据说停办了,加上安平古堡和亿载金城,我的卡片也算集全了.想想我可能是第一个积齐这全套的纪念卡的大陆人吧。

参观完安平古堡,已经很累了,但是我不能放弃,马不停蹄向一水之隔的亿载金城进发,别人都是乘私家车的,只有我一个人在烈日下倍受煎熬,我想到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此时的我可比他苦多了.好不容易到了,照例先办张卡吧.办卡是需要输入国籍的,我说是来自中国的,办卡的奥巴桑吃了一惊,继而将中华民国调出来,去掉华和民就成了中国,也算是富有戏剧性吧.我却很平静,因为大陆人在台湾可不像台湾人在大陆那样司空见惯,于是和我攀谈起来,当听说我是一个人在旅游,更令她佩服的五体投地,我是不太愿意在这里多说话的,不是因为危险,而是怕吸引太多的好奇目光,累着呢,我先走了,继续我的参观.跨过护城河,我又一次失望了,和想象中的亿载金城相差太多,很简陋,也许本来就是我的错,我不应该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一座130年前的工事,这座法国人帛而陀.鲁富设计的炮台在当时堪称是中国军事向西方的一次伟大转变,说到亿载金城不能不说到牡丹社事件和沈葆桢.1871年60余名琉球人遇风浪来到台湾,被牡丹,高士佛两社的居民杀死54人,日本就以此为借口开始了侵略台湾的勾当,清政府便派出了沈葆桢处理此事, 亿载金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他的诞生正处在中日两国实力此消彼长的初期,130多年的历史仍然没有在根本上扭转乾坤,一个牡丹社事件清廷竟然在北京专条中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要知道拿钱根本是换不来和平的,牡丹社之后便是甲午海战,马关条约,抗日战争,实力的天平从此倾向了日本,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日本成为中国永远的痛,直到今天。这也决定了台湾民心的向背.之后的亿载金城还经历了中法战争,乙未割台战争,最终得到的却是长达50年的日据时代, 亿载金城沉默了,否则又能怎样?像大多数的台湾人一样,日据初期还多有反抗,但是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50年的历史足可以改变数代人的观念,日本在台湾实行的是殖民教育,跟大连的情况差不多,但是持续的时间却更长.现在的台湾人中不乏带有日本血统的,而且虽然主体是中华文化(这还要归功于蒋中正)但是日本文化却深受欢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列为上乘文化.这是中国的耻辱,也算是台湾的耻辱吧,但是当一个人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的时候,反日与反中对他来说都成为很痛苦的一件事情了,剩下的也许仅仅是和谁更亲近一些而已。50年的殖民历史,让日本与台湾有了某种联系,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中国,却也无能为力,只能接受与面对,大陆,台湾,日本剪不断理还乱.抬头仰望沈葆桢书写的 “亿载金城”和 “万流砥柱”门额,不禁感叹,建成二十年之后,台湾就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何来亿载?城池固然坚固,至今雄风犹存,可是民心何在?环绕亿载金城一周,1比1比例仿制的18吨英制阿姆斯特朗前膛大炮大的让人吃惊,很难想象这5尊大炮的威力,但是日本人还是占领了台湾。说来亿载金城和安平古堡还算是有些渊源的,这亿载金城虽说是建在19世纪,但是使用的材料却是17世纪的热兰遮城的砖石,而亿载金城的建筑形式也同热兰遮城很相像,城堡的四周都设有陵堡式建筑,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年的法国人投机取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热兰遮城和亿载金城还真算得上是难兄难弟了. 亿载金城内立有沈葆桢的半身塑像,也许他的灵魂就附着在这尊塑像上面, 沈葆桢建立了亿载金城, 亿载金城也成就了他的英名,他还会继续守护着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亿载金城,而我却要离开了。

三点多了,任务完成的也差不多了,才发现奔波于台南古迹之间,自己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还真有些饿了,匆忙回到安平古堡脚下的大员市镇寻觅些吃食。安平的小吃在台湾是出了名的,我想大多数的人来到安平,并不会太在意什么古迹,也许小吃才是他们真正的用意.小生囊中羞涩,走来走去只是在周氏虾卷和陈家蚵卷的小店中各点了一份虾卷和蚵卷,这虾卷还好理解,这蚵卷其实就是牡蛎卷了,虾仁和牡蛎剁碎,佐以各种调料和面粉下锅煎炸,有些像日本天妇罗的做法,再佐以甜姜片,对于我这种饿了一天的人来说是极品的美味.只是太贵了,对我而言.吃饱了,天色还早,大员市镇上还有很多分散的古迹可以顺便凭吊一下的。现在的大员市镇中很多的住家已经是人去楼空了,回想当年的荷兰时期,这里曾经是台湾这座孤岛中最热闹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厚砖与蚵灰供人触景伤情,繁华之后的宁静是无奈的,却冥冥之中又仿佛是某种必然的归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传说中的延平街古井,很失望,也是情理之中的,古井已经没有了清冽的泉水,枯竭了,就如同这大员市镇的繁华。而这古井所在的延平街也可号称是台湾第一街了,历史可以上溯到1630年.那时候还是明朝.台湾第一市,台湾第一区,台湾第一街,这里算是台湾的起源了。

安平小炮台相对于亿载金城年代要更久远一些,他是为了抵御鸦片战争中的英军的,站在这里,隔街相望的便是乾隆海堤,一街之隔,年代相差近100年,而社会环境更是天渊之别.又一次唏嘘于历史的造化弄人,站在这小炮台边上,吹着应该算是下午最后的海风吧,已经是四点多了,太阳也已经不再毒辣了。

洋行文化也是安平的一道历史风景线,同治三年安平开埠,外商云集,洋行林立,其中以英商德记,怡记,和记,美商来记,德商东兴最为出名,和称为安平五洋行,现在能够看到的就只剩下德记洋行和东兴洋行了,因为是德商洋行,东兴洋行现在已经改成为安平外商贸易纪念馆,里面是19世纪德国家庭的摆设,还有介绍台湾产鹿皮在日本古代盔甲上的应用的—又是日本,而德记洋行则已经改成台湾开拓史料蜡像馆了.走马观花的看过蜡像,没有什么印象,倒是感觉其中的兵马俑雕塑有些不协调,真假姑且不论,虽然弘扬的是中国文化,但是时间地点都不对,感觉怪怪的.从德记洋行出来,天色已经昏黄,向最后一个目标海山馆进发,寻到时,不出所料,已经关门了,体会当年离乡背井的士兵在此等待返家的风信,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在这黄昏的时刻应该是最痛彻心扉的吧,此时的海山馆正是大门紧闭,不知道里面是否有思乡士兵的幽魂呢?我也可以回自己在台湾的家—宿舍了,可是回去的车在哪里?突然有些害怕了,如果没有车,我怎么回去,一种恐惧的寂寞感涌上了心头,天已经半黑了,我却依然不知所措,还好关键时刻我的命总是很好的,站台的牌子还没有找到,公车恰巧就停在了我的身边,虽然感觉象向相反的方向开去的,瞬间的矛盾之后还是硬着头皮询问了一下,果然是回火车站的,悬着的心放下了,此刻我已经有些瘫软在了座位上,又想与人生联系在一起了,难道我真的是到关键时刻才有好运气的吗?三百年的历史集于一天,有些吃不消。向车窗外望去,天边是最后一丝落日的余辉,火红火红的,犹如历史尘封前最后的挣扎,凄美而哀怨.仿佛古希腊的悲剧,是一种另类的美,突然想起,这不就是古代台湾八景中的安平晚渡吗?又是一次不期而遇.邂逅的如此美丽。

转自:http://www.086trip.com/youji/taiwan/20060720/menghuitainan.html14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